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陰陽和五行是中醫的靈魂,是中醫生理病理藥理的總綱領,是中醫臨床診病,用藥治病的理論依據。下面小編分享了及治病的原理,一起來了解吧。

  中醫的陰陽五行的理論

  一、陰陽原理

  從陰陽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體質有兩種:一是寒性體質,二是熱性體質。人和一切生命體內的冷熱力都要相等。冷熱相等,生命機能作用才相等。只有相等的冷熱作用才能平衡和協調。熱力大冷力小,熱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導致機能作用不平衡不協調。冷力大熱力小也是一樣。冷熱相等,作用平衡協調,人體內的機能運作就必然平衡協調,人就正常生存無病感。冷熱一失衡,機能運作必然失調。機能失調可以造成多種疾病,失調到極點人必死。因此臨床上有多種疾病同是一種原因:陰陽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熱來源於太陽和地球,人體內的冷熱力主要來源於生活飲食。熱性食物產生熱力,寒性食物產生冷力。熱性食物多了體內的熱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熱性食物不足,體內熱力不達標;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達標。體內的冷熱力達標,機體運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人體內的冷力和熱力超標和不達標,加上不合格的物質產品對機能運作的妨害,就可以引發多種大小不等的疾病。冷熱力超標和不達標越嚴重,病就越嚴重,達到極限人就死亡。因此臨床上有多種多樣的病是因為冷熱力超標和不達標的原因造成。中醫的生活飲食和治病都是一個目的,使體內冷熱力維持和達到標準。飲食是養生保健,治病也是養生保健。食物是藥物,藥物是食物。中醫的病從口入就是這個原因。

  陰陽生命學以水為陰之主,以火為陽之極。人對冷力的要求有嚴格的標準量,對水也有嚴格的標準量。水超標,冷力就增大熱力就要下降。水超標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細胞液超標,引發細胞水腫,嚴重妨害生命機能運作,而致病致死。現代人只知道溫度不知道溫度是有冷熱構成。易經的溫度計起源於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和易經六十四卦的陰陽符號就是溫度計。這個溫度計是以太陽距大地位置遠近為依據,太陽近,則熱多冷少,太陽遠則冷多熱少。溫度是冷熱的總和,人體溫度就是陰陽生命力的量化。冷力超標緻病,儘管體溫 40 ℃,病人也感覺到全身寒冷。低燒感覺冷和疲勞,而且全身骨肉痛。這是冷力超標的症狀。這種病人要清熱燥溼馬上好轉,二便一通,汗水一流,燒全退。熱力超標緻病,發燒,感覺全身發熱,口乾渴,大汗淋漓者,注射糖鹽水有效,清熱養陰的食物或藥物治之。沒汗的,用解清熱的食物或藥物治。口不乾渴,不能飲水更不能注射糖鹽水。冷力超標緻病,一注射糖鹽水,病情馬上加重。懂陰陽原理的醫生,一問病人的感覺,一摸手腳就可以確診是冷力超標還是熱力超標造成的病。冷熱超標的病,起病急,死亡快,及時救治,好得也快。

  二、五行原理

  易經有言:木為少陽之象,火為太陽之象,金為少陰之象,水為太陰之象,土為大地之象。這就是五行的真面目。陰陽學把太極八卦圖的圓線稱為天道。天道就是太陽地球執行的軌道。因為地球公轉和自轉的軌道都是一個圓周。太極圖因此用一個圓線代表。陰陽學根據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遠近定大地上的冷熱,把天道分為四份: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五行學為了解釋說明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和大地對自然生命的功能作用,就用當時人們最熟識的物去象徵比喻。五行就是用來比喻說明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和大地對自然生命產生生存發展變化的不同功能作用的象徵物。

  陰陽日曆也是以先天八卦為依據創立。把陰陽學的少陽稱之為春,因此春屬木。把太陽稱之為夏,因此夏屬火。把少陰定為秋,秋天因此屬金。把太陰定為冬,冬天屬水。先天八卦圖的中央是大地,大地屬土。少陽對生命的作用是木,木的功能作用就是春天的作用。太陽對生命的功能作用是火的作用,火的作用就是夏天的作用。少陰對生命的作用是金的作用,金的作用就是秋天的作用。太陰對生命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水的作用就是冬天的作用。大地對生命的作用是土的作用,土的作用就是物質的作用。這就是五行的本來含義。

  五行有相生相剋同屬比。相生是父母生子的生。水生木是說春木是在冬水裡盈育產生。相剋是互相剋伏。秋天到了,金行令,與金相對立的木不能露面,被埋伏下來。金秋無春色和春意。到了春木行令的春天,與木對立的金就要躲避,潛伏。春天裡無秋色秋意。在一定時間裡,在一定條件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在一定時間裡和一定條件下木克金、土克木、水克土、火克水、金克火。這樣反回克伏,中醫名之為晦。相剋的意思是敵對關係。金克木有水在其中間,金水相生,水木相生,構成了以水為中心,團結金木為一個組織體,這就是同屬。同屬的意思是指組織關係、組織結構。金與金、木與木為同類。同類為比。比指兄弟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同屬比是說明自然生命界、物質界、人類社會中的必然存在著的四大關係。五行最喜中和。中和就是不強不弱、不親不疏、不敵不我、各司其職、各守其道、各盡其能、一視同仁、一概平等。人體五行的中和實際就是:各自的健旺相等,功能作用平衡、協調,之間關係和諧, 這樣生命就正常生存,無疾病。五行一歪,必然失衡、失調、失和。“三失” 一產生,體內病態就生,“三失” 達到極限人就死亡。五行原理是自然的總結,因此能反解於自然和自然萬物。

  三、五大致病內因

  根據陰陽五行原理,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和冷、熱、虛、實是五大致病內因。

  人體五臟六腑是五行,人的頭是太陽,是統帥,對人的生死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頭部的統帥健壯有力,就能有力地節制五臟六腑,使腎肝心肺脾正常運作,統帥如果因為外界的干擾指揮失誤,必然導致臟腑機能作用 “三失”, 輕則是病,重則致死。人的頭部統帥是致病而且是重病的第一致病原因。

  物質要讓人生存,就要有力的作用。使物質變化生命產生和生存的力是陰陽力, 即冷熱力。人生存對冷熱力的要求標準是嚴格的。人體內的冷熱力保持標準人就正常無病態。冷力超標,冷熱就不平衡,冷熱力失衡,體內生命機能運作就失調,體溫就反常,物質病變就要產生。冷力超標引發的病,中醫名之為寒性病。臨床中的寒性病的病因就是冷力超標。人體內的熱力超標,整體冷熱就不平衡。因為力不平衡,機能運作就失調。熱力超標引發的病中醫名之為熱症。這樣陰陽力原因引發的病就有兩種病:寒病和熱病。

  生命會因為營養水份不足或營養水份超標而生長不正常,出現病態。人的臟腑因為物質組織結構不同,功能作用不同,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水份的性質和份量也不同。臟腑中任何一個臟腑所需營養物質和水份不足功能作用不達標,必然引發整體機能作用“三失”而產生病態。營養物質和水份超標,功能作用也必然超標,也引發“三失”而致病。臟腑所需的營養水份超標引發的病,中醫名之為實症。某一臟腑所需的營養和水份不足引發整體功能“三失”的病,中醫名之為虛。醫生在臨床中首先要認識病人的病是肝實或者脾虛或腎、肺、心實。辨清是肝虛或脾、腎、心、肺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者一瀉病即惡化加重,實者一補必然惡化死亡。

  中醫治病和養生都是根據精神體,陰陽生命力和臟腑的需要辯證選擇食物和藥物,對症用藥,對症飲食。細菌病毒病不是因為飲食不講衛生,菌毒隨食物進入人體而生病,而是不辯證飲食,不對症飲食,因食物不當使體內的冷力或熱力超標,水份超標引發機能作用“三失”,冷熱力失衡以致病,因為致病而產生病毒。臨床觀察中發現,不是先有細菌病毒然後生病,而是先有病然後產生細菌病毒, 反過來進一步妨害生命機能運作而惡化成急病重病。細菌病毒是病之標,內機能性的寒熱虛實是病之本。把寒熱虛實的內機能性病治好了,病毒就消失了,人就救生了。如果用抗生素殺滅了菌毒,就是菌毒沒有了,但是體內的機能性病還在,再加上抗生素的副作用,人不死也殘廢。因此要治菌毒之病,救生菌毒病的人。

  五行治病的原理和原則

  五行治病相輔相成

  中醫學利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於五行。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中醫學還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係。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也是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由於臟腑分屬五行,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依據五行學說的規律的。

  如肝病傳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鬱土虛或土雍木鬱。肝病影響到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即木侮金;影響腎,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資訊均有其五行歸屬,據此,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發青,喜食酸食,脈弦,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口中苦,脈洪大,可診斷為心火旺。又如,痙攣拘急抽風,根據五行歸類屬木病,從人體臟腑來看,可診斷為肝病;全身水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屬水病,而病位可定為腎。

  根據五行學說,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發生病變的臟腑本身,還應根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控制疾病的傳變。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當先實脾。”

  根據母子相生的關係,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適用於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中醫根據五行"相剋"規律,建立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製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溼氾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髒,培土製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溼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溼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用於肝的疏洩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髒。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瀉南補北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於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髒。佐金平木,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陳式太極拳密傳歌訣
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
相關知識
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
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
中醫陰陽五行理論
中醫與陰陽五行
風水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生活中怎樣利用五行理論
中醫陰陽五行八卦理論
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中醫學基礎陰陽五行
中醫養生與陰陽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