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三味”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兒童由於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往往模仿力強而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最容易受到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慧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裡,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 “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裡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麼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裡,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裡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裡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讚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裡。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係,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衝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鬥,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儘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裡,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醜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篇2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裡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

  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幹,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幹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裡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隻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篇3

  小組合作學習被廣泛應用於小學品德課堂教學實踐,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成為現今品德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組織方式。

  “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模式,它旨在通過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這種學習模式完全契合品德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自主學習既包括學生個體的獨立探究和思考,又包括學生與同伴合作開展的學習和探究。”

  低年段兒童思維具象,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但同時又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觀察和思考,喜歡提問和質疑,因此在知識建構、學習方式等方面具備一定的適應性和可塑性。執教《品德與生活》,我嘗試以“學案導學”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於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更為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進行了研究。

  一、案例

  我試以《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二單元“春姐姐的腳步”為例,闡述以“學案導學”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兩週,我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導學單”:

  《春姐姐的腳步》導學單

  孩子們拿到導學單後,根據各自的意願自行選擇開展兩至三項活動,以下是課堂教學的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都找到春天了嗎?

  生:找到了!

  師:你找到的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紛紛舉起了小手。***

  師:大家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完成了“導學單”,接下來,我們在小組裡進行合作,將你感受到的春天分享給組內的同學,由1號同學負責填寫這張“合作學習單”。

  《春姐姐的腳步》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單

  孩子們拿出導學單,在每組1號的組織下進行組內分享,老師的任務是負責巡視、觀察、指導、點評和給予建議。小組內有的同學正唱著《春天在哪裡》,有的同學正展示自己精心準備的春天的畫作,而更為吸引人眼球的是有的孩子提議能否將風箏、小風車等帶到操場上玩,也有的孩子帶來了自種的大蒜、大蔥和家裡種植的蘆薈、吊蘭等植物。在合作分享中,孩子們因為有了導學的基礎,所以呈現出開放的態勢,大家選取的內容各不相同,話題自然豐富多彩,活動的呈現也是各具特色。最後在合作學習評價單的操作環節中,孩子們很認真地進行評分,有商討,有爭議,有辯論,甚至有小賄賂,但這種真實自然的評價狀態給了孩子們極大的空間,在評價單的操作中學會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優點和不足,學會自我評價,形成豐富的認知。

  二、案例評析及反思

  1.“學案導學”下的合作是更為民主的合作

  基於“學案導學”的合作是更為民主的合作,調整了傳統師生關係中教師為主的格局,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有完全充分的選擇權、發言權,針對自己的學習優劣勢制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感興趣或有達成願望的學習內容。

  2.“學案導學”下的合作是更為開放的合作

  基於“學案導學”下的合作,學習的空間更為開放。孩子們到生活中選取學習資源,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方式變得豐富,有了課前資源的收集與整合,更有利於品德學科向生活的發散,契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本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且學習目標的發散,使得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路徑變得更為多樣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熱情高漲,活動的形式也各具特色,使得課堂成為一個更開放的空間。

  3.“學案導學”下的合作是充分“讓學”的合作

  基於導學的合作學習,是充分“讓學”的合作,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儘可能地讓位給學生的學習,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動、深入地學習。這種教學考慮的是學生進步了多少,發展了多少,提高了多少,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評價是“讓學”理念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關於兒童的故事文章
兒童教育好文章
相關知識
兒童成長文章
兒童成長故事文章
兒童成長小故事文字版
少年兒童勵志文章
成長文章勵志文章大全
成長文章勵志日誌
大學生勵志成長文章
感恩國家助學金伴我成長文章
兒童成長故事手抄報
兒童成長檔案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