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中秋節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農曆的八月十五號就是中秋節,月圓之夜。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歡迎閱讀。

  1:芋頭祭祖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 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 ,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2:燒瓦塔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瓦塔”***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瓦窯高1至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 的瓦窯要用磚塊砌到一定的高度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瓦窯的下方要留一個窯門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來,一些地方砌的瓦窯,則全部用磚條砌 成,瓦窯的高也超出了3米,有兩三層樓之高,更是吸引了四方的人前來觀看。

  砌瓦窯和燒瓦窯,主要是男人和小孩的事,女人一般是不會參加的。燒瓦窯一般都在中秋節的晚 上,燃料有柴、竹、稻草、穀殼等;當瓦窯燃燒到火旺時,便可潑入松香粉、鹽等引焰助威。

  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 就開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青年砌的規模較 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 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 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 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後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衝雲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 一大把地撒向塔裡,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有的地方,還把燒塔作為 競賽專案,塔建得高、燒得美和旺的,經群眾評議後給予獎。

  傳說燒瓦窯始於元朝末年,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於是相約中秋夜燃 煙堆作為起義訊號。此後,中秋節燒瓦窯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燒煙堆的習俗。又因“瓦”與“蟻”在潮語裡同音,又有“燒 瓦窯”可以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患之苦的說法。

  3: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祕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 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 ,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 姑等等活動。

  關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裡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晒穀場。 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 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覆唱上二十來分鐘, 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 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後,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遊戲,在一間黑暗的 屋子裡,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 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裡放一個椰子殼, 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 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 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麼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遊月娘”、“落阿姑”等習俗。現在,有些習俗已被淘汰,有 些習俗也沒舊時那麼盛行,但設案賞月,把酒問月,遙祝遠方親人,共慶美好生活等習俗仍然流行。
 

中秋節成都哪裡好玩
八月十五中秋節典故
相關知識
汕頭中秋節習俗
廣東潮汕中秋節習俗
潮汕地區中秋節習俗
潮汕地區中秋節習俗
全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關於中秋節習俗範文
家鄉的中秋節習俗作文
江西人中秋節習俗
江蘇中秋節習俗
河南中秋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