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卡介苗是一種用來預防嬰幼兒結核病的預防接種疫苗,不知道大家對了解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類狼瘡反應:與結核菌菌株剩餘毒力有關。

  疤痕:因豐富的肉芽組織形成疤痕突起,有時呈疤痕瘤,多見於不做OT試驗而直接皮上劃痕接種者。

  區域性反應:皮內注射或皮上劃痕法接種卡介苗後,接種的區域性在3周左右會出現紅腫硬結,中間逐漸軟化形成白色小膿疤,膿皰自行穿破結痂,痂落後留下一小疤痕,區域性反應一般持續約2個月左右。

  淋巴結反應:卡介苗接種後,菌苗通過淋巴系統到達全身。所以接種處附近的淋巴結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反應,這是正常現象。然而極少數,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在卡介苗接種後約1~2個月左右,頸部、腋下、鎖骨下等處的淋巴結強反應。表現為淋巴結腫大、膿瘍、破潰。處理方法如下:

  1、淋巴結腫大:可用熱敷,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鐘。早期熱敷常能使腫大的淋巴結自行消散,或用砌砂膏敷。

  2、膿瘍:用消毒注射器將膿液抽出,一般抽2~3次即愈。此係寒性膿瘍,手術切開後不易封口,故一般不做手術切口。

  3、膿瘍破潰:用20%對氨水楊酸鈉軟膏,還可用鏈黴素粉或異煙肼、利福平粉劑。

  打卡介苗的注意事項

  特別提醒:接種後給新生兒洗澡時應當注意,避免將洗澡水弄溼注射部位的面板,為此洗澡時,可用乾淨的手帕或消毒紗布將上臂包紮起來,也不要經常用手去觸控,以保持區域性清潔,避免其他細菌感染。接種部膿腫或潰瘍超過6個月不愈的話,應該再檢查一下寶寶是否腋下淋巴結明顯腫大,建議帶寶寶去結核病防治所檢查,如確為膿皰,需要用消毒注射器將膿液抽出,一般2~3次即可痊癒。接種卡介苗後,接種人員都會在新生兒的接種卡上做記錄,如果接種證上沒有記錄,應及時向新生兒出生的醫院詢問原因,以便在可以接種時,及時進行接種。

  接種後反應:接種後2-3天僅可見在接種部位有小紅點樣的針眼,幾天後便很快消退,似正常面板。到新生兒快滿月時,才會出現區域性反應,接種部位出現紅腫,並形成腫塊;以後腫塊中央逐漸變軟、形成小膿皰;當小膿皰自行破潰後,可滲出黃白色的膿液,此時區域性形成潰瘍,並結痂;再流膿結痂,這樣反覆多次;最後經過2-3個月,痂皮脫落,形成一顆永久性的略凹陷的圓形疤痕。這是接種卡介苗的正常反應過程。

  打卡介苗的藥理毒理

  結核菌是細胞內寄生菌,因此人體抗結核的特異性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接種卡介苗是用無毒卡介菌***結核菌***人工接種進行初次感染,經過巨噬細胞的加工處理,將其抗原資訊傳遞給免疫活性細胞,使T細胞分化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細胞,當機體再遇到結核菌感染時,巨噬細胞和致敏淋巴細胞迅速被啟用,執行免疫功能,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釋放淋巴因子是致敏淋巴細胞免疫功能之一,其中趨化因子***MCF***能吸引巨噬細胞及中性多核白細胞,使其趨向抗原物質與致敏淋巴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移動,巨噬細胞抑制因子***MIF***能抑制進入炎症區的巨噬細胞和中性多核白細胞的移動,使它們停留在炎症或病原體聚集的部位,利於發揮作用。MIF可使巨噬細胞發生粘著,並使吞噬反應顯著增加。巨噬細胞啟用因子***MAF***主要作用是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與消化能力,並加強巨噬細胞對抗原進行處理的能力,從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作用。因此在結核菌侵犯的部位,出現巨噬細胞的凝聚,大量吞噬結核菌。在分枝桿菌生長抑制因子的作用下,還能抑制細胞內的結核菌生長,及至消化,最後消滅,形成結核的特異性免疫。在卡介苗進入機體後,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同時,還產生了比較廣泛的非特異性免疫作用,這與T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T細胞本身的直接殺傷作用及體液免疫因素相互作用有關。臨床上應用於:

  1. 出生3個月以內的嬰兒及用5IUPPD***PPD為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或5IU稀釋舊結核菌素試驗陰性的兒童***PPD或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後48-72小時,區域性硬結在5mm以下者為陰性***,皮內接種以預防結核病。

  2. 現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或在肺癌、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根治性手術或化療後作為輔助治療,均有一定療效。

  3. 非特異性卡介苗還用於預防小兒感冒、治療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以及防治成人慢性氣管炎***PPD實驗呈陰性者方可使用特異性卡介苗,否則會導致患者感染結核病***。


猜你喜歡:

消炎利膽片的不良反應
打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相關知識
新生兒打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打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打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接種卡介苗的不良反應
寶寶打完疫苗的不良反應
寶寶打麻腮風疫苗的不良反應
打乙肝疫苗的不良反應
打完乙肝疫苗的不良反應
狂犬疫苗的不良反應
注射白破疫苗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