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出來的掤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太極拳是放鬆的藝術,是因鬆而中和,因鬆而分陰陽,因鬆而生勁力,因鬆而生運動的藝術,是因鬆而低消耗、高效率、大收益的藝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運勁的藝術,是以勁為執行動力,以勁為運動內容,以勁為修煉核心,是“千變萬化,無往非勁”***陳長興***的藝術。

  太極拳的鬆,是骨順肉墜地放下,伸筋拔骨地放長,八面圓撐地放開,是“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是練拳不用力,要戒力,要“像戒毒一樣戒力”***王壯弘***。

  太極拳的勁,既是行拳的動力,又是運動的產物,是身心對肢體受地心引力牽拉和地面反作用力託舉的體驗,是身心對肢體各部分互動關係的體驗。粗略地說,勁就是勁力。

  練太極拳既不能用力,又不能沒有力;既要放鬆,又要有勁。這相互矛盾的概念,在練拳過程中卻得到了完美的統一。這是因為,太極拳的勁力,不是使勁使出來的勁,不是用力用出來的力。恰恰相反,練太極拳是因為不使勁,所以才有勁;是因為不用力,所以才有力;是因為放鬆,所以才有勁力;是“由鬆而得以修意,有意方能練氣,從氣即能生勁,能勁才可致用,此乃過程,無法改變”***李仲安***。鬆生勁還因為,第一,練拳時通過放鬆,將自身重量中蘊含的勢***位***能釋放出來,轉化為動能,產生勁力。也就是通過放鬆,任憑肢體隨著地心引力下沉,隨著地面反作用力上浮,並在沉浮中派生出向周圍的橫力,派生出向各個方向的勁力。第二,太極拳的鬆,不是單一方向的鬆軟,而是對稱方向的鬆開,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的鬆,是沉浮相生、撐抱相輔、陰陽互動、矛盾統一的鬆。例如,因為下半身向下放鬆,加強了對地面的作用力,地面才能加強向上的反作用力,勁力才能向上升,手上才能有勁。有勁的感覺似是緊,其靈魂仍是鬆,其根源仍是鬆。若說是緊,也是鬆出來的緊,不是做出來的緊。第三,太極拳是因鬆而生動,因動而生勢,因勢而生勁。勢是勁力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趨向,是內含勁力的運動慣性。勢就是一種力,稱為勢力。如海嘯的驚濤駭浪,山體的泥石流滑坡,都是借前呼後湧的運動勢力摧毀一切的。自然界威力無比的勢力也是一種鬆力,是因鬆而釋放的自身重力,是因鬆而借到的地心引力,而不是用力用出來的力。

  放鬆,首先是向下放,向下鬆,是不要提著、端著自己的身軀及四肢,不要與自身重量、自身重力相牴觸,不要與地心對自身的吸引力相對抗,而是要順著這種向下的自然力,把自身各部位的骨肉鬆鬆地放下,從頭到腳順流而下,節節相掛,還它們受地心引力拉拽的自然狀態,任憑地心引力將骨架拉順。將關節拉開,將皮肉拉墜,拉出鬆沉感來。

  鬆沉,是放鬆後能感覺到自身重量的意勁,不論從自我感覺說,還是從客觀作用說,它都是一種勁,一種鬆出來的勁。鬆沉勁的大小與放鬆程度及自身重量有關。鬆沉勁簡稱沉勁,是太極拳的原生勁。是其他各種勁的母勁。作為勁的藝術,太極拳有許多勁。如把這許多勁按生成的順序梳理分類,可把它們分成原生勁和派生勁,而派生勁又有派生勁,共同組成一個勁力系統。這個系統最頂端的源頭活水,繁殖生育這個勁力家族的第一勁、老祖宗,就是沉勁。其他不管什麼勁,都是沉勁名下的子孫。沉勁是鬆勁,由沉派生出來的勁力家族當然也全部是鬆勁。

  沉勁是向下走的勁。是地心引力作用於拳者自身重量生出來的勁。沉勁派生的第一代勁就是浮勁。浮勁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支援,是向上提拔、向上託舉、向上升騰的勁力。沉勁派生出浮勁,有兩種方式:一是沉與浮的對稱雙方同在肢體的左側,或同在肢體的右側,總之是在一條豎軸的上下兩端。互借反作用力派生:二是沉與浮的對稱雙方分別在一左一右,或分別在一前一後,總之是分別在一條橫軸的兩端,互借槓桿力派生。不論哪種派生方式,都是因為先有下,所以才有上,是上下兩頭一陰一陽,中間一部分是空的中,是太極本體。浮字在太極拳中常含貶意,常與無根、不定、飄搖。散亂相近,但我說的浮勁是有根的,浮勁的根就是沉勁。我之所以把這種向上的勁叫浮勁,一是因為有下必有上,有沉必有浮,浮與沉作為勁相互制約,作為詞互為反義,對應、對稱,是一看就懂的陰陽關係;二是因為浮勁是流體特有的自然力,暗指這種勁不是向上頂出來、挺出來,不是用力做出來的,而是鬆出來的,是鬆到“身形應當似水流”時自然產生的;三是參照王壯弘先生一段話的意思。王壯弘先生說:“由於鬆才能沉。有沉才有浮,有沉浮才有虛實陰陽,才能借到地心引力及反浮之力,才算有太極之勁。”

  沉浮兩勁相互作用,又可派生出各個方向的橫勁。

  我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看到過科學家把一滴水落地一瞬間放大放慢的錄影。這一滴水觸地後一是向上飛濺,二是向周圍擴散,形成瞬間的皇冠狀。向上濺可理解為因沉而產生的浮勁,向周圍擴散可理解為因沉和浮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向周圍的膨脹勁。膨脹勁是從內向外舒展,沒有凹凸,沒有缺陷,支撐八面,渾圓飽滿的勁。“膨脹也是靠地心引力的,摻雜其他的力就不好了。”***王壯弘***

  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共同作用於肢體而產生的向上的浮勁和向周圍的膨脹勁,總稱掤勁。

  掤,首先是一個拳勢***式***,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中的首勢,是太極八法中的第一法,是與人交手的迎接之法。“掤在兩臂”。掤勢主要是用前臂,也可擴充套件到手背和上臂,是將手臂半圓形撐開,好像在胸前支架起一個掤子,迎架敵手,保護自身,使之不得貼近胸腹,同時探知對方虛實,以隨機應變,變換攻防技法。

  掤又是一種勁法,是一種向外向上的彈性勁,是其他各種勁力中必須包含的一種內勁元素,是太極拳的看家勁,因而也有人把太極拳叫作掤勁拳。

  掤的拳勢***式***和掤的勁法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掤勢是產生掤勁的典型拳勢,掤勁是掤勢的動力和內涵。現以42式太極拳右攬雀尾中的“左弓步掤臂”一動為例,重點體會一下沉和浮的關係,體會一下左臂掤是怎樣從鬆沉中產生的。

  預備:右坐步***即左虛步***;右掌在胸前,與肩同高,掌心向下;左掌在右肘下方,與腰同高,掌心向上。

  第一步,馬步合手。

  上體微左轉,重心前移至兩腳中間,成半馬步;左臂掤於胸口前;右掌回落,指尖合於左腕。勁力:以肩、背、腰依次放鬆下沉的槓桿力將左臂浮起。

  第二步,弓步掤臂。

  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前掤,手與肩高,右掌鬆沉於胯旁。勁力:以腰胯鬆沉和右掌沉按的槓桿力繼續將左臂浮起,以右腿向後伸蹬的反作用力將左臂向前掤出。

  把以上兩步連貫起來分析,後面是按肩、背、腰、胯、腿、腳的順序,按右臂、右掌的順序依次放鬆下沉,是從上順流而下;同時,前面左手臂自後下至前上升騰而起,逐漸掤出。這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像幼兒園小朋友玩的翹翹板的兩端,借用後面的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去的鬆沉勁,將前面的左手臂翹起來,送出去。前面的左手臂是不思升而升,不思出而出,完全是被動地鬆出去,掤出去的。不但前面是被動的,其實後面也是被動的。後面的意識只管放鬆,不用絲毫力氣,至於下沉,完全是被那一部分自身重量而動,是被地心引力拉動。從而看出,太極拳的動作是鬆出來的,是被動相隨出來的,是被自身重量,被地心引力牽拉出來的。動作中此沉彼浮、此前彼後、此左彼右的伸拉勁是對稱相鬆鬆出來的勁,是鬆勁,也是掤勁。是。鬆勁就是掤勁,掤勁就是鬆勁。這種鬆、掤之勁,是通過放鬆釋放出來的自身重力轉化而來的,是通過放鬆將地心引力引入體內轉化而來的。它既不是通過運氣從體內“運”出來的氣力,更不是通過用力從體內“用”出來的體力,是因為不用力而借來的自然力。氣力、體力只負責維持肢體的應有姿勢,保持身不垮塌、手不掉下就行,不負責肢體執行。肢體執行完全靠自然力,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下面,再以拳論為依據。對掤勁作進一步地探討。

  

  拳論雲:“掤勁意何解?如水浮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難。”

  這段歌訣共四句。第一句“掤勁意何解?如水負行舟”,採用問答句的形式,展現出掤勁的整體形象。是把自己的掤勁比作載舟之水,把對方的來力比作水上行舟,水和舟相互作用的勁道既形象具體,又給人以思辯的空間。第二句“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是說產生掤勁的操作方法。狹義的理解是:掤勁是氣沉丹田和虛領頂勁的條件下產生的。廣義的理解是:首先是要體向下鬆,氣向下沉,用向下的反作用力和槓桿力產生出向上的浮力,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產生向周圍的膨脹力,像前述水滴落地時的狀況,就生成了掤勁。第三句的上半句“周身彈簧力”,是說掤勁的性質是鬆彈勁,是隨曲就伸,不丟不頂,沾連粘隨性質的勁;下半句“開合一定間”,是說掤勁隨曲就伸、隨落就起的彈性,是在拳勢一開一合的過程之間產生的。像前面舉的左弓步掤臂的例子。兩步連貫起來分析,雖說意氣是按肩、背、腰、胯。腿、腳的順序從上向下鬆的,但內勁都是同時按腳、腿、胯、腰、脊、肩、手以及頸、頭的的順序從下向上起的。如果從開合伸縮的角度分步分析,例中“第一步,馬步合手”是縮,是合,是在上半身意氣按肩、背、腰的順序向下鬆沉的同時,下半身意氣按腳、腿、胯的順序向上升騰,是上下意氣相向相合於腰胯,並帶動肢體收合屈蓄。例中“第二步,弓步掤臂”是伸,是開,是上半身下行之氣按胯、腿、腳的順序繼續下行,同時,下半身上升之氣順著腰脊繼續上行,但上行之氣到夾脊時分為兩路,一路過肩沿臂到手,實現左臂掤出;另一路化氣為神,過頸到頭頂,實現神貫頂。總之,第二步是下半身氣向下行,上半身氣向上行,上下意氣逆向相開,催動肢體伸展放長。第一步為合,但又閤中寓開,第二步為開,但又開中寓合。無論開合。都是有彈性的。這就是第三句“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的意思。最後一句“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難”,從文字結構上說,這是結束語,是對開頭“如水浮行舟”一句的呼應;從內容上說,掤勁因鬆沉而上浮,雖然是鬆柔之勁,但作用是巨大的。

  掤勁是知己知彼的功夫。知己。首先要明白自身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沉浮互動和撐抱相輔的關係,明白勁路的來龍去脈,以便有針對性地安排好自身的虛實,安排好自身的放鬆。通過放鬆,靈動心機,靈敏知覺,靈活肢體。放鬆,一是心意要鬆,意念要輕,半用意半不用意,半想半不想,或叫半睡半醒。若用全心全意,就是意念太重,就是刻意,就會呆滯,就不能鬆靜自然、輕靈活潑。二是身體要鬆,特別是腰腹襠胯一段要放下,要放鬆,兩腎向下找環跳,兩胯向下找兩腳,兩腳向下如踩泥的鬆;還要偏鬆,即根據拳勢執行的需要,著重一邊向下放鬆***偏沉,***,以便打破平衡,引起運動。掤勁還是聽勁的勁,知彼的勁。與人搭手,掤住對方,感知對方來力的大小和方向,瞭解對方的虛實,以便避實擊虛。

  拳論《十八在訣》中第一在就是“掤在兩臂”,是指掤的姿勢是用手臂掤架,但絕不是說只有兩臂才有掤勁。掤勁就是鬆勁,心神意氣各個方面,手眼身步各個部位都需要放鬆,自然也都應當含有掤勁。例如,虛領頂勁就是頭頂百會穴的掤勁使然;精神貫頂就是精氣神的掤勁使然;順項正頭就是頭頸的掤勁使然;開肩虛腋就是肩關節的掤勁使然;墜肘膨腕就是手臂的掤勁使然;舒掌展指就是手掌的掤勁使然;含胸拔背就是胸背的掤勁使然;心胸寬廣是品行端正的掤勁使然;氣沉丹田是小腹腔體的掤勁使然;鬆沉直豎是腰脊的掤勁使然;尾閭正中是胝尾兩骨的掤勁使然;溜臀、斂臀、泛臀是臀部的掤勁使然;開襠下胯是襠胯的掤勁使然;腿上的軟彈力是腿上的掤勁使然。總之,全身處處不離鬆,同樣處處不離掤。

  掤勁是太極拳的當家勁,是各種勁法的基本元素,存在於各種拳勢和各種勁力之中。太極十三勢中,除了掤勢之外,其他十二勢中也都包含有掤勁,甚至可以說,各種其他的勁,都是掤勁在不同形勢下的不同用法。十三勢的中定是最後一勢,也是大家公認最重要的,時時處處不可缺的勁法,但中定勁也是守住中心、支撐八面、鬆沉穩定、保持鬆彈的勁,其主要成分也是掤勁。掤勁的方向是自內向外,是外開勁,但撐中含抱,開中寓合,所以開得具有彈性。同樣,收蓄內合時,也是閤中含開,閤中含沾粘,所以合而不扁,合而不癟,合而不丟,合得仍然富有彈性,仍然不丟掤勁。

  掤勁是個多面體,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樣,從不同角度看掤勁。就會產生不同的新意,也具有不同的說道。例如,從掤勁產生的土壤來看,它是鬆沉勁;從掤勁的走向來看,它是向上的浮力和向外的張力;從掤勁內上浮與下沉,外撐與內抱的關係說,它是對稱勁,陰陽勁;從陰陽之間,必有其“中”,陰、陽、中三位一體的角度說,它又是太極勁;若以掤勁對稱用力的陰陽兩端為弓梢,以之間的“中”為弓把,它是弓勁;從陰陽兩端不是逆向相開,對拔拉長,就是相向相合,屈蓄收縮的角度說,它又是開合勁、伸縮勁;從掤勁開合伸縮的性狀來說,它又是柔性勁、彈性勁、彈簧勁;從掤勁涉及的肢體範圍來說,它是整體勁;從掤勁重在轉身,邊轉身邊成掤來說,它是螺旋勁;從掤時肢體一邊向下鬆沉,另一邊向上掤起的勁力關係說,它是槓桿勁;從運用掤勁時節節貫串,均勻細膩的感覺說,它是抽絲勁。
 

孫式太極拳腿功的要點
陳式太極拳起式動作招式圖解
相關知識
鬆出來的掤勁
農民工累出來的肌肉和健美人員的肌肉有什麼不同
一般人都猜不出來的腦筋急轉彎
一些問大人也答不出來的腦筋急轉彎
膝上型電腦光碟機彈不出來的解決方法
電腦光碟機不出來的圖文解決方法
電腦光碟機彈不出來的解決辦法
初中英語到底是不是背出來的
從自卑中走出來的文章
偉大是熬出來的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