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太極內功是太極拳和氣功相結合,靜動兼練,內外合一修練的一種怯病、保健、延年、增強技擊能力的功法。以意守命門為主,運用吐納、導引的運氣方法,以達到壯腰健腎,練氣強身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楊式太極內功心法。歡迎閱讀!

  太極內功操練方法

  姿勢:

  太極內功的姿勢很重要,與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三類,靜練式、動練式、活練式。按練功者的需要選擇。

  靜練式:

  練功初級階段時應用,適於治療疾病。可分為臥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種。 仰臥式:

  平身仰臥床上,頭頸部端正,枕高 25釐米左右,肩下墊高 5釐米左右。兩臂自然舒伸,十指輕展,掌心向下,放於身側,兩腿自然伸直併攏,兩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

  分為靠臥式和靠坐式兩種。靠臥式:

  即採取平時休息的半臥姿勢,半臥床上,枕頭要高,背上墊起35~45釐米,上身成坡形,餘同仰臥式。另一種靠臥姿勢為左腳置於右腳上,壓住解溪穴、或右腳在上,以舒適為宜。

  靠臥式:

  即平時在躺椅上的姿勢,要求與靠臥式相同。本式坡度適宜,運用方便,感覺舒適,臨床上多采用。本式也分壓解溪與不壓解溪兩種。

  坐式:

  身體端正穩坐凳上,頭微前俯,軀體端正,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放於大腿膝部,兩腿自然分開,與肩等寬,兩膝關節彎曲成90度,兩小腿平行而垂直於地面,兩腳底踏實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適,可在凳上墊毛毯或腳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調節裝備,則可調節之***。兩肘關節自然彎曲、放鬆。 站式:

  是太極內功的基礎功。姿勢與太極拳預備式相似,立正,左腳橫開,腳尖向正前方,寬與肩等。頭正直,下領收斂***頭頂懸之意***,含胸拔背,鬆肩沉肘。兩手貼於身體兩側,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兩眼向前凝視。

  動練式:

  動練式又分單練式和帶動式,是太極內功的中級鍛鍊階段。

  站式:

  與靜練站式相同,凝視後兩眼徵合或微露一線之光看會陰,頭緩慢下垂,隨呼氣身體慢慢彎腰下蹲,蹲到兩膝發酸為度,姿勢到此定形,開始吐納練式。吐氣時把氣向下引導,兩手同時自然伸開;納氣時把氣向上引到命門。隨吸氣兩手握拳,進行抓閉,抓閉後呼吸稍有停頓。

  活步站樁***又稱太極看手式***:

  開始先做預備姿勢,頭正直,兩腳橫開一步,含胸拔背,吸氣意貫丹田,此時閉息不呼,兩拳緊握,兩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時邁出。兩拳變掌向前按,兩眼看前手的手指,左腳尖點地,十分之七的體重在後腿;雙肘略彎,右肘低於左肘;止步閉氣,待閉氣不能堅持時再呼吸換式。

  換式動作:

  將兩手輕落身體兩側,隨落手同時慢慢呼氣,將氣呼盡後再行吸氣抓閉握拳。抓閉後,與前述左右相反作活步站樁。此式可依練功者身體情況決定鍛鍊時間。本功應在站練式基礎上進行。

  帶功練拳:

  在練完靜練、動練、活步站樁基礎功之後,即可開始帶功練太極拳。要注意交替鍛鍊。正氣不足時,則可重新抓閉充實,待充實後再行帶功練拳。長期堅持帶功練拳可達到高階階段,即活練式。

  活練式:

  是太極內功的高階階段,沒有固定姿勢,是無形無相的東西,用則有,不用則無。採用喉頭呼吸法或意識呼吸法。以意行氣,氣通全身。此時可帶功演練整套太極拳,可走路練、說話練、坐車練、隨心所欲練,不受時間、地點限制。 意守:

  太極內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較其它功法多。依據練功的不同階段,步驟、姿勢和因人、因時而各異。現分述如下:

  意守會陰法:

  本功法所指的會陰就是前後陰之間部位,通稱的下丹田。意守這個部位可以迅速排除雜念,使神凝心靜。開始時兩眼平視,向正中處視為一線,先將視野放到最遠處,尋找一個目標,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勝景等,待神凝後,將所採之物收回到離眼40釐米左右,停止凝視;待幾分鐘後,頭慢慢低下,眼看會陰,此步要與內視合一,以意下達會陰,意氣同行,守住會陰穴。

  意守澈泉法:

  以意領氣,從會陰慢饅經大腿、膝關節、小腿、足踝最後到達湧泉,領氣要緩慢進行,不可過急過快。初練時呼吸不深長,氣不能隨意守同時達意守部位時,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氣斷意不斷”。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意氣自然合一。又因氣從會陰達到湧泉走的是一條線。故此又稱“聯機意守法”。

  意守命門法:

  是最關鍵的一環。以意守命門為主,以氣連絡其它部位,迴圈不止,故又稱“迴圈意守法”。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湧泉開始配合吸氣,引氣經足腕、小腿、膝關節、大腿,最後到會陰合而為一,再從會陰引氣到後丹田***即命門***。引氣到命門後要停頓,意守命門的時間長短依據體質、功夫深淺而定。停頓後再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返回,經會陰後分兩條線經大腿、小腿、足踝達到湧泉。如此周

  而復始地進行,久而久之命門即可得到充實。姿勢可配合站式、坐式兩種。注意氣的運用要緩慢、均勻、無聲、無息,不可過急過快,不可用力。

  意守關元法:

  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分兩條線衝向關元,稍有停頓,進行意守。配合呼吸,反覆進行。鍛鍊日久,前後貫通,在腰的周圍似有一條帶子縛住,就是帶脈部位似有繩縛,練到這一步,帶脈充實。在此基礎上只要稍用意引導,結合呼吸便可產生鼓盪氣,這時帶功練拳就可提高拳術技擊能力。

  意守印堂法:

  這是太極內功最後意守部位,必須在以上各功鍛鍊的基礎上才能運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在無人指導時不可自練此功。方法是:將吐納的納氣***吸氣***不放,再把氣由意提到背部,經夾脊、玉枕、百會、上星到達印堂,守住印堂。氣到印堂後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轉,兩眼內視,全身有意氣貫滿之感。如帶功練拳可優於平時。

  命門湧泉聯機意守法:

  此法多用於治療疾病,開始可採用臥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吸,以意領氣,把氣從命門下引到會陰,再會陰分兩條線經兩大腿、膝關節、小腿,足踝到湧泉,然後再吸氣,以意引氣,把氣從湧泉經原路線返回,再配合呼氣,以意下達湧泉,如此周復始進行.

  意守解溪法:

  本法不是原太極氣功的鍛鍊方法,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失眠症等。練功時可採取仰臥或靠臥式,一隻腳跟搭於另一隻腳背部的解溪穴上,·全身放鬆,採用沉氣呼吸法,呼氣時使氣下沉到解溪***或達到湧泉***,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反覆進行鍍煉。

  太極拳的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

  用於初級階段,或者是練功開始的前幾分鐘。取平時緩慢的自然呼吸,逐漸用意引導把胸式呼吸改變為腹式呼吸,不停頓,不默唸,要求均勻、細長、緩慢。 導引運氣法:

  用於第二階段。練功開始,口對會陰方向細長吐氣,隨著吐氣身體慢慢下降,降到兩膝發酸為度,用意引導氣由會陰降到大腿、膝關節、小腿、腳心,吸氣時由腳心再返回會陰,周而復始,令氣執行。

  抓閉呼吸法:

  運用於中級階段,練完導引運氣法後可接練本法。這種呼吸法從操作過程來講也稱之謂吸、貼、抓、閉呼吸練功法。採取站式,在練完導引運氣法後,吐氣時把氣引導到腳心,呼吸停頓一下,停頓後吸氣,引氣上行經兩小腿、膝關節、大腿、會陰、尾閩至命門;隨吸氣的同時,兩手用力緊抓***握拳***,兩腳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輕貼於齒與齒齦之間,緊縮肛門並上提,吸氣到不能再吸為止,然後停豌***閉住***,停頓後隨呼氣再將氣慢慢順原路線送回到腳心。手指、腳趾放鬆,全身放鬆,如此周而復進行。本呼吸法是一種內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這種呼吸法較猛烈,抓閉時間不宜過長。抓閉停頓時間也要隨著鍛鍊的時間加長而延長。 喉頭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在抓閉呼吸的基礎上進行。操作時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頭納氣,採用站式和活步式,只稍用意整個帶脈立即充實起來,腰部充實,氣遍全身。這種呼吸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在喉頭呼吸後把氣閉住,進行抓閉呼吸鍛鍊。

  這種呼吸在過去多用在太極拳技擊上。因為它無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氣,隨用隨來,非常方便。

  意識呼吸法:

  是在喉頭呼吸法的鍛鍊基礎上更高階的內呼吸法。它同喉頭呼吸法的區別是無形無象,不用喉頭納氣,在應用中,如果是拳術技擊,用手或肢體任何部位接觸對方時,意識反應立即出來,氣隨同意識同時充滿帶脈和全身。這種呼吸在應用時,不必做任何準備,用則有,不周則無

  內轉呼吸法:

  本呼吸法是把納入之氣用意引到腰、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與後丹田之間***,充實後再引氣圍繞臍的周圍轉圈。先從小圈開始由右向左,順時針方向,向外轉大圍,計36圈,然後再從左向右,逆時針方向,向裡轉圈,計24圈。 沉氣呼吸法:

  用於治療,也用於氣功的預備功。它不是太極內功原有的呼吸法,適用於初練者和體弱者,尤以患高血壓、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失眠等症者最為適宜。姿勢可比較自然,平坐、仰臥、靠坐、靠臥、站式均可,以靠坐、靠臥最適宜,全身放鬆,以意配合呼氣,不注意吸氣;呼吸開始以意引導氣由命門下降,降到會陰、大腿、小腿、湧泉,久練可感到呼氣時氣由命門下沉到腳心,並能產生一股熱流,必須注意,·此法強調不管吸氣,只注意呼氣。

  比較簡單,用於治療,可以漸漸停止意守,兩眼慢慢睜開,兩手相搓發熱後撫摸面部,活動下肢,開始散步,如系練整套太極內功時,不拘哪一個姿勢。均以意收功,身體直立,以意使氣下沉到腳。然後活動肢體、散步。

  練功時間和進度:

  太極內功練功時間的長短、次數多少,應依據疾病程度、身體狀況、練功條件以及採用的姿勢、呼吸法、意守法等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在一般情況下,用於治療時,從開始到疾病痊癒需一至六個月。如以延年保健為目的,需持之以恆,常年練功。為了帶功練拳,增強技擊能力,完成築基功約需100天。

  每天應練功二至三次,每次十至六十分鐘。

  病情較輕、疾病又單純者每次鍛鍊時間可短。病情重者練功時間可延長。靜功時間宜長。動功宜短;臥式、靠式宜長,站式宜短。採用自然呼吸法、沉氣呼吸法鍛鍊時間可梢長,導引呼吸法時間宜短,抓閉呼吸法一般每次不超過五分鐘,最長不理過十分鐘。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太極圓弧的四大理念
鬆是太極拳內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相關知識
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有哪些
陳式太極拳內功心法怎樣練習
練陳式太極拳內功心法促進健康
武式太極拳內功心法精要
楊式太極拳內功修煉的功效
楊式太極拳內功修煉的功效
太極拳內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
太極拳內功心法是什麼的介紹
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內功心法之祕要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