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學生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論文摘要:由於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廈文化交流的需要,單純對話法和詞彙的學習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越來越緊密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和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文化交流意識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在於進行文化交流,但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常常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導人。實際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語言與文化的分離,既不利於語言教學也不利於跨文化意識的形成。語言與文化交流能力應當在英語教學中同步培養。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問題的主要表現
  教學中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為詞義差異、語言應用的文化背景差異、生活習慣差異等方面。
  一詞義差異現象的產生是因為英語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語言體系與建構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兩種語言之間的詞義和文化“對等”是極為少見的。在詞語的文化內涵,詞語的比喻與聯想意義、詞語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搭配意義成為詞義差異現象的主要表現。
  l、詞語的文化內涵不同導致詞彙空缺現象。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英語有的詞在漢語中也許有對應或契合的詞,但是詞義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在英語中,Ame r i c an Dream美國夢專指美國所標榜的立國精神,而s,wal l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而在漢語中,粽子、觀音、土地廟、中山裝、旗袍等詞彙則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彙,在英語中很難找到詞義對應的詞彙。
  2、包含“文化資訊”的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導致語義不同。如由於詞彙的比喻與聯想意義不同導致的詞義不同,英語中l ion是百獸之王,。勇敢、凶猛、“威嚴”的象徵,英國人以li 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徵The Bri t ish Lion就是指英國,英語中有許多與l ion有關的習語如phyronesel f i n t he li on’s mout h置身虎穴、等,而在譯成漢語時。l i on習慣上用“虎”來代替,是因為中國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用。虎”來表示勇敢、凶猛、威嚴。
  3、詞彙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英語和漢語詞彙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上。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能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衝突,如漢語中的“叔叔”是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而英語中。uncle”一詞既可以是父親的兄、弟,也可以是母親的兄、弟。內涵意義是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絡,不能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去,如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為“b,ackt ea”。而英語中的“black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而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 rong既”。
  二英語應用的文化背景差異導致了語言表現形式上的千差萬別
  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一般不影響跨民族、跨文化交際的文化知識,交際文化指語言本身所含的文化及語言交際時所含的文化背景。可以是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某些層面意義有差別的詞請、詞語使用場合的特異性、有特定文化背景意義的詞語、語言結構差異、特有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習俗等。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單詞的漢語釋義,而忽略了該詞的文化內涵和漢語詞的差異,如在漢語中。宣傳”是褒義,而對應的英文propaganda宣傳則是貶義,指散佈虛假訊息以蠱惑人心、欺騙大眾、歪曲事實等,如果我們把漢語的。宣傳部”譯作Propaganda Depar tment就會讓人產生誤解,只有改為the Publ i ci t y Depar tment才能表達小漢語的褒義。由此可見,中文與英語的詞彙意義不是完全等值的。英語教學中。必須瞭解其文化背景差異,以便能有效地實現溝通。

  三由於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語言的表達也具有了很大的差異
  如在漢語中“吃過飯了嗎,”是很普通的寒暄語,其用法相當於“你好嗎,”,而在英文中“吃過飯了嗎,”則意為“吃過飯了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就一起去吃吧”是一種邀請。這樣,由於東西方的生活習慣差異,就會在交流中產生一些誤解。總之,語言的使用受到了文化的制約,英語和漢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在明確了這些文化差異表現後,進一步則要求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語言的形式,還要教文化的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交流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匯入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實現“文化化”和提高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所謂“跨文化意識”可以界定為,英語學習者通過學習和培養所具有的在學習、理解和交際中。對語育上所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現象的某種有目的的自覺反映或是某種知曉狀態,它是一種潛在的意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昧著英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英語族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的有效性。
  在文化的導人過程中,教師不要千篇一律地引人。而是有步驟有原則地導人。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和適合性原則。所謂“實用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學生今後所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
  這樣不至於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係過於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所謂。階段性原則”就是要求文化內容的導人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同時,還必須注意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性和一致性,不至於使教學內容顯得過於零碎。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交流意識培養的措施
  作為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導人的主體施動者——教師,他們自身應該具備很強的跨文化意識,這需要教師們要對跨文化交際和比較文化差異有深刻的造詣。通過大量涉獵課本以外的知識,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養。突破傳統的只限於熟知所教課本的教授水平。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導人主要應該從下幾個方面展開。
  1、從大學英語課程設定來看,增加大學生對英語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的開設,可以增加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認識。還可以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
  2、從課堂的教法來看,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筆、一箇中心”教學形式,使得學生只是默默聽著老師的講解,順著老師的路,做出簡單判斷。這種教法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力。為達到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應該把課堂的中心由僅僅是教轉換成學生的參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更有利於生活躍思維,堵養“跨文化意識”。具體法有組織討論、辯論、情景模擬等。
  3、從外語學習內容來看,教師應該儘量選用原版教材和讀物。使用一些較為系統的語英莢文化密切相關的原版教材,原版雜誌,特別是一些音像材料。如《讀者》Reader’s Digest、《泰晤士報》Time、《走遍美國》FamilyAl bumUSA等,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場合,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感性認識。
  4、從語言環境角度來看,除了課堂中進行的一些鍛鍊以外,要儘量多給學生創造與用英語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實踐的機會。除了進行跨文化知識的教授和學習以外,還應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反覆練習。
文化內涵是語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教師要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交流能力,使文化規範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

淺談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
試論多媒體融入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相關知識
試析中學生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班主任對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
班主任對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試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文化教學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方法有哪些
提高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