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道德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中國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新聞記者道德探討

  摘要: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百業興旺,中國的新聞事業得到空前繁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築,記者的道德、人格形象悄然之中也在發生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變化,必然要對記者的整體素質和責任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確保新聞記者忠於職守,有效地規範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儘可能減少新聞記者的不道德從業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新聞業乃至整個社會需要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

  一、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內涵

  總結我國廣大新聞記者在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中的偉大實踐,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品質主要包含了如下基本內容:

  1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

  新聞報道工作的基本職能是傳播資訊,反映和引導輿論。因此在階級社會中新聞事業具有十分強烈的政治傾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社會主義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素質。新聞記者能否站穩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還具備一種高尚的品質,那就是為報道真理不惜犧牲個從利益甚至生命。

  2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根本宗旨,也是新聞記者應具備的要道德品質。由於新聞記具有這種社會政治地位,因而樹

  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培養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的精神素質就顯得更為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否把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無私奉獻當作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品質來嚴於律己,這無疑要受個人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發生矜持時所產生的巨大考驗。

  3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

  遵紀守法,增加法制觀念亦是我國新聞計入尖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是我們國家向法制化社會過渡的新時期對記者蝗出的一個新要求。遵守宣傳紀律,是《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所規定的。在國家走向法制化的程序中,記者肩負著重大的責任,這種責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宣傳法制建設;二是普及法律知識;三是對法制實行輿論監督。這說明實行法制,記者有責;而記者的新聞活動需要靠法律予以保證,所有這些都要求記者十分重視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在新聞實踐中要自覺學法、守法和用法。

  4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

  新聞記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向公眾報道新聞,反映輿論,群眾有權瞭解真實的新聞,記者能否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一方面有賴於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有賴於他的職業道德品質。客觀就是要求新聞記者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觀察事物,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拔高誇大,添油加醋。不僅觀察事物要客觀,敘述也要客觀。公正就是要主持公道,允許各方面的意見發表,有批評也要有反批評,報道錯誤的例子也要報道改正錯誤的例子。

  二、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經濟關係、社會地位、價值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在新聞行業,市場經濟既帶來了中國新聞行業的繁榮和新聞從業人員的擴張,同時,競爭的加劇和利益的驅動也引發了新聞從業人員在遵守職業道德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不僅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也使得新聞行業的權威性、公正性和純潔性受到威脅。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就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我國新聞職業道德的滑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綜合治理。

  1強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體系建設。記者“品性為第一要素”,“所謂品性者,乃包括人格、操守、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範長江在《通訊與論文》一書中也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聞記者”。新聞工作者自身道德素養的提高是“本”。

  我們要對新聞從業者進行全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人格教育、職業操守教育、法制觀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2健全約束機制。

  我國新聞職業道德教育的狀況不令人樂觀,遠不能滿足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其中約束機制不健全,是直接導致新聞隊伍整體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在以上幾個方向努力,力爭健全約束機制。健全約束機制主要包括:嚴格准入、加強監督、科學評估、合理獎懲等。

  3強化法律作用。

  理性的規則去指引、規範人們的行為。法律的這套規則一旦制定,便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從而顯示出高於一切的權威。因而,法律制度是具有原則性和剛性的,甚至是生硬與刻板的。它的這些獨特的先天特點賦予它強大的威力,迫使人們不得不自覺遵守,從而達到監督、規範權力運作的目的。新聞法制的建立和實施是保障各種權利的行使、強制各種義務的承擔,並維繫和協調各種社會新聞傳播關係的合法依據。它既是保護法,也是限制法;既是權利法,也是義務法;既是針對新聞工作者的,也是面向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我國新聞界十分渴望新聞法規的出臺,給新聞監督一個法律依據,也給新聞從業者的工作做出必要的保護和限制。

  4健全自律機制。

  人類主體道德的培育需要運用兩種手段來實現:外部的教育與約束即他律,內部的消化與吸收即自律。兩種手段相輔相成,才能保證社會成員對社會主流價值的真正吸收。缺乏他律,自律無力;缺乏自律,一旦他律存在缺陷,投機心理就會產生。在對新聞人員的道德規範上,仍要發揮兩種手段的合力作用,以取得標本兼治的功效。目前,我國內陸地區地方性的新聞自律組織還較鬆散,新聞自律僅靠自律信條來對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良知進行自我約束,這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要建立完善的新聞自律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楚.立體新聞・思維・採訪與寫作.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2]王韜.強園文錄外編――論日報漸行於中土.上海:上海書店,2002.

  [3]劉建明.現代新聞理論.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調查中國第五、六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5]李希光.畸變的媒體.上海:復旦出版社,2003.

  篇2

  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

  【摘 要】自十九世紀初,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出版以來。中國的新聞倫理道德就與西方新聞倫理道德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作為“西學東漸”的產物,中國近代新聞傳播事業源自西方。另一方面,受到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又與西方有著質的不同。在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當下,只有在不斷面向世界過程中保持中國新聞傳播的民族性,才能使得中國新聞傳播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夠保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新聞倫理;中西方比較;新聞傳播交流與衝突

  新聞倫理道德涵蓋的範圍不僅僅包括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或者職業倫理,還包括新聞事業整體以及包括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站等新聞組織在內的新聞媒介實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價值取向、道德表現與日常行為品德規範的總和。

  中國的新聞傳播業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是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從產生之初。便打上了中西文化融合與衝突的烙印。這種融合與衝突始終貫穿在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脈絡中。1815年,外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計傳》,開啟了中國近代報紙的先河。之後,外國傳教士辦得報紙蜂擁而入。這種行為雖是一種殖民主義的文化侵略,但客觀上也將西方的新聞傳播思想帶到中國的土地上,使中國人眼界大開,認識到報紙可以言及國事、政事,可以傳播知識、傳播文明。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開啟了中國近代新聞傳播事業的嶄新一頁。

  1.中西方不同的新聞理念導致了不同的新聞倫理道德

  西方新聞傳播史上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指導思想是“自由主義理論”及其修正後的“社會責任理論”即“新自由主義理論”。媒介被認為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必須有新聞採訪、報道、評論的自由,自由、平等的觀念深深地烙在新聞界的指導理念當中。但是隨著自由主義實踐的發展,早期的純自由主義被一種新的意識形態———自由而負責的報業理論———“社會責任論”或“新自由主義”所取代。這種理念認為,言論自由是附有義務的道德權利,是以個人對於他的思想、良心的義務為基礎的,它是一項道德的權利。這與“自由主義理論”相比較起來,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這種進步並不能改變資本對於媒介的佔有和壟斷,但是它更加強調了媒介的道德和倫理責任。

  我國的新聞倫理道德規範是建立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倫理道德觀的基礎之上的。這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開頭表現得極為明顯:“新聞工作者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維護新聞工作的嚴肅性和聲譽。”這些明確表明了我們的新聞理念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根本區別於西方的新聞理念,所以我們的新聞倫理道德也是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

  2.中西方不同的媒體政治經濟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新聞倫理道德

  當代資產階級新聞事業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屬於私人所有的企業。隨著競爭和壟斷的加劇,他們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也必然要求新聞媒體體現出來,成為他們的盈利工具。新聞媒介之間的相互爭論、攻訐、揭短,這種現象給人以極端民主和絕對自由的假象,併成為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象徵,其實這種象徵正是資本主義無政府狀態的集團競爭在新聞領域的反映。西方傳媒作為“第四種權力”立身,新聞從業人員只是對傳媒業主負責,新聞傳媒的道德失衡往往表現在媒介行為、組織行為,新聞倫理道德規範也主要是針對新聞業而言的。

  與西方傳媒不同,中國的新聞媒體長期以來一直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要對黨負責,對政府負責,新聞傳媒的倫理道德基本上與黨和政府持同一取向,道德失衡的現象只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行為,所以我國新聞倫理道德就是在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從大量的實踐工作中提煉出來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資本主義新聞倫理道德有本質的區別。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制度和社會主義道德倫理,反映在新聞倫理道德上,也就是我國的新聞事業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思想路線和思想作風是實事求是。

  3.中西方相似的傳媒發展情況使得傳媒倫理道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民主政府建立以後,媒體進入了自由傳媒時期,西方傳媒主要被設計成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而中國傳媒主要是承擔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自由傳媒時期主要有三個階段:傳媒政治化時期、傳媒商業化時期、傳媒壟斷化時期。

  在傳媒政治化時期,政黨為傳媒提供資金,傳媒成為政黨的宣傳工具,成為不同政治派別手中的武器。在西方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的政黨報刊時期,在中國以“十年”為代表,儘管中西方的控制手段不同,但是道德失衡表現極其相似,都是遵奉“事實為政治服務”,攻擊政治對手,煽動民眾鬧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產關係的磨合,民主社會進入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時期,傳媒也進入了商業化時期。西方國家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商業化報刊逐漸成為主流,而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傳媒實行經營體制的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商業化程序一直持續到現在。這一時期傳媒的倫理道德問題主要在於媒體商業化運作帶來的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衝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出現大量的“有償新聞”現象,儘管產生的根源不同,但是表現極為相似,傳媒和從業人員利用手中聚集的注意力資源作交易,撈取好處,謀得私利。

  在一段自由的市場競爭之後,傳媒業開始日趨集中並出現了壟斷,在西方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開始“一城一報臺”現象,中國雖然直到目前仍然是自由化傳媒時期,但是以1996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和2001年中國廣播影視集團的成立為標誌,中國的傳媒開始了向第三階段的過渡。西方的大財團控制了傳媒業,形成了可以影響政治、經濟、文化走向的超級力量,並且加強了對政府的控制,這種傳媒的過分集中,一方面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另一方面也會構成對言論自由的真正威脅,形成“文化帝國主義”或“電子殖民主義”。

  【參考文獻】

  [1]顧潛.中西方新聞傳播:衝突、交融、共存[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6.

  [2]夏東元.鄭觀應集上冊[M].345.

  [3]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

  [4][6][10]陳力丹.論中國新聞學的啟蒙和創立[OL].中華傳媒網

  [5]範長江.論人民的報紙1946年.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M].358.

  [7]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8.

  [8]徐培汀,裘正義.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M].重慶出版社,1994, 3,192.

  [9]肖欣欣,劉樂耕.世紀末的一場對話.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2.

有關新聞採訪與寫作論文
新聞廣告論文
相關知識
新聞道德論文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論文
關於新聞職業道德論文
有關新聞職業道德論文參考
新聞職業道德論文範文
試論娛樂新聞寫作與倫理道德論文
電視新聞畢業論文
新聞編輯論文精選
新聞編輯論文範文
有關新聞編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