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政治制度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中國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高度適應國情、極具國際競爭力的制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政治制度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篇一

  淺析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摘要

  摘要: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自設計執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這期間,每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其建設,並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徑。根據課本的相關知識,以及搜尋一些資料,以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為研究物件,分析制度設計與執行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可行性的對策。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內容

  關鍵詞:中國政治制度;現狀;對策

  一、背景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自設計執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這期間,每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其建設,並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徑。中國人是以個人心思為主動力的,想升官發財,光耀祖宗,是許多中國人過去的思維。而依靠社會科學機制,增加大多數人富裕的方法制度或機制創新卻很少,大多會用按步就班的方式重複地走來。而當社會腐敗無能時,改變政機的方式又是極其簡單的愚昧的,最常見的就是起義革命造反之類,當然這也是屬於人類的自相殘殺而達目的的一種方式。我認為研究政治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國家來說,歷史上所有發生過的朝代興亡、政權興衰或更迭,社會經濟發展或倒退,民生安樂或困苦等,幾無例外總與當時政治制度設計是否合理及其執行是否正常有關;對於個人來說,所有曾經在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也幾乎都要依託當時的政治制度或借用某些部門達至目標。

  二、政治制度的涵義

  所謂政治制度,意指“社會政治領域中要求各類政治實體加以遵循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它是整個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與社會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在一起規範著社會成員包括社會組織的行為,以確保整個社會有序生存、正常執行與健康發展。它以規範國家政權行為的準則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含那些本身雖非國家政權,但與國家政權密切相關的其他政治實體政黨、公民等的行為準則”。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則“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實行的,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政府制度、國家與社會關係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法律、體制、規則和慣例”。

  三、政治制度執行中的問題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在內部結構設定與其功能要求上不協調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由其產生、對其負責並受其監督。我國自1997年經改革後的國務院機構設定為:組成部門25個、直屬機構17個、辦事機構6個、部位歸口管理的國家局機構19個、再加上直屬事業單位9個,共77個之多。而從相應專門委員會的設立來看,以第九屆全國人大為例,僅設定了民族、法律、財政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外事、華僑、內務司法、環境與資源保護以及農業與農村共9個專門委員會,但就在此次人大會上共收到各種議案達830件之多。很顯然,這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協調關係,全國人大也很難有效的對此進行審議與監督,也既無法實現其設定的功能要求。

  二法律制度方面,應急待解決人民愛法、尊法與崇法的習慣

  近些年,雖然中國在法制建設上已取得重大成就,但與目前轉型期所出現的問題相比,仍顯不夠。以2001年1至11月為例,該期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貪汙賄賂等犯罪大案15877件,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案件1280件;查辦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2916人;立案偵查瀆職、侵權犯罪案件8136件,其中重特大案件2146件;查辦拉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行賄犯罪嫌疑人1704人,同比上升39.2%。由此可見,中國腐敗的嚴重性在於其普遍性,而問題的根源則在於中國傳統文化道德體系中的自我規範的失效和法制的不健全。

  四、正確應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其一,中國曆代的政治制度都必然奠基於中國的土壤之上和體現本國的國情,並具有本國的特點,其結果也理所當然與中國的社會形態、經濟模式、民族心態、哲學倫理思想等密不可分,因此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觀察與思考首先應堅持歷史的視角。有些現在看來不適合,甚至違背現代民主原則的制度,如1949年後不久成立的“軍事管理委員會”,強調黨政不分的“一元論”,“計劃經濟”體制等,在當時卻往往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併產生過難以取代的作用。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會採取當時的形式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當時政論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反覆篩選和論證,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物。

  其二,要注意“傳統”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我們一方面應看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強,對於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對於抗禦外來侵略保衛國土,都曾起到值得肯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應清醒看到,長期以來的中國社會是以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不論是奴隸主、封建主、還是官僚資產階級,都必然運用自己掌握的國家機器以維護本身的統治利益。因此,舊時代的政治制度從本質上講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如他們或是突出王權、皇權、特權;或者是強調人治,發展個人獨裁;或是強調華夷之分,頑固地保留和利用宗法體制等,這些都必然不可避免地會對當代中國政治產生一定影響。

  其三,要用比較的方法。我們知道,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方法是實驗,但對政治制度的研究不可能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進行,而經驗證明比較的分析方法最可行。比較方法有兩種:一方面,進行縱向對比,今天的政治制度和歷史上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另一方面,進行橫向對比,和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目前國外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

  結論

  通過中國政治制度的學習,不僅掌握了中國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還讓我懂得了學會分析從制度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受益匪淺:其一,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是基本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人那麼多,各種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按人口平均的水平,往往是很低的。鑑於這些情況,中國要儘快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勝任這項工作。其二,中國現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目前的制度中使人感到最不滿意的一點是權力過分集中,權力的作用太大。這種權大於一切的情況,不僅影響到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也為腐敗的盛行創造了條件,還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基於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與不足,我們要在不斷髮展中進行改進,促進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文獻

  [1]張悅.政治文化向度與制度選擇[J].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李月軍.中國政治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J].學海,20096.

  [3]王兆剛.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東方論壇,20113.

  [4]徐永軍.政治制度正義、屬性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J],20044.

  [5]俞可平.簡論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5.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篇二

  中國政治文明與中國政黨制度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內容

  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 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其形成和 發展受社會政治 環境、 歷史傳統、民族性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法治文明等內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 。在現代社會,政黨制度作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與政治文明關係十分密切。本文 試圖就中國政治文明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相互關係作相應的理論探討。

  一、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轉型孕育了中國近代政黨的誕生

  中國傳統政治文明是華夏先民在 農業文明的基礎上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 ,是適應於傳統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是一個原生的農業民族 ,早熟的農業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緣宗法制度和家庭小農 經濟,兩者結合起來作為深層背 景,與由治水所強化的中央集權共同作用,展示出東方社會所特有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 圖景,構築了傳統政治文明的基礎。這種文明形態分別借重天命理念與民本理念來解決 政治合法性與被統治者的價值問題,並用皇權王權秩序與華夷秩序分別調整社會內部 關係與外交關係,社會結構呈現嚴格的等級秩序特徵。

  在傳統政治文明的基礎、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具有濃厚的反 政黨特徵。首先,它賴以建立的早熟的農業文明基礎,決定了農業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 濟的決定性地位。而小農彼此間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 聯絡,重農抑商又阻礙了資本大規 模的積累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客觀上削弱了中國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 利於政黨意識與 組織的產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為王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兩 者連通起來共同作用,促進了王權專制思想的發展並強化了政治倫理化的傾向。在孔孟 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睞“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基本杜絕了通過組建政黨提出政治要 求的可能性。再次,嚴格的等級秩序通過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把本質上是一種以皇帝 本人為終點的垂直性效忠體制的皇權秩序具體化,使任何非血緣性的社團尤其是政治性 組織都被視為潛在威脅,歷代統治者因此都不遺餘力地禁止結黨。而華夷秩序又把社會 封閉起來,阻斷了發展和變革的外部動力。這種局面使社會個體普遍按照“修齊治平” 的公式進行自我修養,結果同等地成為王權統治的工具,因而難以形成獨立的思想人格 和階級意識,更不用說建立近代政黨了。

  但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衝擊使之發 生了轉型。一是強調儒家政治取向的經世思潮得到發展,啟動了思想解放的風氣,不僅 為中國 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準備,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影響;二是現 代化歷程的被動開啟嚴重挑戰了傳統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戰爭的失敗直接動搖了華夷秩 序,引發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關係變化的不平等條約體系衝擊了傳統等級秩序,租界中 形成的“國中之國”以及地方在興辦團練過程中形成的勢力抬升,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 中央集權和皇權秩序;三是以契約論和民主理念作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價值理念並與天 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對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傳播,促發了大批知識 精英對政治的思考和對民主價值的追求,為傳統政治文明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由於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權威的衰落,中國社會和傳統 政治文明轉型加快了步伐,從而為政黨的產生與合法化準備了階級條件和活動空間。例 如孫中山先生1894年創立的興中會就有著開拓性的意義。興中會雖有較濃的會黨色彩, 但它不以改朝換代為目的,可視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組織。康有為創立的 強學會,把政治與學術相結合,雖然有明顯的改良主義特徵,但它畢竟反映了改良派參 與政治的願望,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具備近代意義的政治團體。而作為維新人士的政治 聯盟和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治團體的保國會,有比較明確的政治主張和嚴格的章程 規約,有領導骨幹和組織形式,更是具備了政黨的雛形。強學會與保國會對政黨和政黨 政治的宣傳與介紹,起到了為政黨正名的作用,為突破中國傳統的“君子不黨”的觀念 奠定了基礎。

  20世紀初知識分子的迅速發展,為政黨的建立擴充套件了群眾基礎和領導骨幹。1905年成 立的中國同盟會,提出了較為完整的革命綱領,標誌著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已經建立 起統一的政黨。改良派和立憲派也加快建黨步伐,積極謀求政黨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 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也積極籌劃建立正式的政黨組織。1906年9月清廷宣佈預備立 憲,促進了國內外立憲分子的建黨活動,先後建立了帝國憲政會、政聞社、預備立憲公 會等,並組織發動了數次請願運動,要求開放黨禁、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然而19 11年4月首屆責任內閣成立,立憲派大為失望,遂成立憲友會與欽選議員在資政院中展 開鬥爭。隨後,清政府頒發了所謂《實行憲政諭》和《準革命黨人按照法律改組政黨諭 》,從而取消了對政黨的限制。雖然政黨的合法化過於遲緩,但畢竟突破了傳統政治文 明對政黨的敵視,樹立起一種全新的觀念,推動了政黨的發展,對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 黨制度的選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中國政治文明轉型過程中的歷史選擇

  中華民國時期上承傳統封建君主專制,下啟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政黨 組建、分化劇烈,活動異常頻繁的時期, 實踐過多種政黨制度形態。大致來說,其間出 現過五次高潮:一是民國初創時期,受黨禁放開、同盟會分化、共和政體確立等多種因 素的影響,政黨群起,曾出現過三百多個政黨或政團;二是新文化運動和十月革命的勝 利,促成了一些黨派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就是此時建立的,國民黨也是在此階段由中華 革命黨改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敗後,由於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前途都感到悲觀而建 立起若干第三勢力政治組織;四是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刺激,進步人士組建了一些黨 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抗戰勝利前後,新建 了一些黨派,現有的八大民主黨派中的多數就是在此階段建立的。可以說,中國自突破 傳統政治文明對政黨的限制以來,就基本上處於多黨狀態。

  中華民國確立共和政體,初年出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當時黨人一致認為政治競爭的 理想模式是兩黨競爭,並開展了組建兩大政黨的活動,但未能如願,最後有多黨參加了 國會競選。在袁世凱處心積慮的破壞下,政黨競爭發生畸化,給袁可乘之機,遂使競爭 性政黨制度告以失敗。在抗戰期間及勝利後的一段時間,一些中間黨派積極推行中間路 線,試圖實現競爭性政黨政治,最後亦以破產而告終,中間黨派自身也發生分化。這說 明競爭性的多黨政黨制度在中國缺乏合適的土壤,不適合中國國情。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決心重新建立一個革命的黨來重建民國。他傾向於用一黨制 的新思路代替多黨競爭,但並不排斥進步黨派。後來他接受了蘇俄和中共的幫助,改組 了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進展。孫中山逝世後,國民 黨右派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蔣介石等以實行“訓政”為名,強化一黨專制 ,確立起國民黨一黨獨裁統治。“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國民黨雖然被迫在黨禁方面 有所鬆動,設立了國民參政會,推行所謂戰時體制,但這些變化實際上包含著國民黨“ 以黨滲政”、為實行憲政後繼續維持事實上的一黨製作準備。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 國民黨一黨獨裁的反動面目迅速暴露,其法西斯統治,遭到中國共產黨和絕大多數中間 黨派堅決反對,最終喪失了在大陸的政權。這表明排斥其它黨派的一黨制,在中國也缺 乏合適的土壤,同樣不適合中國國情。

  與上述情況完全不同,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與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 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權,與其他黨派開展合作,創造出以 共產黨為核心的多黨合作制的雛形。在隨之而來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中國共 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緊密合作,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發揮了直接的作用 。這說明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歷史合理性,適合中國的國情 。

  在近代中國 政治 發展過程中,政黨承擔了艱鉅的任務,建立民族國家政權的過程與革 命的過程同 社會淘汰性選擇政黨和政黨制度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為一。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經過革命的洗禮而形成,它顯示出不同於別國政黨制度的自身特色, 這表現為:第一,從結構上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是體制內政黨,中國共產黨 執政,各民主黨派參政,沒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從功能上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 黨,她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第三,從理念上 看,中國政黨的意識形態不是多元的,各黨派都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 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反對意識形態多元化;第四,從黨際關係看,執政 黨和參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是相同的,彼此是友黨,是相互學習、互相支援 、互相監督、共同發展的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這種嶄新的政黨制度,完全擺脫了傳統 政治文明對政黨的桎梏,同時體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的色彩,滿足超大社會對一個強有力 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擴大參政議政的範圍,促進政治民主化,是一 個創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一是有助於避免多黨競爭政權造成的無序狀態 和資源浪費,減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於多個黨派群策群力,共同進步;三是驗證並強 化了統一戰線的思想和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基本框架是在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 度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 體會議召開,標誌著中國政黨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 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構起來,則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 確立為基礎的,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 實踐和探索。

  新中國的建立完成了實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國家政權的任務,實現了傳統政治文明 的轉型。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為當之無愧的領導黨,民主黨派參與新民主主義革 命,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政治價值。雖然他們受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具體國情及其所 代表的階級、階層發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響,在政治程序中難以充當主要角色,無力左 右政局,但他們畢竟代表了某些階級的政治要求,能夠對政局施加影響。不少黨派選擇 與中國共產黨結盟,團結在她周圍,堅持抗戰,爭取民主,反對內戰。它們在民主憲政 運動、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會談、反對國民黨當局召開的國民大會等重大斗爭中, 與中共密切合作,共同戰鬥,對爭取中間力量,擴大人民革命陣營,孤立革命的敵人, 起了重要作用。許多民主黨派的成員甚至還在解放戰爭中獻出了生命。中國共產黨充分 尊重民主黨派的政治價值,與他們一起召開新政協,一起制定《共同綱領》,一起選舉 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民主黨派也服膺於中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貢獻,接受中共的 政治領導。這種黨派相互間對政治價值的肯定,直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制的形成和建國初期良好政治氛圍的出現。

  毛澤東同志1949年6月 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明確指 出新中國將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這一思想隨後寫入《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時代背景和統一戰線內部的階級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於是,有人 提出了民主黨派是否還有政治價值的問題。1950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統戰 工作會議對此 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確了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工作的新任務,統一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 派關於統一戰線工作重要性的再認識。在此前後,各民主黨派通過一系列會議清理和整 頓了各自的思想與隊伍,並根據成員構成的特點確定了分工活動的主要範圍和工作重點 ,還紛紛組組起來,成立了雙週座談會、學習座談會等 組織,更好地發揮自己參政議政 的作用。隨後,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參加了土地改 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運動,使多黨合作的政治形式 更加鞏固和發展。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確認了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並 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及其發展成果。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實現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 經濟制度,並在這種經 濟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 政體這兩個方面的統一,把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時,民主黨派原來 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不復存在,各界對民主黨派存在的必 要性分歧很大,民主黨派中也有人認為自身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無存在必要而準備宣 告結束。但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中國要有幾個黨。他在《論十大關係》的 講話中指出: “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 將來也可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他還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中國共產 黨萬歲,民主黨派萬歲”的口號。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民主黨派,一方面是出於對各 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光榮歷史和社會主義改造中的重要貢獻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 為他非常強調民主黨派的監督作用,他認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 的聲音,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有了民主黨派會更有益。這很顯 然是從民主黨派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價值。“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也 經由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黨的“八大”正式確定為處理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 系的準則,再次確認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實際上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於眾所周知 的原因,中國隨後經歷了一段曲折發展的時期。在撥亂反正後,中國加強了民主法制和 經濟建設,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探索。1982年黨的十二大 總結歷史 經驗教 訓,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巨集偉綱領,其中政治建設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 會主義民主等內容,在肯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黨際關係準則的同時,增加了“肝 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內容。應該說,這後八個字,對前八個字是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因為前者只是講了中共與民主黨派在時間上要長期共存,在關係上要互相監督,而後者 則進一步表明中共與民主黨派之間是兄弟黨和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非常明確地規定和 揭示了兩者間肝膽相照的合作共事態度和榮辱與共的 發展前途。這十六個字成為處理黨 際關係準則的基本方針。

  1982年通過的憲法再一次對 社會主義制度、對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 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製作出了明確規定,為國家的 政治生活和建設發展提供了根 本保障,同時也進一步肯定了多黨合作和民主黨派的政治功能與價值,為鞏固和發展共 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政治功能與價值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有利於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 、主人翁精神和 管理國家大事的能力;其二,民主黨派有利於發揮中國政黨制度實現政 策選擇的互動優勢,充分發揮智力集團的諮詢作用,更好地實現利益綜合,從而促進決 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其三,民主黨派有利於形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內部監督機制,黨派 之間的有 組織的監督無疑比無組織的社會監督更為現實,更有可能使人民群眾的利益通 過政治過程得到充分實現;其四,民主黨派有利於優化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整合功能, 擴大整合的邊界和張力區,吸收更多的政治資源融入政治體系,協調社會利益關係,促 進政治團結、社會穩定和 經濟發展。這些功能與價值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進一步 凸顯,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強調。如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大把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十四大更是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 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 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在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過程中,中國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多黨合作的體制 和運作機制。目前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17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有9位;在29位全 國政協副主席中有14位;還有14位擔任國務院部委或直屬局的副部長、副局長。全國各 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縣處以上的黨外領導幹部達9000多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 合作,其運作主要包括政治協商、合作共事、互相監督等多種形式,而且這些形式已經 相當制度化。其中,政治協商不僅包括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全 體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 主席會議、常務委員 專題座談會和各專門委員會會議等,而且包括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 邀請各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的代表人士舉行民主協商會、座談會、談心活動等 ;合作共事不僅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吸收各民主黨派的部分成員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 關和司法機關中擔任領導職務,而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召開全體會議和有關會議 討論 工作時可視需要邀請有關民主黨派人士列席、政府有關部門可就專業性問題同民主 黨派對口協商等多種形式;互相監督也體現了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的合作關係,民主黨 派可通過政協各種會議提出建議、向政協會議提出議案、政協委員視察或舉報等形式, 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監督。尤為值得指出的是,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同時召開會議新聞 媒體一般稱為“兩會”,已經成為全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2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 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檔案的形式,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 黨與八個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內容和 發揮民主黨派監督作用的總原則,規定了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和合作共事 的各種形式和具體安排。可以認為,這個《意見》包含了對十六字黨際關係準則的確定 、民主黨派政治價值的肯定和多黨合作運作機制的制度性規定,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多黨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 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條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 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內容,將政黨制度納入了憲法的框架體系。

  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有效途徑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的 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 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 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同民主黨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的特點和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強我國的政治實力,而且影響到 經濟實力、外交實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建 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務,現在又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 ,這顯然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徵,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 化,必將對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態上屬於現代政治文明,隨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發展, 是一種 建築在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個基本原則基礎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會主義和現代政 治文明的雙重的規定性,其核心、本質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價值層面 ,即國家的一切權利來自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擁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又包括制度 層面,即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關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設社 會主義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內容,或者 說,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題中應有之 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包括兩方面的價值理念:一是在政治領域中表現為保證 和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二是在社會領域中表現為為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偉大 復興創造政治條件。從前文有關內容和中國民主革命可以看出,這種政黨制度的形成是 傳統政治文明轉型和追求民主政治的歷史發展的結果,必然以民主理念作為自己的價值 理念。不僅執政黨共產黨的政治 實踐始終圍繞著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理念而展開, 而且參政黨在歷史上一直是推動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力量,現階段也是在共產黨領導下 實踐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力量,其制度化的參政活動本身就體現著民主的價值。至於為 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偉大復興創造政治條件作為價值理念,則是由中國近代 以來推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變遷、實現社會經濟的充分發展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當前 ,執政黨與參政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正是這方面價值理念的實踐和體現。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在價值理念 上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極為吻合,堅持這一制度並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和發 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有效途徑。

  在多黨間形成核心與合作模式而非競爭模式是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長期堅持中國共 產黨的領導則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無論是根據發展有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來完善政黨制度,還是通過完善政黨制度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都必須從加強和改善執政黨、參政黨及其黨際關係三個方面來進行 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不僅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而且賦予黨的先進性以鮮 明的時代意義,充分體現了 社會主義 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是政治文明 發展的重大成果 。當前,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發展應當特別注意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等三個 方面:一是加強對共產黨執政基本規律的探索,解決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 平、不斷增強黨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個歷史性課題,使黨的執政不僅能有效 地推進現代化建設和 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能保證人民民主 實踐的正確方向和有效性;二 是強化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發揮示範作用並通過執政黨黨內民主帶動 國家政治民主,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三是要變革領導方式,大力推進依法 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是有 機統一的,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三大支點和基本特徵。

  第二,要更充分地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功能。這主要應從兩個方面來作出努力:一是 民主黨派自身要加強思想建設和 組織建設,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對成員進行政治思想 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增強黨派 成員的政黨意識和參政意識,加強與所代表階層的實際 聯絡,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參 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能力,並從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機關建設、做好組織發展 工作、積極 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等方面著手,健全組織體系,提升參政議政的實力和水平;二是充分 利用保障民主黨派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規定,通過發揮民主黨派成員在人民代 表大會中的作用、加強民主黨派成員在政協中的協商與監督功能、保證民主黨派成員在 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中有職有權、完善中國共產黨所邀集的各種協商活動等,拓展民主 黨派參政的空間,增強民主黨派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力。

  第三,要進一步優化黨際關係模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既強調共產黨的領 導,同時又充分肯定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這種黨際關係既是中國政 黨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如何在中國政黨制度的框架內保持執政黨和 參政黨之間的適度的張力,實現共產黨的領導與民主黨派的獨立性之間的相互平衡,是 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當前,我國已經具備或正在形成進一步優化黨際關 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條件,如中國共產黨領導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對國家與社 會關係認識的逐步深入和社會自主空間的逐步擴大提供了社會性前提。眾所周知,任何 國家,任何政黨之間的關係如何,最終要從這些黨的奮鬥目標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十 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中國各民主黨派所高度認同並作為共同的目 標,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黨際關係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進一步優化。因此,要充分利用這 些條件,採取切實措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 作制,這必將有效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社會主義政 治文明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政治制度論文文獻

  [1]王邦佐等編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論》,河南人民出版社版。

  [3]《論戊戌維新運動及康梁》,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編:《中國的政黨》,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楊幼炯著:《中國政黨史》,上海書店1984年版。

  [6]張允侯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一至四冊,三聯書店1979年版。

  [7]邱錢牧主編:《中國政黨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竇愛芝編著:《中國民主黨派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9]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國革命與民主黨派》,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 年版。

  [10]殷嘯虎著:《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推薦:

大學與政治有關的論文
有關社會醫學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中國政治制度論文
關於高中生政治教學論文
初中有關中國夢的優秀作文
初中有關中國夢的優秀作文
有關中學藝術教育論文
中學政治教育論文
有關跨國公司參考論文
有關中醫內科護理論文
中學政治課改論文
國際法制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