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政策制定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公共政策作為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價值分配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選擇行為來完成利益協調和實現一定目標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

  摘要:公共政策作為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價值分配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選擇行為來完成利益協調和實現一定目標的過程,它必須遵循公平原則,而公平原則的正當性是以公共事務為前提的,以全體公民獲利為目標的。因而,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公共性。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性;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

  政策背景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大國,我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產量大國,而在農業作物中,受氣候、水利條件的限制,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的傳統糧食作物的增產潛力已如強弩之末。

  與傳統農作物相比,馬鈴薯的適應性和增產潛力巨大。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在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美譽的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產業是其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定西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地位。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對保障定西糧食增產、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優化定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國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都不高,用於生產薯條、薯片、薯泥等高檔食品的馬鈴薯大都依賴進口。過少的優質種薯制約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制約了定西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發達國家脫毒種薯的推廣率達到了90%,而我國才20%。這也從側面說明,馬鈴薯在我國有巨大的增產潛力。有資料顯示,通過我們國家這幾年的高產建立,馬鈴薯的高產潛力已經完全顯現出來了,只要用上合適的脫毒種薯,我國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脫毒種薯繁育投資大、回收期長、價位高,農民難以接受。定西馬鈴薯良種普及率雖然已達到61%,但經過脫毒的商品種薯供種面積還不到10萬畝,供種率只有8%。為提高良種普及率,2008年,甘肅省財政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馬鈴薯良種推廣補貼試點專案,補貼面積3.3萬畝,每畝補貼150元。但因地方財政困難,進一步擴大補貼規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2010年國家將馬鈴薯納入良種補貼範圍。

  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

  由以上政策制定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政策的出臺伴隨著很對社會公共問題,只有存在問題,才會出現相關政策去解決問題。從本質上看,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價值分配過程中所制定的引導規範有關機構團體及個人行為的準則。公共政策的本質在於其公共性,這可以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

  一、 從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來看

  公共政策作為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價值分配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選擇行為來完成利益協調和實現一定目標的過程,它必須遵循公平原則,而公平原則的正當性是以公共事務為前提的,以全體公民獲利為目標的。因而,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公共性。

  就拿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來說,因為廣大的農民群眾需要這樣一個政策去支撐他們的產業,無論是在種植過程還是後期加工過程,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農民可以自己解決的,但有些卻是需要政府出面去為他們排憂解難的。政府的政策支援無疑會大大減少他們生產過程中的阻力,農民的目的是增收,而對於政府來說,必然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使農民增收。

  二、 從公共政策的目標取向看

  公共政策是為了解決某一或某些社會公共問題而制定的,目的是實現一定的目標或達到一定的狀態,因而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不管任何性質的政策,其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維護和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政府作為公共政策的主體,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必須實施社會管理職能,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科技文化事業。只有通過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積極化解各種利益矛盾,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制定的各種政策在維護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前提下,也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公共政策的目標取向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特徵。

  從馬鈴薯良種補貼的政策制定上來看,社會公共問題只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才能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上升為政策問題。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樹立民本思想,體恤民意,瞭解民情,建立政府與公眾溝通協調的平臺,疏通民意輸入管道,保證公眾的利益訴求能夠快速、有效地傳輸到政策制定系統。根據公眾的利益訴求發現政策問題,確立政策目標,設計政策方案。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資訊要儘可能公開,為公眾積極參與創造條件。

  三、 從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來看

  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是保證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內在要求。公共政策是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

  的本質屬性。公共政策作為公共利益有效配置的權威性手段,其公共性需要最終落實到公共利益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公民經由各種政策參與途徑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是對政策體系制定公共政策進行選擇的一種行為。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呈現出多元化、複雜化和理性化的趨勢,不同社會力量的政治參與越來越表現為圍繞具體公共政策和利益調節問題的相互協商、相互妥協以及相互制衡,也就是說,社會公共資源的配置一般不通過階級鬥爭的方式,而是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的完善來解決。

  縱觀馬鈴薯產業的政策制定,政府正在尋找這樣一個調節方式來保障農民的利益,這是公眾利益的需求,也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霍海燕;吳勇 公共政策本質初探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7年04期.

  [2]鄒建鋒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與價值 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3]張學彪 我國良種推廣補貼政策分析 中國農業科學院.

  [4]尚勳武 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應儘早啟動 人民政協報 2012年4月2日.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關於會計政策選擇的探討論文
當前就業形勢簡析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公共政策制定的論文
關於公共政策方向畢業論文
關於公共政策的探究論文
大學關於公共政策論文
關於公共政策的論文
公共政策學畢業論文例本
公共政策學畢業論文電子版
公共政策類碩士論文
有關於投資決策方面的論文
關於會計政策選擇的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