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婚禮習俗和民族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你想看看白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嗎?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並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的俗話。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係確定,男子願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定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來的姓氏名字,並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後,男子結婚後在女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人贅的男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樅、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的的婚禮習俗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洱海一帶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後,便請媒人到女方家來說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務是轉達男方家求親的意圖,誇讚準備聯婚的男女雙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許婚後,媒人便按約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請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帶禮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話。給女方家回話時,男方家還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對聯的上聯,交給女方對下聯。女方接到回話及禮物聘金以後,在男方送來的八字帖上對好下聯,然後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親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後,結婚之前一二個月,男方家要請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與女方家協商結婚日期,談妥彩禮數目。根據女方家的意願,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數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備辦嫁妝,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妝如數備辦以後送女方家,然後才最後確定新娘出嫁的日期。迎親前後共需四天時間。第一天是賀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親一邊將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裝進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嚀,當晚還需要一位女童來“暖被”。男方家則忙著搭喜棚佈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請一位父母雙全的一對男童來“壓床”。第二天為嫁日,由男方家備花轎組織迎親隊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來。新郎新娘進洞房後,人們給他們獻上意為先苦後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雙雙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與新娘回門,拜見岳父岳母,認識親戚長輩。

  蘭坪一帶自稱“那馬”的白族,家裡的女孩長到十五六歲以後,家長大多要在住宅旁為她建蓋一間小房讓她居住。晚上,小夥子們便結伴到姑娘的小房裡去拜訪姑娘,在小房裡,他們或彈口弦唱調子,或低聲細語,互訴衷情。夜闌人靜,雙雙睏倦時,便和衣相儇,進入夢鄉。金雞啼鳴,小夥子才與姑娘依依惜別。如兩情相投,即可私訂終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下一頁檢視>>>白族的節日習俗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多少歲
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是哪個
相關知識
白族的婚禮習俗和民族節日
朝鮮族的婚禮喪葬和飲食習慣
雲南民族的婚嫁習俗
土家族的婚嫁習俗
瑤族的婚嫁習俗
布依族的宗教習俗和飲食特色
侗族的婚嫁習俗
藏族的婚嫁習俗
藏族的婚嫁習俗
畲族的婚禮節日習俗和飲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