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且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從人口老齡化論我國養老保障問題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降;社會養老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潮的到來,養老保降問趁已經甘益影響社會 經濟的 發展。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具有 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即以社會養老為基抽,家庭養老作重要補充,其它養老方式並存的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雌體系。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早在一個世紀前,它就引起了西歐一些國家的關注,但人類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強烈感受到老齡化的衝擊,正如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所講:“我們正面臨著一場無聲的革命,它已超出人口學的範疇,對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場革命將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的衝擊。因為世界上大多數老年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且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更快。發達國家已進人人口老齡化社會並在解決老齡問題上取得了程度不小的成功。但是,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還面臨許多其它全面性的挑戰。因此,它們所面臨的老齡化形勢就更加緊迫。”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24世紀74年代以來。其人口老齡化趨勢已十分明顯。在新世紀來臨前夕,我國跨人了老年型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為老年型社會的劃分標準,如果說上個世紀最後24年的時間,我國把解決人口數量問題作為最緊迫任務的話,那麼21世紀中國面臨的問題則是結構性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因此,弄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徵,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建設幢康的老齡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人口老贊化的特徵

  一老年人口絕對數貴龐大,且潛勢迅猛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問題,更重要的是老年人a的絕對數量問題。199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R已達1, 24億,這幾乎相當於當時一個俄羅斯的全國人口,相當於兩個英國的人口,3個西班牙的人口或4個加拿大的人口PRB,1999。若把這樣龐大的人口群體作為一個國家的話,它將是世界上排名第十的人口大國。如此規模的老年人口僅作為消費者而存在,對我國的 自然與社會經濟資源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二人口老齡化發展呈現出區城不平衡性

  由於不同省區間、城鄉之間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我國人口老齡發展也呈現出區域間的巨大懸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早在74年代末就突破了10%的老年人口比重,進人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而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低的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兩地區19911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別為5.15%和5. 24%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別為3. 18%和3. 38%《人口研究》1999. 6。從城鄉差異上看,一方面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超前程度也迅速提高。大量 農村勞動力遷移流動到城市,使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速度都高於城市,農村也面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形勢。

  二、目前我國養老保呻的主要方式

  面對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面對即將來臨的老齡化高峰期,“養老,,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我國養老保障主要有兩種方式: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它們各有其利弊之處。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我國農村維持至今的主要養老方式。家庭的特殊職能在“養老”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老有所養,不僅是經濟供養還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兩個重要方面。家庭養老能夠使老年人得到生活上的照顧,還能使他們享受到天倫之樂,免除老人的寂寞孤獨。另外,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父母幫子女照顧孩子或料理家務,子女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援和生活照料。這種方式對雙方是互惠的,它體現了老人的價值,使老人心理上得到平衡,也有助於提高老人的家庭地位。

  家庭的功能非其它養老方式所能替代,然而,這種養老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

  首先,儘管在我國敬老尊老的文化代代相傳,但子女對老人的供養一直有很多問題。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的交換理論從本質上解釋了這一現象,他認為,社會中的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個人之間存在著一種互惠的交換模式,即在人們的交換中,雙方都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只有對等、互惠,交換才能持續下去。這種東西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由此進一步提出,某種行為的後果對人越有價值,他就越可能採取該行為;反之,若沒有價值,他就要避免這種行為。

  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存在著這樣一種交換,用經濟術語說.父母撫養子女,是對子女進行投資,子女對父母的賭養,則是對這種投資的回報。但這種交換於父母一方更為不利。從時間上看,子女一出生,父母就在付出。子女一無所有,父母傾情給予。年幼時要照看,稍長要上學,以後的成家立業仍需父母支援,等到子女成年,父母已竭盡財力。在最需要幫助的年齡處於最不利的經濟地位,缺乏交換的資本,成了子女的“包袱”。

  從交換動機上看,父母生養子女,多是出於生物學的本能,不會考慮到年老時可能得不到子女的幫助就不撫養孩子,而子女對父母的賭養則更多地出於倫理道德準則和責任感。因此,就容易出現‘痴心父母多,孝順兒孫少,的局面。

  交換雙方的不對等,從本質上決定了“家庭養老”的弊端。這種弊端是不可避免、無法克服的,其表現就是“家庭養老’的不穩定、不可靠。而時代的發展,又給“家庭養老”帶來了新的危機:

  1.老年人口數t急劇上升,壽命延長。我國已步人老年型社會,到本世紀3fl年代老齡化高峰期來臨之前。老年人口仍將膨脹。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老人的壽命延長了很多;

  2,家庭呈小型化趨勢。計劃生育的實行,縮小了家庭的規模,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己十分普遍。同時,人口流動性增強,出國留學、務工、移民潮的出現,其後果就是空巢家庭的增加。20世紀54年代,我國家庭平均規模為5. 5人左右,1995年l%的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平均規模已縮小到3,15人。未來,空巢型家庭和單身老人家庭仍將迅猛增加。到2.125年,65歲以上的單身老人家庭將突破2000萬戶,其中女性單身老人家庭將佔主體。《中國人口老齡化前景與對策專家研討會綜述》,《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6期。

  3.女性勞動參與率在提高。女性受 教育程度提高及其社會角色的多樣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與此同時,婦女在家庭中的閒暇減少,而女性在家庭養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大量“下崗職工”出現。失業率上升,家庭收入銳減,這種就業不充分的狀況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

  5.傳統崇老文化衰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化的人侵,逐漸淡模了傳統的祟老文化,“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漸退化。而杜會主義養老文化建立遲緩,使得家庭養老的行為模式缺乏規範,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總之,老年型社會對“養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當前特殊的社會背景卻使家庭賭養能力不但沒有同步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造成了二者之間的矛盾。“家庭養老”原來就存在本質上的弊端。現在又增添諸多間題,更加難擔重任,它已不可能作為一種主要的養老方式來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

  二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即通過稅收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方式.將分散於個體之中的資金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統一組織起來,達到分散風險和收人再分配的目的,從而實現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在兩個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是分散風險的程度不同:家庭養老的代際關係發生在家庭或家族範圍內,而社會養老在整個社會範疇內考慮代際關係。在抵禦風險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其次是保障力度的不同氣家庭養老靠子女的責任感和道德壓力實現,靠的是一種“軟”約束,而社會養老,通過統一的、有 法律約束力的社會規則,來實現收人再分配的功能,顯然更加可靠和穩定。除此之外,社會養老還減輕了家庭的負擔,這對今後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顯得尤為重要。將來的家庭人口結構將為4;2:1型,也就是說,一對夫婦撫養一個孩子和四個老人,賭養能力將大大降低,若沒有社會的參與,家庭是不可能獨當一面的。社會養老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還將增加就業機會,讓人力資本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社會養老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養老保險,它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 經濟保障:二是社會服務,加敬老院、託老所、老年公寓等社會福利機構,保證老年人的醫療健康、社會參與和生活照料。

  三、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順

  社會養老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決了家庭養老危機,特別是養老保險,它是社會養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養老方式,正在日益 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1997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建立統一的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原則,“社會統籌”部分完全來自企業繳費,體現“社會救濟”的原則,由國家統一支配。“個人帳戶”則由個人繳費的全部和企業繳費的劃人部分組成。急的來說,費用以企業繳費為主導。社會養老保險是一種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勞動者因年老失去勞動能力時獲得經濟收人,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制度。

  這項制度的決定經過了長期的改革探索和選擇,但在實施中還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間題。

  1.養老金髮放困難。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低迷時期,負債、破產的企業增多,因此養老基金的發放格外困難。據福建省退休耳民工管理委員會1997年下半年的調查表明,全省有156個企業停發了涉及5400多名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據1998年統計,福建省虧損企業達1372個,停產,半停產企業有901家。就全國來說,目前明虧、暗虧、盈利的三種企業各佔三分之一,這些虧損企業根本無力支付養老保險基金。

  2.企業負擔沉重。由於企業職工下崗分流、提前退休人員陡增,致使參加統籌的在職職工有所減少,離退休人員卻大量增加二也就是繳費的少了,支付的多了,更加重了企業支付養老金的負擔。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1999年我國共收繳養老保險費1603億元,共發放1668億元,發放人數2890萬人,其中財政補貼s5億,收不抵支:

  3.我國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養老金的發放已難以為續: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瞻養率退休人口與就業年齡人口之比將為26.68%,2020年為37. 37%,2031年老齡化高峰期時,將達到最高峰47.39%。屆時,就業人口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另一半僅作為消費者存在的老年人口及未成年人,負擔更加沉重。

  四、從國情出發.建立有 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其自身特徵決定的,我國的養老事業也不咧外。

  老齡化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當前特殊的社會背景,給傳統的家庭養老帶來了危機,使家庭孤立難支:社會養老的出現,解決了“家庭養老’的弊端,更加穩定、可靠。但我國“未富先老”的形勢又導致了實行社會養老資金上的困難,無法擴大其覆蓋面。

  上述兩種養老方式各有利弊、與此同時,居家養老、社群養老、集體養老、自我養老等多種方式也紛紛出現。有的側重經濟供養,有的側重生活照料,有的側重精神慰藉,每一種方式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筆者認為,以社會養老為基礎,家庭養老作重要的補充,其它養老方式並存,建立多支柱、多層次的保障體系、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

  一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不應是對立的

  社會養老脫離了血緣和親屬關係範疇,產生於生產力、生產關係變化出現的複雜多樣的社會組織中,但它決不是對家庭養老方式的全盤否定,而是相互補充甚至是相互交融的關係:在養老需求上,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在功能上應是互補的,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二者的關係發生一些變化,各自所佔的份額會有所不同。從倫理道德準則上看,家庭應是養老需求的主體。隨著社會養老方式的出現,家庭可能不一定再是養老資源物質、經濟、情感等的直接提供者,但家庭的責任、親情關係不應隨之改變。從安全保障的準則上看,社會養老應是主體,它提供的養老保險基金是對所有老年人的基本經濟保障,是基礎。社會養老則是針對家庭的養老需求,如老年日託、家庭病房等,購買者應是家庭。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城不平衡性,應注意城鄉有別的原則,安排不同的養老模式

  我國大部分 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保待傳統的耕作方式,家庭養老方式在農村仍佔主要地位二由於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居民文化水平又比較低,在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下,這種狀況無疑將滯留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在考慮農村的養老保障間題時,就應該注重利用和支援家庭養老的功能。長遠地看,隨著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序,農業人口必然逐步減少,農業生產也必然轉向市場化和社會化。考慮這個過程,在構建農村的養老體系時最好保留足額的靈活性,以適應城市化的需要。

  在城市,尤其是國企部門,已建立了較全面的養老保障制度,但仍存在養老金不足的問題,此項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深化。此外,杜區服務也應大力發展,以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社會參與等需求。杜會養老在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和發展狀況均優於農村,應進一步鞏固壯大,為農村作好表率,日後逐步向農村普及。同時,家庭養老也不應削弱,作為社會養老的重要補充。應在精神胳養、生活照料方面挑起重擔。

  >>>下頁帶來更多的

試論公路路基邊坡防護方案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相關知識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論文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淺談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其法律對策的研究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試論人口老齡化問題表現形式及對策
人口老齡化問題表現形式及對策
淺析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思考
人口老齡化問題相關論文
淺談西安市人口老齡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