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1日

  和諧是人類的永恆追求,和諧社會是人類美好的社會理想,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當前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諧社會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整體而言,被調查學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基礎知識,有良好的環境態度,表現出較大的生態環境保護熱情,能做到一些簡單的環境行為。但是生態文明意識總體水平不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偏低,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微觀環境問題,並且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統性,而對巨集觀的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應有的認識。

  一、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業已取得的效果

  大多數同學對保護生態環境態度良好,具有很高的熱情。有93.6%的同學都認同生態環境意識對環境及環境保護行為的重要性。另外,在訪談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也都表示,作為大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培育和發展。

  1.生態憂患意識明顯提高。本次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關於生態環境問題迫切性的問題,96.3%的同學都認為目前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生態環境狀況亟需改善。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於生態環境本身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憂患意識明顯提高。在調查問卷中提到“對五年後地球生態環境狀況的預計”,認為會“變好”的佔調查人數的23.2%,認為“可能和現在差不多”的佔15.3%,認為“會變差”的佔61.5%。這樣的結果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於地球生態環境的危機感,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對當前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生態發展前景並不樂觀的態度。

  2.生態感知力增強。調查發現,對於簡單的生態環境基本常識,同學們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如有87.1%的同學都知道酸雨形成的原因,對森林的生態環境作用,全球變暖,大氣、水汙染及其影響這樣一些簡單的環境問題知曉的比例較高,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生態感知能力的增強。

  3.生態行為能力有所提升。調查中,我們問到“為了促進環境保護,您做過哪些努力”時,有50.7%的被調查者表示進行自我約束,注重個人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水平的提高;23.7%的人平時積極關注生態環保資訊,努力增進自己的生態環境知識。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大學生這一群體積極關注社會環境問題,努力為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出力的積極良好心態。另外,有合計25.6%的人做過環保志願者和為環保捐過款,這一比例雖然不算高但也足以說明大學生已投身到環保公益活動中去,為環保公益活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性別、不同專業之間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相當,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生態環境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生態環境知識相對缺乏。調查中,雖然同學們對於簡單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但其知識結構還是顯示出相對的片面性,只是對常識性的、廣泛宣傳的生態環境知識比較瞭解,而對於不常接觸的、較為深入的相關生態環境知識,則知之甚少。關於環境知識的考察,筆者設定了兩道題目,調查結果如下:第一,當筆者問及“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的時候,有207人即59.1%的被調查者知道;第二,問及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條例的瞭解情況時,很瞭解和比較瞭解的有97人,佔被調查者的27.7%;瞭解一點的有219人,佔被調查者的62.6%;一點都不瞭解的有34人,佔被調查者的9.7%。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知識瞭解的不多。環保知識是影響環保意識的重要因素,環保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大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調查結果顯示,49.2%的同學感覺到自己掌握的環境知識不夠用,3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環境知識缺乏,還有3.8%的人表示不清楚,僅有9.4%的學生認為環境知識夠用。問卷中還設計了對大學生生態環境知識水平和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來源和渠道的考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者對於生態文明知識及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獲取渠道的回答表明,目前大學生取得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通道主要為網路、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等常見的大眾傳播媒介,佔到了被調查者的78.1%,其次是通過學校課堂教育佔到15.4%,另外從親朋好友那裡獲得的佔到5.3%,其餘1.2%選擇了其他途徑。這反映出大部分學生獲得的生態環境知識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2.生態文明意識發展不平衡。大學生對自我生態環境意識評價過高。一方面大學生在對自我生態環境認識水平進行一般性總體評價時自我感覺良好,在自我生態環境意識總體評價中選擇“很強,自覺性很高”的只有19.6%,選擇“還可以,但是做到的不多”的佔到48.3%,選擇“不強,做到的也很少”的比例佔到了28.4%,還有另外3.7%的人“說不準”。由以上資料可以明顯看出,大學生對自我環境意識評價高於實際生態行動評價,對自我環境行為要求還不夠高,這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行為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另外,我們在訪談調查中可以看出,同學們關注較多的是身邊的日常生活型環境問題,並且對桂林市的生態環境狀況表示樂觀。而對生態環境破壞、大氣汙染的產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態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則偏低。

  3.生態行為能力有待提高。當問到“是否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或一次性餐具”時,經常使用的人數比例達到41.7%,一直都使用的佔13.7%,偶爾使用的佔30.8%,從不使用的只有3.8%。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深入,大多數人都還沒有認識到消費方式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還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生產和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沒有意識到我們需要通過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在生態環境行為的實踐方面,對於一些簡易環境行為同學們總體上做得還不錯。同時我們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還具有普遍的從眾心理。當問及“碰到有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良環境行為,您的做法是”時,調查顯示,表示“會阻止”的同學佔到總調查人數的10.7%,表示“不會阻止”的佔83.5%,還有的選擇“與我無關”。這表明大學生在面對別人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持消極保守的態度,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主動勸說、制止別人的不良環境行為。

  綜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態環境認識態度良好;但其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還不完善,生態責任感和生態環保行動還很欠缺。但是我們相信,隨著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和完善,我們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將會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進而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觀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淺析雲南宗教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問題的敏感性強,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民族團結;另一方面,國外敵對勢力一直在企圖利用宗教渠道實現其反華目的。而當前國家宗教政策在發展經濟問題上尚還沒有相對系統、完善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發展雲南宗教經濟缺乏可操作性,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會時有發生。但是,作為經濟元素的宗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而應當全面、客觀、積極地促進雲南宗教經濟的發展,使之為建設和諧雲南服務。宗教界人士有著與信教群眾聯絡密切的優勢,他們通常具有較高學識,易於溝通。因此,宗教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宗教界人士經濟意識的增強。雲南地處雲貴高原,經濟、科技相對落後,加之宗教對科學固有的排斥性,造成了宗教界人士不易自覺接受現代化科技知識的困難局面。為此,我們要開動腦筋,採用外出參觀、科技新成果介紹等諸多措施,消減他們對科學的排斥性,端正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進而帶動廣大信教群眾掀起學科學、用科學的高潮,化科技為生產力。

  作為全國宗教寺廟型別最為齊全的地區之一,雲南既有漢傳佛教的典型寺廟,也有藏傳佛教的特色寺廟與南傳佛教的獨特緬寺;既有本土的道教宮觀、原始神祠,也有中國式清真寺、教堂,還有阿拉伯式清真寺、歐式教堂。因此,培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雲南寺廟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而許多寺廟都存在著財會制度不健全、預算不合理等現象。為此,要健全寺廟財會制度,積極培育雲南寺廟經濟發展模式,“利用一切有利機會,促進寺廟經濟發展,減輕國家和當地群眾的經濟負擔,逐步走上以寺養寺的道路,為宗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物質條件”。[2]宗教文化作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成為雲南旅遊發展中的一個新亮點。為了使宗教旅遊更好地造福社會,必須創新思路科學發展宗教旅遊業。既要儘快建立和健全宗教旅遊管理體制,啟動有度開發、資源保護工程,推進宗教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增加資金投入,實施宗教旅遊景點環境優化工程,加強宗教旅遊理論研究,逐步建立宗教旅遊間的國際交流機制。可以通過不斷打造、提升若干宗教旅遊品牌,不斷加大開放力度。

  挖掘和弘揚宗教文化的優秀成果,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體現。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各宗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對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3]因此,在構建和諧雲南的今天,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對豐富的雲南宗教文化做好保護、整理、挖掘和弘揚工作。

  一走文化宗教之路,為構建和諧雲南做貢獻

  相對於宗教文化而言,文化宗教“是對宗教的文化解讀、詮釋與文化整合、構建,是對宗教文化的創造性轉換”。[4]利用雲南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走文化宗教之路,是全方位挖掘和弘揚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時代之舉。在諸如倫理道德、哲學理念、文學藝術、民風民俗、信仰實體等宗教涉及的領域,都蘊含著豐富的有益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積極因素。因此,面對雲南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我們應當不斷提升對時代發展主題的審讀能力,不斷加大對宗教文化的弘揚力度,變一維的宗教文化理念為多維的宗教文化理念,從而更好地發揮宗教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作用。

  二做好雲南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工作,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雲南省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普遍落後於祖國內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猛烈衝擊下,雲南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面衝擊。各宗教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文化資源也因此出現嚴重流失、傳承乏人的問題。因此,在積極開發和利用宗教文化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保護和搶救工作也應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可簡單劃分為有形文化遺產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類。近年來,雲南宗教文化不但有形文化遺產部分流失嚴重,內容和形式更為複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更為嚴重。譬如舉世聞名的以東巴教為核心內容的東巴文化,已瀕臨人亡藝絕的窘境,“因為當年翻譯整理東巴文化典籍的10多位東巴大師,如今已全部撒手人寰了”,[5]“而僅存不多的老東巴卻幾乎沒有培養出一個真正的東巴傳人”。[6]其他諸如雲南彝族的“跳虎節”、“跳豹子”等反映少數民族遠古先民原始崇拜的節慶和藝術,通常“藝術形式古樸、富於情趣和幽默感,充分表現了各民族的文化意蘊和原始的粗獷美,但在現代文明強烈衝擊下面臨著被歷史煙塵淹沒的危機”。[6]包容性是宗教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尤其是雲南各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簡直就是包容、儲藏、沉積著他們豐富傳統民族文化的“博物館”。為此,我們要對它們加以挖掘、整理和保護,使其為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服務。

  重視和整合宗教研究隊伍,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雲南宗教信仰錯綜複雜,觀察與研究視角因人而宜。面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有效整合宗教研究隊伍,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對於構建和諧雲南是大有裨益。

  一加強政策宣傳,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幹部素質,努力建設一支講大局、懂政策、會工作的宗教工作者隊伍

  針對雲南特殊的宗教情勢,宗教工作者要不斷加強以下四方面的能力.首先,理論探索與創新能力。縱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理論探索與不斷創新的過程。作為全國宗教信仰的典型地區,雲南宗教工作者尤其需要結合省情,增強自身的理論探索與創新能力。其次,善於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雲南信教群眾共約400萬,難免會存在涉及到宗教信仰的若干利益矛盾,對此,宗教工作者應當“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千方百計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要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7]再次,依法行政與管理社會的能力。《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頒佈,為雲南開展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作為執法主體,務必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才能體現這部法規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結合省情,創新和強化宗教事務管理機制,繼續推進地方性宗教立法的法制化建設也是不斷提升依法行政和管理社會的能力的體現。最後,運用國際眼光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由於獨特的區位優勢,雲南宗教工作恰似一把雙刃劍,做好了,既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又能在國際上樹立祖國繁榮富強的形象;做不好,既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又會給境外敵對勢力進行宗教滲透提供可乘之機。為此,宗教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運用國際眼光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開展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到國內國外因素的影響。

  二積極指導、幫助和支援宗教團體自身建設,以培養和選拔一支有一定宗教學識和威望的,與黨和政府團結合作的宗教界人士隊伍

  面對雲南信教群眾的狀況,雲南宗教界人士應不斷加強以下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宗教神學繼承與創新的能力。既要堅持各宗教獨立特色和傳統教義,又要創新思維,不斷挖掘宗教典籍和教義中有益於和諧社會構建的積極因素,賦之於現代詮釋,讓宗教更好地造福社會。其次,溝通訊教群眾的能力。立足與信教群眾交往密切的情勢,宗教界人士應當開啟視野,積極學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及人文科學知識來平衡自己的學識修養,以便更好地與信教群眾溝通交流,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在信教群眾中的威信,也才能充分發揮他們引領信教群眾抵禦滲透和協調宗教內部矛盾的作用。再次,宗教學術與科研能力。針對雲南豐富的宗教形態資源,宗教界人士應當加大對宗教文化和學術研究的投入,用遠大的眼光和寬闊的襟懷,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學術界的協作,“以推進宗教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和學術研究事業的迅速發展,從整體上提升宗教的品位,提高宗教團體和宗教教職人員的素質,以適應時代的需要”。[8]

  三鼓勵雲南高校及駐滇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部門加大對宗教學科的科研投入,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大局意識強、宗教學術底蘊足的宗教學者隊伍

  宗教工作者過去開展宗教工作的疏忽之一,便是未能充分與宗教學者交流,及時汲取其學術研究的優勢資源,因而在處理具體宗教問題時,往往缺乏大局觀審讀能力。為此,宗教學者應不斷加強以下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學術科研服務實踐的能力。宗教學者要立足雲南省情,巨集觀把握國際宗教情勢,實事求是地撰寫出有益於開展雲南宗教工作的高質量學術論文與專著。其次,毛遂自薦的溝通能力。宗教研究是一項需要用田野調查來補充新鮮血液的艱鉅科研工作,為此,廣大雲南宗教學者應主動走出書齋,去和宗教界人士交流,去和宗教工作者溝通,並在這一過程中豐富宗教的學術思維。同時,也能把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給他們參考。再次,合作和創新的能力。科研是宗教學者的學術生命線,因此,雲南宗教學者應當放眼全球,在與國內外同仁的合作中不斷創新,為使雲南宗教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雲南宗教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

  中國宗教“以和為貴、和氣東來、和風西送”,而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宗教問題在全國頗具典型性與代表性。宗教與民族、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於我國邊疆安全與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雲南宗教工作,在憲法、法律保護下,確保宗教界人士享受全面、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充分發揮雲南宗教在宗教經濟、宗教文化等諸方面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獨特優勢,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雲南宗教而言,不僅是其義不容辭的時代任務,也是其優良的歷史傳統與未來的前進方向。為此,有效整合宗教研究隊伍,加強交流、增強合作,共同研究一些理論與現實問題,對於推動雲南宗教工作不斷開創和諧新局面、對於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構建大有裨益。


和諧社會論文

社會政策論文
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和諧社會論文
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論文
描寫和諧社會的記敘文作文
關於和諧社會的論文範文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
論和諧社會視野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