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3日

  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的重要關係。和諧的民族關係是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和諧社會視閥下的生活教育觀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和諧社會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體現出教育與生活關係的協調統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主體,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詮釋。它解決的是什麼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備哪些特徵的問題。陶行知針對當時中國教育太重書本、與生活沒有聯絡的弊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命題,反對為了教育而教育、為了讀書而讀書。他通過解讀教育與生活的關係,確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確指出教育是源於生活的教育,是通過生活進行的教育,是為了改造生活而進行的教育。他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針,要求教育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和進步的生活相聯絡。雖然他的初期生活教育理論具有輕視書本和理論知識的改良主義的特點,但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和職能,是符合教育規律的,體現出和諧社會對教育與生活關係協調與統一的內在要求。

  二“社會即學校”體現出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協調統一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對教育範圍和內容的要求,是對“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從加強學校教育的社會性功能出發的教育範圍改造論,解決的是由誰來辦教育,以及在什麼樣的範圍來實施教育的問題。陶行知把教育放置在遼闊的社會背景之中,從更廣闊的領域和更高的層面去推進國民教育,表現了力圖通過教育來完成社會改造的大教育觀。他大膽地嘗試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由人民大眾來創辦“大眾教育”的實踐,使教育從“小眾”的教育變成“大眾”的教育;他要求擴大學習內容,主張學校教育應擴大到大自然、大社會和群眾生活中去,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服務。“社會即學校”是從哲學的視野對教育的社會性功能進行思考,體現出和諧社會對教育與社會關係協調統一的內在要求。

  三“教學做合一”體現出教育與培養創新性人才關係的協調統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法、生活法,也是生活教育理論實施的方法和途徑。“教學做合一”解決的是如何實施生活教育,運用什麼方法、通過什麼途徑去推進生活教育的問題。陶行知既強調學生的獨立活動,又重視教師的教,還強調師生互相學習、平等相待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充分發揮學生“做”的主體性。他認為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與學脫節、學與用脫節、手與腦脫節的傳統教學法必須廢止,而代之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雖然以“教學做合一”教學方法主張有些片面強調了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忽視了間接經驗和理性認識的重要性,但強調把培養能力和思考能力結合起來手腦並用,改變了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弊端。“教學做合一”體現出教育與培養創造性人才關係協調統一的內在要求。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代教育特徵

  第一,科學性。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和“教學做合一”的創新教學方法,三者之間不是直線型關係,而是在明確的教育目的指導下,以生活中、社會中的事為起始點,既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的和諧,又強調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和諧、人格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時還重視教學做的和諧等。

  第二,大眾性。陶行知指出,傳統教育是有錢人的教育,是“小眾教育”,而大眾“只可以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他還指出,“當大眾沒有解放之前,生活鬥爭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顯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從少數有閒、有錢者手中解放出來,為廣大勞動者所共有,成為拯救國家民族、改善勞苦大眾生活的工具。

  第三,實踐性。傳統教育是為辦教育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分離。生活教育理論來源於實踐、指導實踐,並在生活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實踐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另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論在指導生活教育實踐的程序中逐步充實、完善和發展。

  第四,創造性。陶行知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特別注意教育觀念的更新,不斷更新自己探索和革新中國教育的思維方式,自覺樹立與現代科學發展相適應的新觀念。陶行知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和諧的教育”理論的人,並確立了“教育平等”的教育思想,開創了“教育公平”之先河。他倡導的“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以“創造”為目標,推動著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使生活教育理論與傳統教育有了本質的區別,成為嶄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理論。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代價值

  一為樹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素質教育觀提供了現實價值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教育觀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但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的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學生的發展是片面的;在教學方法上是“死記硬背”,學生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沒有個性的發展自由;在教育結果上是“層層選拔”,少數學生升學有望,棄多數學生於不顧。從現實的意義上說,應試教育製造大批的“差生”,阻礙了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實現。在樹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觀上,生活教育理論揭示的“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本質,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因此,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素質教育大教育觀,把學習權和生存權還給每個孩子,讓學生解放自我,學會生活。堅持“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價值追求,將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將教育與培養合格的共和國國民結合起來,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合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得到全面的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從根本上消除“差生”及其根源,使教育真正成為成人的教育,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為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教育公平提供了現實價值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這裡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辯證關係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體現了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首要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發展,教育的公平問題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使得教育公平問題依然是我國當前的社會焦點問題之一。我國當前教育不平等的情況多種多樣,產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區差別、城市和農村巨大的發展差異造成的城鄉差別和由於貧富差距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差異等。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讓人民滿意?陶行知是我國倡導平民教育、普及大眾教育的先驅。我們應該學習生活教育理論,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於民眾教育,堅持教育公平。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擴大教育機會,使教育事業的發展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使每個孩子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讓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使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其他階層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使全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三為培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人才提供了現實價值

  當前,拔尖創新人才匱乏,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緊迫的任務。解決拔尖創新人才奇缺的問題,必須把人才培養切實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陶行知是我國最早提出“創造教育”的人民教育家,他認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在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終堅持創造精神。早在20世紀40年代,陶行知就發表了《創造宣言》,提出了“創造的兒童教育”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目標,不僅從理論上深刻地闡述了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而且提出瞭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和嘴,解放兒童的眼睛、時間和空間這樣具體的方法,進行了創造教育的實踐。特別是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主張“教學做合一”以“做”為核心,把行和知、手和腦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當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教育途徑上,啟發我們注重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集體、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書本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絡;在教學方法上,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克服“知識中心”的片面傾向,變偏重智力教育為能力與知識並重的教育,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生動活潑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提問、質疑,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教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學會“手腦雙揮”、“手腦聯盟”,以達到創造教育,培育創新人才的目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土地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並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理論。它既具有中國特徵,又與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趨勢相呼應,雖然受歷史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但陶行知創立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不是宣告生活教育理論的終結,而是為新時期的生活教育奠定了基礎,開闊了道路。生活教育理論中閃耀著的和諧社會思想智慧光輝,對當今促進教育改革,構建社會主義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QQ範文二:成人教育與和諧社會建立

  一、成人教育在“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和諧作用

  加快城市化程序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轉移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待崗或轉崗人員的龐大隊伍,亟需掌握新知識、技能,以便適應新形勢和新崗位。為此,成人教育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勞動就業的培訓重任,促進就業的充分和優化,以利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有兩種現象形成突出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剩餘數量十分龐大,轉移任務相當艱鉅。1990~2002年,儘管我國鄉村從業人員所佔比重由73.7%下降到6%,但農村富餘勞動力仍在1.5億人左右。二是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工人卻十分短缺。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製造業聚集地區,重點地區估計缺工10%左右。勞動力技術素質不高是造成這個強烈反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使中國製造業面臨挑戰,高技能人才數量短缺,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4月對40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技師和高階技師佔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調查還發現,企業當前最急需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營銷、高階技工、技師和高階技師,分別佔調查企業需求的14.4%,12.1%和10.9%。對一般技術工人的需求排第六位,佔8.9%,加上企業對高階技工、技師和高階技師的需求,企業對技工崗位的需求比例為31.9%。這種供需之間的不和諧制約了我國工業的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教育跟不上去。從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只接受過基礎教育尤其是僅有初中程度的進城青年農民,今後在城市求職將十分困難,即使進入某些企業也難以得到發展。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前所長陸學藝先生指出:“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證明,工業化、現代化過程,是農民無論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逐年減少的過程……其就業總的趨向是勞動力由鄉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再向第三產業轉移。”成人教育應該也必須在這種“轉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其中捕捉自我完善的機遇。成人教育的充分發展,必將迅速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並進而融入城市,和諧城市秩序,提高我國工業的產能和質量。

  二、成人教育促進城市社會安定與整體和諧

  成人教育與城市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關係,可從三個方面來考察。一是從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市民化來考察。在中國城市化的程序中,城市迅速擴大,大片的鄉村劃入城市,數量巨大的昔日的農民失去往日賴以為生的土地,成了市民。失地農民沒有城市中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技能,很難一下子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情緒低落,無所適從,成為社會不和諧、不安定的因素。培訓這些失地農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務。二是城市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隨著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加,大批農民工也湧入城市。但是,由於他們文化素質低,職業技能差,許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明明有一些工作崗位,卻因為自身的職業技能達不到要求而無法上崗。現實的矛盾,只有通過系統的大規模的職業培訓來解決。三是城市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據資料統計,2004年,我國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目標是500萬人,幫助“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目標100萬人。到9月底,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口821萬人。從城市人口總量上來說,這個數字也許不大,然而,這部分人的就業、生活問題若解決不好,將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安定。搞好成人教育,可促進再就業問題順利解決。

  三、成人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持續的增長,但是,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某些經濟社會不協調,以及人和自然關係不協調的問題。2006年1月27日,評估世界各國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在瑞士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正式對外公佈,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居133位。這是個令人感到尷尬,同時也感到危機的數字。事實告訴我們,對自然的過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是不利於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前一段出現的“環保風暴”正是體現了政府對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視和決心。有識之士強調,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廣大中小學學生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和知識,提高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健康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通過成人教育,重點對廣大幹部、職工等全體公民實施專門性可持續發展教育,改變他們傳統的發展觀,喚起人們的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幫助他們自覺地為維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採取新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開展適應保護環境,發展迴圈經濟需要的科學技術教育,增強有關的技術開發和生產操作的能力,確保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和良性發展。中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人口素質方面存在著差距。文盲人口群體依然存在,國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較低。2000年,15歲以上的國民受教育平均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也剛剛進入大眾化的初始階段,國民素質競爭力和科學素養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國民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高,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素質不高,也會直接影響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現。重要問題是教育,除了加強“普教”提高國民受教育的年限外,還要不斷對國民進行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環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成人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總之,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巨集偉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成人教育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巨大的作用。
 

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和諧社會的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關於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和諧社會論文
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論文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
論和諧社會視野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意義論文
關於和諧社會的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