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單親家庭初中生教育

  摘要:近些年,日益上升的離婚率及意外死亡等原因導致單親家庭數目不斷增加,相應中學裡單親家庭學生數量也逐年上升。這些學生在思想、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往往與其他學生有著不同特點,因此對其的學校教育問題就愈加突顯,且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本文基於筆者初中任班主任的10年教學所體會的單親家庭孩子親身感受,在分析其行為舉止和心理髮展特點的基礎上,解析當前單親家庭學生在初中階段出現問題的原因,並對單親家庭初中學生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初中生 單親家庭 學校教育 教育對策

  一、引言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1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全國有婚姻登記機關9690個,共依法辦理離婚手續287.4萬對,增長7.3%,粗離婚率為2.13‰,比上年增加0.13個千分點。重慶市婚姻登記處資料披露顯示,從1996年至2008年,全市各婚姻收養登記機構依法完成國內結婚登記2617531對,國內離婚登記491158對,重慶市離婚率約為20%。筆者所擔任班主任的初2008級12班51人,其中父母離異10人;初2009級18班52人,其中父母離異14人;初2012級19班55人,其中父母離異18人。隨著我國離婚率攀高和單親家庭數量上升,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家庭破裂、撫養方式改變、人際關係變化及家庭教育變異給孩子帶來的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單親家庭孩子因缺乏必要的父愛或母愛,加上外在調節的不利,他們比雙親家庭的孩子更易產生不良情緒,容易造成孩子從小孤僻、過於敏感、攻擊性強等性格弱點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這令人十分擔憂。因此作為教師,要全面瞭解單親家庭學生學習生活情況,深入分析他們的異常心理,應儘自己最大能力去關注單親家庭學生的思想及心理,有的放矢地施以教育。

  二、單親家庭對初中學生行為舉止、心理髮展的影響綜述

  J.Guidubald等研究證實,6歲到11歲間的兒童受離婚負面影響較明顯,即使離婚6年之後單親家庭中的兒童還表現出思想與行為調整上的困難。Haskell及Yablonsky綜合了Burt等人的研究,發現來自破碎家庭的少年產生不良行為的概率大約是完整家庭少年的1.5到2倍。

  中國心理學會工作者陳會昌等1990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社會性發展特點》研究發現,離異家庭子女在行為方面與完整家庭子女存在巨大差異。同時有調查資料顯示,單親家庭的女孩過早出現性行為、早婚早孕、未婚先孕和離婚問題比雙親家庭的女孩多得多;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為。殘缺家庭的孩子出現網路成癮、中途退學人數幾乎是完整家庭的2倍以上,且學業成績明顯差於完整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學校曠課以及受罰比率也高些。

  三、單親家庭子女思想、行為、習慣等現狀統計

  一雙親、單親家庭子女學習成績的比較及結果,如下圖所示:

  根據重慶某重點中學初中學生成績統計調查,由圖1可知,單親與雙親家庭的子女在學習成績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單親家庭成績較差的竟佔單親學生數目一半還多。

  二雙親、單親家庭子女行為表現的比較及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圖2看出:就問題行為發生率看,單親與雙親家庭的子女間的行為表現差異十分明顯。尤其在自卑這方面比例相差高達35%,其次在厭學方面,接著在不愛交往、敵視他人方面也存在較明顯差異。由此可見單親家庭子女的問題行為的平均比例遠遠高於雙親家庭的子女。

  三雙親、單親家庭子女對社會態度的比較及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圖3可知:單親家庭的子女對社會不關心、不負責任、產生敵對社會的情緒等態度高達57%,這比雙親家庭的高得多。雙親家庭子女對社會不關心、不負責任、產生敵對社會的情緒等之和佔比不到20%。

  以上這些調查分析,表明了重視、關心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調查發現,與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庭的教育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成績差、自卑、厭學、對社會漠視、行為怪異,此外還常常有孤獨、憂慮、自卑等性格扭曲問題。

  四、單親家庭子女心出現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缺乏必需的激勵教育

  學習是艱苦的,學習過程中就少不了家長的督促、激勵。父母離婚前後那段鬧矛盾時間就無意過問孩子的學習,更談不上輔導了。缺乏必要督促激勵的單親家庭子女往往貪玩,對學習不感興趣。還有些單親子女的生活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也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功課。

  二缺乏必要的管束

  不少離婚父母相互推卸責任,認為孩子跟誰生活就應由誰教育管理。還有的灌輸給孩子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或者撒手不管;或將孩子交由祖父母隔代撫養,放棄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由於缺少管教,相當多的單親子女在閒暇獨處時常常感到無聊,採用消極被動的方式打發時光:打遊戲機、泡網咖、看武俠小說,甚至逃學。個別的由於擇友不良,沾染不良習氣,容易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

  三缺乏應有的母愛父愛而喜歡交異性朋友

  他們在生活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尤其是母愛,常會覺得精神上很空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旦得到異性同學的關心覺得很溫暖很幸福,所以在課餘就常常在一起玩。時間長了容易出現早戀現象,尤其是對於女生,這種現象更易發生。

  四隔代教育過於溺愛而貪圖安逸享樂

  有些單親家庭子女或孤兒被寄養在祖父母家或外祖父母,老人們往往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關懷,而在思想學習上缺乏嚴格的要求。這樣孩子們往往嬌慣自己,怕吃苦、貪圖安逸,學校佈置的作業不能按時完成。老人的教誨成了“耳旁風”,不良習慣便越來越多。

  五、單親家庭初中學生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數目日增的離異家庭的初中學生,如何克服來自破碎家庭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使其擁有與其他同齡孩子相同的健康的心理特徵並能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學業,是每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深感棘手的一個問題。基於以上,提出幾點對策:   一分析單親家庭現狀,準確把握單親家庭學生的特殊性,進行“對症下藥”

  不同變故對孩子刺激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心理障礙正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源。因此教育單親子女,要區別分析他們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困難。根據不同變故,分析孩子出現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使他們具有健全的心態,正確面對現實。

  二把關愛多給單親家庭子女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假如我們的孩子都能以樂觀的情緒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圍生活中的每一種現象都能向他展現出美麗、精細、柔弱、溫和色彩的話,他就會易於接受教育,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所以多開展手拉手、心連心活動,解決單親學生的經濟困難,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鼓勵學生多與他們交往,在學習中形成關心愛護他們的風氣,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制定切實有效的教育措施

  單親家庭孩子在興趣特長方面存在問題,因此鼓勵學生多與他們交流談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因為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興趣特長,才能培養和樹立自信心。因此教師和家長必須善於發現並及時引導孩子的興趣,並適時地把這一興趣遷移到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軌道上來。使他她們從胸無大志,昏昏噩噩狀態,改觀為有理想、有抱負、樂學不疲、積極進取的青少年。

  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點亮心中的自尊之“燈”

  每人都有閃光點,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當他們在學習上有創造性見解時,家長和教師要格外誇獎和給予肯定,讓學生髮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對單親家庭孩子應多鼓勵少指責。自尊、信心是學生努力改正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鑰匙。因而應從尊重和愛護學生出發,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不用“笨”、“壞”等再次刺傷他們,多給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喚醒孩子們的自尊,鼓勵振作起來。

  五為單親家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影響。所以在學校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為差生找好的交往夥伴,把他們的發展引向正常軌道。課堂上把優生、差生的座位穿插安排,並進行“一幫一”,讓他們確定追趕優生的目標,調動他們學、比、趕、超的積極性。

  六引導離異、單親家庭的初中生正確地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首先,用大量事實說明各階段可能遇到的挫折,使學生明白挫折是人生一部分,生命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過程,家庭變故只是人生挫折的一部分,必須勇敢地正視現實。其次,針對學生在父母離婚後產生的痛苦或極度痛苦的心理感受,可以對他們進行“逆境成才教育”,用事實說明不幸是對人生的考驗和磨礪,只有經受住不幸的磨鍊才能使人的意志更堅強。

  總之,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而教育單親子女是一項長期、細緻、複雜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盡心盡力。作為班主任,雖然不能還單親家庭子女一個原本幸福的家,但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用愛心與溫暖鑄造的“大家”,所以我們只要獻出特殊的愛,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單親家庭子女就會擁有屬於他們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對農村離婚案件的調查與分析.http://.

  [2]郭慧.喪偶式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探析[D].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4.

  [3]李學容.離異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輔導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2.

  [4]李豔輝.單親家庭學生教育情況調查及對策思考[J].新課程研究.2009,1:182-184.

  [5]笙長軍.單親家庭子女自卑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5:149-153.

  [6]顏農秋.單親家庭子女成長環境的辯證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08:75-76.

  [7]張潔,莊曉薪.單親家庭與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發展的比較研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402:68-72.

  篇2

  談初中生家庭教育問題

  【摘 要】家庭和家長是子女健康成長的最後堡壘。家長有責任創造條件使子女健康成長,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為實現家長願望和要求的機器。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快快成材,這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但是美好願望的實現卻需要我們的用心思考,切實努力才能夠實現。

  【關鍵詞】初中生;家長;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對家庭教育,許多家長問:有什麼好辦法?有什麼靈丹妙藥?

  沒有靈丹妙藥。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孩子不一樣,對這個家庭、這個孩子成功的具體做法,換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則。

  第一條原則,父母以身作則。

  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還要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如果父母親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範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父母親的話也就沒有權威。中國父母對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調查,絕大部分好學上進學生,都出在家庭父母本身熱愛學習。這不是說父母一定要天天讀書。學習可以是各種不同的文化愛好,熱愛戲劇、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歷史、熱愛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愛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較能夠發展起上進心。

  當然,許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樣好學上進,這類家庭往往父母言傳身教、為人正直、勤奮,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學習是自己的準則。好學上進,本身是一種追求。有調查顯示,子女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四大類家庭,第一類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農民暴發戶,第二類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衝突不斷或離異家庭。第四大類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錯,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沒有抽時間關心子女教育。

  西方人有句諺語,造就一個暴發戶只需要一天,造就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國人的諺語,富不過三代。現在全中國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經濟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與道德準繩的富裕環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進的動力。

  第二個原則是,家長要學會保護子女。在處理子女教育問題上,有兩個錯誤的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學校和教師;另一個是完全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現在的孩子既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隸。在學校裡壓力很大,學業壓力、考試焦慮、人際關係壓力、包括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壓力,不可能個個同學都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實際上大部分同學是學習一般的學生。到初中以後,少男少女還有體相煩惱壓力,體相煩惱,對自己的長相很在乎,對同學的評價很敏感,還有生理和身體迅速發育帶來的種種困惑與煩惱,等等。

  當子女與學校與老師發生衝突矛盾的時候,父母既不能無原則地偏袒子女,也決不能不問青紅皁白就站在學校老師的立場上批評子女。要替子女設身處地著想,要學會傾聽子女傾訴,實事求是地瞭解情況,如果確實是子女的錯,也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錯,更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子女交流,找出解決的方法。如果確實不是子女的錯,而是學校方面的問題,老師方面的問題,家長就應該積極想辦法解決,分擔子女的壓力,而不是與老師一起對子女施加壓力。兒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長的呵護。

  家庭和家長是子女健康成長的最後堡壘。簡單地說,家長要學習在學校的壓力下保護子女,學會維護子女的權利,不能夠事事都與學校站在同一個立場。許多反面的悲劇的例子,導致學生走向極端行為的,許多都是因為家長不問青紅皁白跟著老師訓子女。

  第三個原則是,切忌嘮叨,學會傾聽,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會有所謂代溝的。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的一個階段、逆反的一個階段。子女生理髮育迅速,長成半個大人,個頭與父母差不多,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資訊,有自己的主見,但也常常過分地自以為是。父母的那些說教也聽了10多年了,聽煩了。加上學業壓力大,這個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非常討厭嘮叨的家長。

  要學會傾聽子女,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學階段還願意有什麼事都與家長交流,那家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願意與家長交流,有什麼問題都能夠得到比較妥善地解決。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忙於賺錢,不想聽子女的傾吐,認為那是毛孩子雞毛蒜皮的事。這樣就喪失了了解子女、引導子女最重要的一個渠道。

  第四個原則是,對子女多鼓勵,少批評,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多一點寬容。初中學生只有在鼓勵的環境中才能健康成長。

  第五個原則是,隨著子女的成長,給子女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學會這一點。有些家長總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設計子女。適當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覺和自律,而且要給子女以自主的空間,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不僅孩子要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決好自己與子女關係上的困惑。父母親過分管制已經長大的子女,是許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分的戀子情結戀女情結,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長應該明白,子女的快樂和幸福,就是家長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對家長非常服從,但他/她自己不快樂,那麼家長還是失敗的。

  子女來到這個世界是家長的選擇而非子女自己的選擇。而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恰如金庸小說裡所說:“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家長有責任創造條件使子女健康成長,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為實現家長願望和要求的機器。

  第六個原則是,對子女的學業要求,要實事求是,只要子女盡了努力,就決不能再苛求,還要學會為子女減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適應目前這種學校教育的。有些孩子盡了努力,可是成績還不理想,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化解煩惱、分擔壓力。西方人說,“壓跨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好了還要再好,一次考試就要達到什麼什麼名次,這些都是沒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險的方向。   家長應該懂得並記住,子女的身心健康、個性開朗豁達,比學業成績重要得多。“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只有在父母慈愛而不寵愛、多幫助少施壓、多引導少管制、多鼓勵少批評、多寬容不苛責的家庭環境中,子女才能逐步發展健康的個性。

  第七個原則,要逐漸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富裕地區、富裕家庭存在的一個問題。我想,對子女成長和教育的重視絕對必要,對具體能力培養的教育方法和訓練方案可以也應該精心設計。但千萬不要把孩子本身當作一個可以設計的物件。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師手中的一塊材料。在父母的引導和學校的教學之外之上,要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愛好,不要把孩子當作為學校製造分數的機器、為老師製造教學業績的產物,也不要把孩子當作為父母爭光的工具。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迪生,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因斯坦,沒有人能夠設計。人最重要的素質:好奇心、興趣與愛好、欣賞與追求美與和諧的能力、創造發明的能力、求智愛、真的渴望,都不是他人能夠設計出來的。這些素質只能在一個平等、寬鬆、自由而又富於文化傳統的環境中自發生長。

  在說了一些大原則以後,我們可以具體看看“對於我們的學生、孩子,學習與生活上應該怎樣有所側重?因該達到什麼目標?也就是怎樣才能做到內容和目標的落實?”說起來許多還是老話。

  第一,強健的體魄。這是一切學業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家長要注意培養子女的體育愛好,有了體育愛好,孩子就養成了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習慣,也就比較順當地促進與保障了體魄強健。

  體育愛好一般要從單項技能型運動著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運動健將,但在一項技能型運動中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並不困難。每個人都喜歡做自己比較擅長、有優勢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培養訓練,孩子在某項運動中超過了平均水平,與他人競技勝多負少,他/她自然比較容易發展出興趣和習慣。

  第二,心理健康、個性豁達開朗。

  第三,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習就認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學習,玩就全身心地玩。學習做事要培養效率和條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命。

  第四,只要孩子有上進心、學習有自覺性,就要儘量引導孩子看輕分數、看輕名次。這是學到真本領的關鍵,可惜許多家長不懂。牛頓、達爾文、愛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楊乃至王朔、韓寒等等,都不是學校裡的好學生。

  第五,語文學習,要引導孩子要多看高層次的課外書,提高鑑賞水平和擴充套件知識面。這比考試多得幾分重要得多。例如,就近現代而言,如果孩子通讀了金庸的小說,對其他武俠小說多半就不會感興趣了,如果讀了梁啟超、胡適、龍應臺、朱學勤、秦暉,以及李敖、柏揚、餘秋雨的部分作品,對其他那些平庸的作品就不會感興趣了,對那些大眾電視劇特別是胡說八道的帝王劇也不會有興趣了,而會對更高層次的真學問產生興趣。

  第六,英語學習,要引導孩子重視英語運用能力、儘快提升英語運用能力,不要過分重視考試成績。例如,現在哈里波特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非常有興趣,高層次的家長可以引導這種興趣來幫助孩子學習英文版的哈里波特,可以從電影開始,孩子的英語能力肯定可以突飛猛進。英語的詞彙量要大大增加,閱讀面要大大擴大,閱讀速度要儘量提高,聽力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口語要大膽說練。

  第七,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首先不要討厭它。國內的教學方式,雖然使許多中國學生解數學題的能力很強,卻不能促進對數學的興趣、不能建立對數學運用的自信,也不知道怎樣運用數學,不明白數學與現實的關係,考試能得100分,那麼動手與運用能力呢?將來問題多多。

  第八,歷史科,有時間的時候都要重視課外高層次的廣泛閱讀,不要過分重視成績。興趣最重要。

  第九,要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現在你可以什麼都罩著他/她,那麼以後上高中、上大學,乃至將來留學呢?

  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快快成材,這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但是美好願望的實現卻需要我們的用心思考,切實努力才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三字經》

  [2]陳陳.《父母的反省》

  [3]趙忠心.《中學生家長必讀》.《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家長讀本》.《家教成功100法》

  [4]凌志軍.《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初中體育教育論文
初中健康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初中生家庭教育論文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經典初中生家庭教育故事
小學生家庭教育論文
初中生心理教育論文範文
初中生心理教育論文
中日家庭教育論文精選
中日家庭教育論文
初中生家長教育學習心得
初中生家長教育孩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