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的八大誤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現在,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總是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其實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出現的誤區。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教育孩子八大誤區

  數落式

  有的嘮叨式同時就是數落式。總是數落孩子,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樣啊?總是在那兒數落。數落比嘮叨更惡性,因為數落常常有譴責性質。數落式家教往往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給壓制住了。

  訓斥打罵式

  訓斥打罵都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結果有僅不會使孩子成績提高,而且會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學。父母因為幾次考試失敗,反覆地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嚴厲點訓斥,就能改變結果。結果卻是孩子聽得恐懼了,不但把耳朵關閉,也把房門關閉了。

  達標式

  規定孩子下次考試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各次要進入前幾名,這叫達標式。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積極性的一種家教方式。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上特別緊張,而孩子往往是越擔心越達不到標。

  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增加學習時間,學習題目,這就是疲勞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只能是欲速不達,從而導致孩子越來越學不好。

  催促式

  "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這樣的催促很多媽媽喜歡反覆地對孩子強調,如果孩子聽煩了,他們可能會說:我本來想學,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大了。

  包辦陪讀式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都替他操心,問長問短,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這樣孩子的學習自主能力沒有了,另一方面,很容易讓孩子誤會學習並不只是他個人的事,依賴性大。

  愁眉苦臉式

  老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回到家裡時,如果面對的是一張數落自己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孩子也許會從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學習的樂趣。

  初中生家庭教育8大誤區

  誤區一:青春期充滿可怕的“暴風雨”?

  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大多正處於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機”階段,面臨健康、事業、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援的多重挑戰。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時,很多家庭進入一個互相之間不瞭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階段,親子衝突較多,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詞彙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實際:青春期雖然充滿“暴風雨”,卻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一直以來,公眾對青春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和過度焦慮,這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長曲解子女的成長性變化,從而採取“危機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強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為,導致親子衝突升級。

  誤區二:家長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調查發現:同伴是初中生課餘時間玩樂、傾訴和分享祕密的首選物件,高達55.54%的初中生更願意向“朋友、同學”傾訴心事,選擇“母親”的僅為14.34%,而選擇“父親”的僅佔3.44%。這預示著初中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物件,家長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開始疏遠成人而對同伴傾注越來越多的感情,同時萌生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慾望,男女生之間的接觸顯著增加。這種在同伴群體中培養起來的互動能力,為今後他們進入社會形成正常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心理準備。

  家長:在這個時期,家長需要認同並接納自己的權威逐漸降低的現實,適度放手,支援並幫助子女拓展交往範圍。

  誤區三:孩子不開心時希望家長趕快“救火”?

  調查發現:超八成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親子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衝突,初四時衝突達到最高水平。衝突主要集中在學習、交友、花錢、隱私、偶像崇拜等“個人選擇”方面。50.39%的初中生認為“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正確的理解: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並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可見造成青春期親子間溝通困難的並非時間因素,而是溝通方式。

  誤區四:異性交往就會導致“早戀”?

  調查顯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願意”結交異性朋友,而46.34%的家長擔心子女“學業受影響”,還有40.37%的家長擔心子女“染上不良習氣”,擔心子女“身體受傷害”和“情感受傷害”的分別僅佔6.76%和6.52%。

  調查總結:家長更關注和擔憂孩子學業受影響等現實因素,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更沒有看到異性交往對孩子練習相處親密關係,建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婚姻觀的重要價值。

  由於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意義缺乏充分認識,不少家長處於高度戒備、過敏狀態,24.03%的家長“通常不會同意”,有的甚至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說明家長並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以及異性友誼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誤區五:家長權威取決於“為孩子做了多少”?

  調查發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說,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於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

  調查說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於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意味著“意見不一致常爭執”“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誤區六:父親在家庭中沒什麼教育優勢?

  調查資料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物件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反思: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喚起社會對父親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展性成長,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援,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勢。

  誤區七:孩子大了沒必要進行性教育?

  調查發現:根據調查,超七成小學生家長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選擇“幾乎沒教過”的佔26.78%。而此次調查中高達46.00%的初中生家長“從未提過”相關內容,6.36%的學生通過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說獲取性知識。可見初中生家長的性教育素養和能力普遍有限,嚴重滯後於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調查總結:本次調查中91.38%的家長為60後和70後,性教育方面大多是“無師自通”,缺乏科學、健康的理念,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教育方法,因此對子女與異性交往充滿緊張和擔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身體變化時感到不安和恐懼,影響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導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誤區八:學習成績與親子溝通質量無關?

  調查發現: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說心裡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願意和家長分享的初中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採取反抗、忍耐、妥協等溝通方式。

  調查總結: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瞭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麼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關於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
相關知識
家長教育孩子的八大誤區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十大硬傷
盤點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十大硬傷
教育孩子的十大誤區是什麼
父母教育孩子的七大誤區
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有哪些
給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
小學六年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
六年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六年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