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挫折心理的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大學生遭遇挫折後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直接影響著其學習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認知調適》

  摘 要:增強大學生抗挫折能力、預防其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發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挫折心理自我調適的方法很多,如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合理歸因、調整目標、使用成熟的防禦機制以及積極自我暗示等認知調適是較為重要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挫折心理 認知調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5-077-02

  在現實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挫折也難避免。處在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環境中的大學生,挫折更是不期而遇。能否正確對待挫折,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許多研究表明,人們的許多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都與對挫折的認識密切聯絡著。因此,增強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調適能力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大學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阻力,需要、動機無法得到滿足時的心理不平衡狀態。許多調查顯示,學生在面臨挫折時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的。長沙交通學院付巨集淵的調查結果是:一、二、三、四年級的大學生遇到挫折自己獨立解決的分別佔49.4%、61.3%、74.7%、73.1%;杭州商學院王曉剛的調查結果是:大學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佔80.7%。由此可見,大學生遇到困難,選擇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排在首位。付巨集淵的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遇到挫折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表明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學會自我調適,對自身的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挫折心理的自我調適是大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自己的心理困擾進行干預,使不良情緒得以解脫。它主要是通過發揮自己本身的內在力量進行的。大學生自我調適的方法從大的方面說主要有認知的改變,情緒的宣洩,行為的矯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認知的改變是最重要的調節方法。因為人的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造成的,認識問題解決了,情緒、情感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所以本文重點介紹挫折認知方面的自我調節。

  一、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首先,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所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和祝福。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人們總有目標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時候。所以,大學生對挫折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性。有了心理準備,在挫折來臨時就不會驚慌失措。

  其次,挫折具有雙重性。挫折並非是一無是處,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喪、一蹶不振,也可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適應能力、提高人的鬥志。它在給人帶來痛苦的同時,也使人奮進。無數事實說明,一個人經受一些挫折,特別是在人生的早期經受一些挫折,可以促進人更快地成熟。鍾向陽說:“挫折是上帝的禮物。如果不明白某個道理,上帝就會安排挫折來磨礪我們,一次還不夠,會繼續創造新的挫折,直至感悟。”大學生如果能認識到挫折的雙重性,遇到挫折時提醒自己說“這是上帝的禮物,是成功的墊腳石”,就能大大減輕挫折感。《聖經》裡有這樣一句話:“一步一步的走啊,一天一天的活,逼迫、患難你也別難過,這是耶穌考察我。”如果大學生遇到挫折時不難過,不氣餒,也能想到這是生活對自己的考驗,這種“精神勝利法”,雖不能改變挫折情境,但卻改變了挫折認知,從而改變挫折體驗。人生在世,都會受到各種創傷,哭過笑過之後,生活還是要繼續,以後的路上還是會有坎坷,再看待人生、看待問題時,想法肯定與以往不一樣,這就是挫折對人生的積極意義。從歷史的角度看,越是成就大事業者,經歷過的挫折和失敗往往越多。所謂強者,是戰勝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為強者,這已被無數的事實所證明。因此,正確看待挫折,本身就能減輕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認為,情緒、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動規律:情緒、情感的過程一般構成山形曲線,一升一降最終消失;當刺激繼續存在以及對此集中時,就會逐漸強化。第一條規律是:挫折剛剛產生時,人的情緒體驗很強烈,達到頂峰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消極的情緒體驗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第二條規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繼續存在,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時,挫折體驗不但不會隨著時間而減弱和消失,反而會加強。所以,遇到挫折時不要盯住它不放,可調整目標做些別的事,也可變換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挫折帶來的消極情緒體驗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但是,如果盯住挫折不放,挫折體驗就會被強化,久久不能消失。這時,人就會一蹶不振,無法從悲觀、沮喪的消極情緒體驗中解脫出來,無法採取合理的行動應對挫折。所以,在遇到挫折時,要學會調整目標或轉移注意,讓消極情緒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不要強化挫折體驗。

  三、合理歸因

  挫折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挫折對人產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對它的評價與歸因。挫折感的大小與個體的歸因方式有重要關係。

  歸因是指人對一些現象的原因作出解釋。歸因方式又叫“歸因風格”、“解釋方式”,是指個體對不同的事件或行為以一種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傾向性。它是個體對挫折的認識,也直接影響著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始人艾利斯認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個體的挫折感C,取決於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和評價B,即個體的歸因方式。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不良的情緒或行為並非由某一外部誘發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於個體對該事件的認知評價所引起。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論。例如,面對失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怨恨對方無情;有的人怨恨自己無能;有的人雖然痛苦但能理解對方、接受現實;有的人則化悲痛為力量,格外振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爾後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說,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物的看法所困擾。從這個意義上說,挫折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根據這一觀點,如果個體能對挫折情境進行積極合理的歸因,即使面對較嚴重的挫折情境,也不會產生太強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個體的歸因方式比較消極,即使挫折情境不嚴重,或根本沒有挫折情景,也可能產生強烈的挫折感。所以,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要積極、合理地歸因,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適當調整目標

  沒有生活目標,行為將失去動力。大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並由此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況下,目標得以實現,就會感到滿足,產生成就感;目標不能實現,就會感到焦慮,產生挫折感。大學生如果自我評價和抱負水平過高,為自己制訂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即使再努力也難以達到,就會灰心喪氣,失望痛苦。所以,大學生受挫後,要學會調整生活目標,看目標是否符合主客觀條件。如果目標定得過高,就應適當降低,避免再產生挫折,否則,一意孤行,縱然百折不撓,也只能是反覆受挫,還有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和自我挫敗的性格。所以,大學生不要給自己確定無法實現的目標,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這樣就能不斷增強自我效能感,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大學生還要認識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實現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是無止境的。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是“得隴望蜀”,永無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標是能夠達到的,而總的目標是不能達到的。只有這樣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說:“福音只會降臨到這種人身上,他不斷的激勵自己去追求那種最終不能完全達到的目的。”為此他解釋說,如果完全達到了目標,我們將不會再有指引我們生活並整合統一我們人格的促進力量。所以,世界是發展的,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實現有限的目標。這與人人都追求長壽,而壽命是有極限的是一個道理。認識到這一點,在最終目標不能實現時也能保持樂觀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當個體遭受挫折後,就會產生心理壓力,體驗到緊張、焦慮和不愉快的情緒,這時,受挫者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尋找一些策略和方法,用自己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釋和處理,以保持內心的安寧,這就是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動中都可見到防禦機制的存在。我們每個人在遇到挫折時,焦慮不安,便會在無意識中調動起自我防禦機制。適當使用防禦機制能緩解緊張情緒,但如果運用不當或過分,影響了個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就會成為病態的表現。防禦機制有很多種,其中成熟的防禦機制與現實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防禦機制成熟的人在工作、愛情和友誼方面都進行得比較順利,沒有人需要心理治療,也沒有人患過精神病。而防禦機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要有意識地使用積極成熟的防禦機制。積極成熟的心理防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補償作用。是指當某一目標受挫時,通過別的途經滿足需要或改變原有的目標,用別的目標取代。即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如長相平凡難以出眾的人,可以發奮學習,在學業上出類拔萃。補償作用對於緩解受挫後的損失感,防止心理壓力過大,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昇華作用。這是一種積極的保護策略。它是指個體遭到挫折以後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而是將痛苦化為一種具有建設性的動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活動之中。如,戀愛受挫,便轉向努力學習,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加以補償。“昇華”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個體受挫後將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而將不良情緒和不為社會所允許的動機導向比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說,不幸是最好的大學。當個體受挫時,既是對人格的挑戰,又能激發人的潛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這就是昇華作用。

  3.積極認同。認同指個體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時,把自己比擬成現實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把別人具有的使自己羨慕的品質加在自己的頭上,以提高自己的信心,減輕挫折感。

  認同的物件多數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其具備的優良品質、成功經驗等正是他所羨慕的,因而往往表現為模仿偶像的言行舉止和風度,從中玩味“與聖人同行”的感覺,以減輕挫折感。

  調查發現,大學生常常把一些歷史名人、學術權威、英雄楷模作為自己認同的物件,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尋找自己戰勝挫折的動力,這種認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當遇到挫折,感到強烈痛苦、焦慮不安時,還可以採用一些妥協的防禦機制,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即從內心放棄得不到的東西,說它不值得追求,而對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這種防禦機制雖有點兒自欺欺人,但對於緩解焦慮,暫時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不過度使用,就會有助於心理健康,因而也可以作為一種自我維護策略。

  六、積極的自我暗示

  暗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都有著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極暗示作用的寫照。“羅森塔爾效應”則說明了積極暗示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都有消極的自我暗示。例如,有的同學為參加考試做了很多準備,但考前總覺得複習不充分,擔心自己考不好,結果每次考試都很緊張焦慮,影響考試的正常發揮。還有的同學在公開場合發言時,覺得自己口才不好,十分緊張,結果越緊張越說不好。這些自己實現的預言叫做“自我挫敗”。這種人在目標追求的過程中,常因自我設阻而失敗。自我挫敗的形成是因為生活中失敗的經歷,使個體產生了不良的感覺,一連串的失敗使個體產生了消極的想法,這種想法成為習慣,最後形成了自我挫敗的性格。所以,消除自我挫敗最好的辦法是改變個體的認知,首先建立起觀念性的自信,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

  積極自我暗示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訓練中。這種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顯。自我暗示可以默唸進行,也可以大聲地說出來,還可以在紙上寫下來,每天只要有十分鐘有效的肯定練習,就能改善個人不合理的思維習慣,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如果經常性地進行積極暗示,就能創造出一個積極的現實。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阻力,都要堅持自信的精神狀態,要堅信“我能行,別人能辦到的,我也能辦到。”

  積極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積極向上振奮人心的樂曲,如“不要相信自己沒有用”、“放飛夢想”、“飛得更高”等,效果更加好。音樂能調節人類神經系統的活動,可以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情緒,還可以增強記憶,培養自信。所以,大學生在遭受挫折後,可以有意識地將肯定觀點暗示給自己,以改變挫折情緒狀態。

  參考文獻

  1.付巨集淵.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調查分析[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92

  2.王曉剛.切實把大學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層次[J].當代青年研究,19982

  3.鍾向陽.大學生挫折管理與輔導[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4.李百珍編著.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諮詢[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5.李百珍編著.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諮詢[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6.張旭東,車文博著.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安陽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安陽 455002

關於青少年心理髮展的論文
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相關的論文
相關知識
論大學生挫折心理的相關論文
淺談大學生挫折心理的相關論文
淺談學生挫折心理的有關論文
大學生戀愛心理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挫折心理教育的探討論文
以大學生挫折心理為話題的論文
以大學生挫折心理為話題的論文
大學生挫折心理探索論文
大學生挫折心理教育論文
大學生挫折心理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