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愛情的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愛情是每個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更不例外,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大學生談戀愛是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對身心健康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90後大學生愛情觀現狀及教育策略》

  摘要:目前,90後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內越來越早地涉足愛情領域,面臨著各種情感困擾。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本文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愛情觀現狀,並提出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90後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策略

  一、調查結果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90後大學生戀愛觀現狀,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戀愛消費以及戀愛受挫能力等戀愛現狀進行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收回1365份,選取其中1200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1.大學生談戀愛的動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34%的學生認為談戀愛是一種兩廂情願的情感體驗,所佔的比重最大;22%的學生認為戀愛是為了排遣心中的寂寞;12%的學生談戀愛的動機是為了尋找配偶;11%的學生認為談戀愛有助於學習和交往;8%的學生是出於跟風;還有12%的學生談戀愛是為了積累經驗,體驗人生。

  2.在選擇戀愛物件的標準上,認為品德與修養最重要的學生所佔比例最高,為22%;把性格是否符合、是否對自己好作為選擇戀愛物件標準的學生比例相同,所佔比重位居第二,為18%;13%的學生比較注重對方的學歷和能力,其他三個標準所佔比重幾乎相等,總和佔29%。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選擇戀愛物件的標準方面還是很理智和客觀的,戀愛觀較成熟。

  3.對於戀愛的歸宿,只有16%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最後結為伴侶的比率較高;39%的學生認為較低;23%的學生認為很低。可見,絕大多數學生都不看好大學期間談戀愛的結果。

  4.在消費問題上,58%的學生認為錢不必分得那麼清楚,誰身上帶了錢誰付,兩個人的錢一起花;34%的學生則認為兩個人的財務要分清楚,大部分時間AA制;只有6%的學生認為主要應由男方支付,女方消費;2%的學生覺得應由家境富有的一方支付,無論是男是女。新時代的大學生追求經濟獨立,絕大部分學生不再堅持傳統的消費觀,認為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應該由男生付錢的習俗。推崇西方的AA制或者雙方各處一部分錢的方式的學生佔92%。

  二、當代大學生愛情觀特點

  通過本次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90後大學生的愛情觀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戀愛年齡低齡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談戀愛大多發生在高年級,年齡都在二十來歲;而現在剛剛踏進校園的90後大學生有些已經有過戀愛的經歷,有些正準備步入愛情的殿堂。

  2.戀愛過程簡單化。當代大學生想愛就愛、說分就分,遇到心儀的物件,他們很快就會表達自己的愛意,沒有了以前的“矜持”。

  3.戀愛中片面化。當代大學生談戀愛時,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悅,很少考慮到家庭、社會等其他因素,在乎愛情的過程而不考慮結果,把愛情與婚姻相脫離,甚至認為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

  4.戀愛中理想化。當代大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理想的戀愛模式,但往往在尋求和交往的過程中,有許多實際的因素。由於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尚不成熟,過於理想化,大學生往往會無視現實,最終導致不符合實際的戀愛。

  5.戀愛比例擴大化。國家教育部門對大學生戀愛問題的政策最初是文明禁止,後來是“不提倡,不反對”。2005年,教育部頒佈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行為準則》,取消一些涉及學生婚戀的強制性規定,這就意味著達到法定年齡的高校大學生可以結婚。因此,大學校園裡大學生戀愛不僅公開化,在比例上也擴大化了。

  三、教育工作

  針對90後大學生的愛情觀現狀,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因勢利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

  1.正確處理感情與學業的關係。愛情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魯迅說:“不能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道義全盤疏忽了,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著。”歌德說:“愛情如果不生根於對社會共同的信心與事業的志趣上,那是浮萍的愛,極易隨風而去,而單純靠感情衝動的愛,則象建築於泥沙上的塔一樣總要倒塌下來的。”目前,部分學生在陷入愛河後不能正確對待愛情與學業的關係,認為愛情是高於一切的,從而荒廢了學業。對大學生而言,愛情必須以學業為基礎,學習是愛情的動力,只有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之上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2.正確對待愛情和婚姻家庭的關係。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婚戀觀教育以及適當的性教育。大學生確立戀愛關係應該是在建立共同組建家庭的願望的基礎上。那種單純以排解寂寞、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交往並不是真正的愛情,只是一種感情氾濫、自我放縱的表現,最終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兩個人在一起,不只是因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最重要的是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帶來安全感,帶來“未來”。

  3.正確看待愛情與責任。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不離不棄,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自覺地為對方擔當責任。

  此外,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所開設心理課程、德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愛情觀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講座,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觀賞優秀影視作品,對學生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演講辯論,通過文藝表演、校園廣播、宣傳欄、主題班會、校園QQ群、輔導員部落格、領導與學生線上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普及活動,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心理諮詢,及時排解學生在戀愛中的困惑,讓象牙塔內的莘莘學子們在面對愛情時能夠多一分從容,少一些迷惘。

  參考文獻:

  1.劉瑞復、李毅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黃文勝,《當代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的幾點思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12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才的相關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愛情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挫折的相關論文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才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報告論文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報告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調查報告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的心得體會
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
簡析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
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