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公民教育相關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公民教育狀況是衡量一國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同時公民教育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教育應作為國家發展大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公民教育與國家發展》

  【摘 要】公民教育狀況是衡量一國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公民教育應作為國家發展大計。全球化程序中,中國現代公民教育應植根於中國現實國情,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借鑑國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經驗與成果,以理性的文化自覺意識恪守民族文化傳統,從而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民族氣質與中國樣式的現代公民教育之路。

  【關鍵詞】公民教育;國情;國家發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狀況已然成了衡量一國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公民教育也成了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誕生於西方文明的歷史背景中,儘管現代西方各國公民教育的內涵、途徑各有不同。但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即德國教育家凱欣斯泰納所述: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適合國家與時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他主張,國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個目標,便是造就公民。這裡我們把公民教育當作是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度裡的人都有權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須接受的義務教育,以及此後的職業技術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公民教育”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名詞,對於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聯合國1975年給出的定義,即:”公民教育”關注各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人權、尊嚴、自主及社會公益等活動;鼓勵思想交流及彙集,並行動起來以推動社會改變;塑造一個較合理和公正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近年來,公民教育的理念由香港樂施會擴充套件開來,在非政府組織的工作領域中逐漸推廣。但是,各個民間組織在探索中遇到了諸如理念認識不夠清晰、專業培訓人力資源匱乏、教育手段不夠多樣等困難。

  二、當代我國公民教育發展現狀

  當今中國已經進入向政治文明發展的軌道。中共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教育正是我國發展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礎。

  國內學術界關於公民教育方面的研究與探索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這些研究與探索涉及包括對公民教育概念的釐清,對世界其他國家公民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對港澳臺地區公民教育實踐情況比較研究,對公民教育與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比較研究,提出中國在民主政治改革與政治文明建設背景下應逐漸實現思想品德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轉型。從2001年開始,教育部開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到2003年底,已經有3500萬小學生、初中生進入新課程,約佔佔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8.6%。在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中,已經有不少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滲透其中。李澤厚認為:“公民課比《三字經》重要”。當然,教育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與學術界渴望的公民教育還是有距離的。公民教育是一國國民教育目標確定的基礎。

  當前的課程改革尚未以公民教育為基礎進行整體設計,因此,既缺乏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縱向分層設定的公民教育目標,也沒有考慮政治、歷史、語文、科學、社會、藝術等課程中,橫向滲透公民教育的理念,也就不可能形成全面系統的公民教育;“只有在水平流動的同時伴隨有激烈的垂直流動,即在社會性上升或下降意義上階層間的快速移動的時候,人們對自己的思想形式的普遍和永恆效力的信仰才會被動搖。”其次,新課程中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夠鮮明。人權、正義、平等、自由、民主、寬容、理性等等價值觀在政治、歷史、語文等課程中缺乏具體的闡釋,特別在課程改革的總目標上,依然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與專業人才,培養現代公民尚未進入這次課程改革中。在知識方面、參與技能、公民品德等方面,我國公民教育亟待發展。

  三、發展公民教育應作為國家發展大計

  在中國傳統哲學與傳統道德教育理念中,生命是其永恆的主題。牟宗三先生認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生命的最初表現,首先在於它與西方文化生命源泉之一的希臘不同的地方,即它首先把握“生命”,而希臘則首先把握“自然”。《尚書・大禹謨》所說的“正德、利用、厚生”,是中國文化生命最根源的一個觀念形態。它表示中華民族首先是向生命處用心。現代公民教育既提倡每個人珍愛、提升自我生命,努力成為優質自己,也要求尊重他人的生命權利,強調個體生命之間的相互承認、尊重、寬容、補充和欣賞。如此看來,生命的具體性、差異性與獨特性,正是現代公民教育珍視個體獨特性、分享個體多樣的生命基礎。在這一層意義上,承繼了中國傳統德育敬畏生命價值取向的現代生命德育模式。這既是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敬畏生命價值取向的歷史繼承和創造性詮釋,也是以尊重個體主體性為特質的現代公民教育的根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並重”。其中,“厚生”作為敬畏生命觀念的具體展開,體現為一種重視生活及其經驗的價值取向。“但是最無益的教育還是刑事法庭在涉及人民時所依據的那些程式。”公民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在生活中具有行動能力的積極公民,而非在關於公民的知識中進行智力遊戲的“公民理論家”。現代生活德育論的核心理念與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重視生活經驗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並且在中國現代公民教育的課程與實踐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和印證。

  在當代德育改革中湧現的生命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以及生態德育模式,接續和承繼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敬畏生命、重視生活經驗、追求天人和諧的價值取向,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現代轉換,從而沿著生命、生活、生態漸次拓展的公民存在界域,為中國現代公民教育提供理念引導與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既真實地感受到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原動力所帶來的中國現代公民教育發展的衝動與活力,同時也看到,與發育較早的西方公民教育相比,中國公民教育還處於蹣跚起步階段。全球化程序中的中國現代公民教育怎樣才能植根於中國現實國情,以開放的國際視野借鑑國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經驗與成果,以理性的文化自覺意識恪守民族文化傳統,從而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民族氣質與中國樣式的現代公民教育之路。這一巨集大的時代課題絕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公民教育觀的理論問題,它期待著我們在公民教育的理論探討、制度建設、教育改革、社會實踐等諸多層面的探索創新與聯動推進。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迴應桑德爾及其他[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99.

  [2] [德]卡爾・曼海姆,姚仁權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7.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中班幼兒語言教育論文
雲南省教育分析論文
相關知識
與公民教育相關的論文
與素質教育相關的論文
教育心理學與教學教育相關的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相關的論文
師德德育教育相關的論文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範文
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論文
美育教育相關的論文
與數學教育有關的論文
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相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