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中國中職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中等職業教育簡稱中職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及各種短期職業培訓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中國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

  摘 要:中國中職教育幾起幾落,通過總結人才培養代表性的幾類模式,從實踐出發,在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出現的問題上,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對策,從而推動中職教育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試圖探索一條既能吸收國外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經驗,又具可操作性的適應中國基本國情的人才培養之路。

  關鍵詞:人才;中職教育;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34-02

  中等職業教育簡稱中職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及各種短期職業培訓等。它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一、中國人才培養模式型別

  1.五階段模式。是從“市場調查與分析、職業能力分析、教學環境的開發、教學的實施、教學管理與評價”五個階段入手,進行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課程設計理論和一般系統理論、營銷學、技術經濟學、質量管理學等現代科學理論,設計開發的一套較為完整的、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2.產學結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種方式:將學生的培養與校辦企業的發展相結合,在校辦企業中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學校與企業合作相結合,把通過前期理論學習的學生安排到合作企業中的學生實訓基地,進行後期階段的生產性實習;為了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學校自辦或引進企業到校內創辦生產性實習工廠;在學生學習期間,為了實現學生自主完成職業技能的形成,直接引入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體系,從而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取得社會認同的職業資格認證,實行雙證制。學校自主開發高新實用型技術專案,將人才培養靈活運用到專案開發研究當中,以專案開發帶動人才培養,以人才培養支援專案開發。

  3.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設定突出中職人才在市場中的位置。首先,長期而細緻的社會經濟情況調查是專業設定的必須功課。只有通過對地方經濟和產業機構變化的跟蹤調查,以市場需求為先導建立起來的專業才能夠對學生的就業起到提升作用,因為產業結構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其次,強調成功專業的品牌效應,樹立優質院校知名度,不斷開拓市場,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專業,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已有專業隨時進行有效的靈活的調整。

  4.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必須簽訂一份用人和人才培養協議,也即是“人才訂單”。此訂單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學校必須按企業的要求培養人才,企業對合乎要求的人才必須錄用。

  二、中國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不強。缺乏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現狀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狀況等了解;由於缺乏實際經驗,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認識、瞭解不足,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形勢政策等的教育時,仍大談空談理論,生搬硬套,理論脫離實際,缺乏與變化著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很好地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而且大多數中職院校由於師生比例失衡,對於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採取“大鍋飯”方式,有的院校一名輔導員要帶上百名中職學生,這一具體情況不論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上,還是在方法上,當然不能針對不同的個體物件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缺乏針對性教育。

  2.實踐教學質量不高。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低是一個普遍的現狀。主要表現為:首先,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人為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開來,在中職學校理論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實踐的重要作用,在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教學過程中又不能兼顧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其次,學校教學內容跟不上社會的需求。其次,教學內容脫離生產實際。教學內容陳舊,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腳步,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技能與企業的實際要求存在差距。最後,師資隊伍的短缺。由於缺乏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教師團隊和後備力量,造成經常有裝置,而沒有能勝任的合格實訓教師的局面。要搞好教學質量,必須積極打造一支名副其實的“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3.師資隊伍力量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很所佔比例較低,佔比例較高的普遍是專科生及本科生,造成師資力量的學歷層次不高。另外,教師實踐能力偏低,普遍是理論型的,實際動手能力都較弱。大多學校的課程也都集中在基礎學段和公共學段,實踐型課程只佔到 1/3 強。最後,具有多年教學經驗和實際操作經驗,能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遊刃有餘“,既能教給學生理論又能教會學生方法的”雙師型“教師少之又少。

  4.校企、產學分離格局待改變。合作方之間缺乏合作動力。在學校、政府、企業三方中,學校的動力來自就業壓力。企業受人力資源過剩的影響,在整個產學結合過程中起分離趨勢。產學結合所需要的執行體系並沒有完備地構建起來。

  三、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對策

  1.加強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主渠道功能。表現在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育針對性;改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改革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做到中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針對性。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針對不同型別的群體或個體,針對個體的不同思想水平層面,進行有區別、有針對性的工作。

  2.建設好中職教育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是中職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硬體基礎。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其建設應儘可能地貼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際情況,同時必須緊跟應用技術發展的新動,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先進的機器或裝置。國家級實訓基地建設應該本著高效率、示範性、開放型的實訓基地。因此它的建設可本著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院校和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

  3.完善中職教育的教學體系。一要重視理論教學。中職課程教學不能忽視理論教學要求,並且理論教學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中職教育的理論教學要避免求多、求全,而應該以應用為目的,深入、細緻有效的指導、服務於實踐教學。在講授方法上,教師要堅持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對於不同的理論知識要符合客觀需要,根據其特點和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講授方法。二要突出實踐教學。中職教育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後,再通過實際崗位的操練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運用各種相關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職業能力分解的基礎上,要突出實踐教學,擴大實踐教學的比重。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人才素質的提高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密不可分,好的師資隊伍應該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結構合理的隊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改善學歷結構。學校既可以撥出專款,鼓勵教師們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自身學歷和素質。也可以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通過面向全社會、全球吸引各類高學歷人才;第二,加快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應該通過制定各種政策、利用各種手段鼓勵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在培養方法上,應該鼓勵教師走出教室,走進工廠和企業,讓他們積極參與生產管理及深入生產第一線擔任技術工作,使其切實提高實踐能力;第三,也應該從企業第一線中引進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解決中職教師待遇問題上,教育主管部門從政策方面鼓勵“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建立專門的評定機構對其進行考核和評審。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苗喜榮.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D].蘇州:蘇州大學,2004.

  [3] 欒晨.“訂單式”中等職業教育模式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4] 傅培群.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關於中國音樂教育論文
淺析中日學前教育比較論文
相關知識
淺述中國古代教育論文
淺析中國高等教育論文
論中國校外教育論文
淺論中國高等教育論文
淺談中國基礎教育論文
關於中國音樂教育論文
中國綠色教育論文
中國英語教育論文
論述中國中職教育論文
中國中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