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結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發展密不可分,探討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有利於促進教育心理學健康快速地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趨向

  【摘要】高等教育作為公共事業,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其教育的社會性最終將實現對人的社會化轉變。因此,從當前高校巨集觀心理學的研究發展來看,無論是在心理學教學評估還是應對社會性教育實踐,都需要進一步梳理心理學發展規律,如將傳統的教師評價轉向由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實現“中國夢”教育復興目標。簡言之,以構建高校教育心理學為契機,積極拓寬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路徑,並從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強化教育心理學的構建價值。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性;教育心理學;構建標準;中國夢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擔負社會職能過程中,將越來越傾向於人才培養的社會性,以“科教興國”為戰略主體的高等教育,無論在管理體制的深化上還是解決當前教育社會性問題中,都需要從高等教育的社會性評估機制中來推進教育秩序的穩步發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對於每一位受教育者來說都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尤其是在構建自我人格、增強受教育者社會意識上,教育心理學的巨集觀引導功能將成為解決受教育者心理問題的主要依據。高等教育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實踐中,探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向,從高等教育社會性基礎上來探討未來發展路徑,通過深入探析巨集觀心理學、微觀心理學的時代精神和特點,從而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提供積極的改革環境。

  一、巨集觀心理學向微觀趨向的轉變

  隨著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不斷髮展,在巨集觀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中,針對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識、能力發展需求,將趨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徵及素質的養成。也就是說,對於傳統高等教育巨集觀心理學的深入研究,將更多地圍繞大學生心理髮展趨勢和特點,進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構成要素研究上,促進教育心理學的細化發展,以微觀層面來探索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從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中心。我們從微觀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對於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變化,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通過構建受教育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影響受教育者心理變化的構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學教育的針對性,特別是將教育心理學與大學生社會意識形態同步,從而為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時代性轉變創造條件。同時,藉助於教育心理學微觀層面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拓寬教育心理學的巨集觀發展路徑。人作為社會關係發展的總和,在心理學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要圍繞大學生的社會關係發展,從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上來著力發現和總結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徵的社會規律,從而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特別是對受教育者的性格養成進行全面指導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意識、性格和態度。可見,在深化教育心理學微觀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學能夠從微觀層面來獲取大學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識等形成性因素,進而改善對受教育者心理問題的巨集觀引導。

  二、教師評價標準向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的轉變

  心理學教育評估標準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評價方式來看,以教師評價為主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隨著高等教育社會化的發展,人的社會性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在進行心理學評價實踐中,將逐漸實現由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的新的評價機制建設。心理學自我評價機制,能夠有效減少教師評價的“片面性”,從教育心理學的巨集觀發展上來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評價作用。因此,構建學生自我評估標準,主要內容包括兩點:一是注重評價監督機制的構建,特別是對於自我評價主觀能動性的監督;二是發揮自我評價中的參評、互評方式,並促使參評、互評成為受教育者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客觀全面評價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在評估體系建設上要以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為重點,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社會性發展上要增強對大學生自我個體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評價標準來推進教育心理學評價主體的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心理學評估過程及評估方法要進行科學選擇,特別是在反映廣大學生內心意識狀態,以及衡量大學生自我心理素質上,要能夠結合當前教育改革實際,從政策引導上來推進教育心理學的評估。如在評估物件的選擇上,要堅持高校大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從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反思中發揮評價主體的積極性,能夠從評價實踐中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在評價過程中,要從高校教育心理學評價實踐入手,創新評價方法,轉變教育心理學評價理念,結合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從教育心理學創新評價中為廣大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三、社會性視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價值構建

  1.注重生活與知識的融合

  從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領域研究來看,教育心理學知識主要是涵蓋學科的各相關理論,而教育心理學理論是構成學科知識的主體,也是推進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對於大學生的性格、人格構成以及知識、情感、能力、價值觀的養成,都需要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傳遞中來實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裡,教育心理學要聯絡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展開,迫切需要從理論知識的檢驗滲透到社會實踐中,獲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識等形態內容,從傳統的學科教學中促進大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正確認知。也就是說,用社會性視角來審視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價值,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創新思想中,實現對大學生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的融合,並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認知中正面啟發學生的心理機制,以滿足大學生知識教育與心理髮展的緊密結合,增強大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性。

  2.注重教育心理學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與創新

  在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心理學研究的內容表現出較強的“滯後性”,特別是對於當前高等教育社會性發展,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髮展所表現出的社會性,迫切需要從教育模式的轉變中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會性轉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認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學教育反而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中,不利於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這樣必然需要從創新教育模式中來重新設定發展方向。針對當前高等院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教育,將社會作為教育發展的基本前提,大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中不斷了解和認識社會生活發展形式,並從社會實踐中啟發自身心理髮展。因此,結合高等教育社會實踐教學需要,教育心理學要從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針對受教育者的心理髮展特點,積極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從制約當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中,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時代同步性”,並從創新教育模式實踐中圍繞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智力發展狀況,來滲透教育實踐和心理檢驗方法,促進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教學價值的發揮。

  3.注重教學評價中的自由教育風格導向

  從時代發展下來探討高等院校的教育風格,高校社會性發展將貼近社會作為新時期教育風格的主體,特別是自由教育風格,廣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風格中,自身心理髮展發生變化,教育心理學應該能夠從心理變化中來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評價為基礎的自由教育風格,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到自評、他評、互評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為導向,從建構高校教育心理學自由風格實踐中,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實踐表明,在教育心理學評價實施中,對於受教育者自我評價的開展,更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參與積極性,更能夠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意識、自我思想、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不斷改善。

  4.注重教育心理學的“前瞻性”研究

  當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開展的實踐,從微觀層面來探究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並從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構成要素上,發揮內部心理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心理刺激關係,從而提升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圍繞外部環境的變化來探索教育心理學教育實踐活動,從教育評價方式的轉變,以及對教育心理學教學結構的優化上來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時代性特徵,堅持人本理念,積極發揮大學生自我評價的有效作用,從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需求上滿足受教育者心理髮展的“廣泛性”,增強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前瞻性”。

  四、以社會性為發展契機來實現高等教育“中國夢”目標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必然需要從教學結構優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學結構的優化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多維滲透中來實現。同時,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實際,在課程構建及知識整合上結合大學生的性格發展特點,從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識等方面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廣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形成。為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在與時代教育的統一中,要從教育體系的創新性上來強化時代特色,圍繞“中國夢”發展目標,從構建高校心理學教育發展格局上,增強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適應性”。如在教育心理學學科內容設定上,要注重大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意識形態教學內容的合理設定,能夠從教育心理學可持續發展目標上,構建多層次的學科發展體系,以滿足構建“中國夢”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強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另外,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階段,從內因、外因作用中來探究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受教育者心理髮展的積極影響,尤其是營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學教學環境,促進廣大學生思想、意識、性格的健全和發展,並能夠從各類外部環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學在構建完整人格中的積極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志專.教育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9:12-13.

  [2]葉浩生,楊文登.教育心理學:歷史、分歧與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3]陳新.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走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33-35.

  範文二:英語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1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優化英語教學

  語言教學離不開心理學的指導,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各理論的基礎之一。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規律對英語教學有直接關係。通過探討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教學有所啟發,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1.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排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

  北大英語博導胡壯麟教授曾為英語學習描述規則,認為“動機+興趣”→決心→持之以恆→見效。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和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智力潛能的契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學習動機和興趣對英語學習所起的重要促進作用。可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首先,應當加強英語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現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其次,創設問題情境,佈置學習任務,實行啟發式教學;再次,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創造性的編排教學內容,使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最後,及時反饋學習結果,鞭策學生髮奮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介紹英語國家文化,講解英漢語言異同,逐漸排除英語學習障礙,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一方面能激發人的動機性思維,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意志行動的堅持性和對壓力的耐受性。

  1.2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揚長避短,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由於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異,認知方式與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認知方式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資訊和組織資訊時所顯示出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如場獨立型的學生在認知資訊的加工中傾向於依據個人的內部參照,自我與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愛自然科學;而場依存型的學生在認知資訊加工中傾向於依據外部參照,自我與非我分化程度低,對人文社科有較大興趣,社科成績好。認知能力的差異一方面指人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指潛力即智力。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和智力結構的差異。根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要求老師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八種基本智力,應當瞭解學生智力的優勢和弱點。揚長避短,發揮每位學生個體的優勢,使學生從自身獲得積極成功的體驗而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不再因為偶爾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敗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滯不前。

  1.3注意營造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場”,優化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學理論的發展,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進行填鴨式教學的教育模式已經逐漸讓位於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民主開放的課堂模式。學生與老師在教育內容上是授受關係,人格上是平等關係,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係。所以,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資訊交流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卡爾•羅傑斯說“課堂氛圍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並把教學活動看成是真實、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圍。教師滿腔熱忱的啟發學生,正確的回答給予表揚,不全面的回答給予補充,錯誤的回答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正確回答問題的成就感以及老師對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通過這樣良好的,情感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師生之間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種有利於資訊交流的最佳“心理場”,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總結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物件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因此每個階段的學生心理髮展情況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心理狀況也各異。這就要求我們英語老師要學習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原理,並用其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英語教學課堂實踐。通過對學生個體心理狀況的瞭解,形成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的心理氛圍,既尊重個體差異,又要求共同進步,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育心理學案例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教育心理學的結課論文
淺談教育心理學的實踐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論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論文
小學教師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小學教師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關於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心得感想
有關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