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前教育參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幼兒教育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內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當,教育主題不明確,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有關幼兒學前教育的話題探討》

  【摘 要】幼兒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內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當,教育主題不明確,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問題,加強和改進幼兒教育,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學前教育;家庭教育;情商教育

  幼兒教育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內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當,教育主題不明確,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問題,加強和改進幼兒教育發展,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具有重大的意義。幼兒學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須在社會、家庭、幼兒園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達到的特殊工程。

  一、善於掌握幼兒的心理特徵

  幼兒與成人是兩個不同範疇的群體,兩者在心理上差異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認識這些事實,才能對幼兒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達到預期目標。幼兒的心理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1活潑好動;2好奇好問;3認識具體形象;4模仿性強;5無意性大。針對幼兒以上的心理特徵,就不能長時間地讓幼兒單純而枯燥地進行活動。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該熱情地、耐心地給予解答。在教育幼兒時,要注意將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生動的東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於幼兒理解和接受。要讓幼兒多模仿文明的語言和優良的行為。例如:我校幼兒園全部幼兒都出生在。所接受到的東西不如城裡的幼兒多。農村中好多庸俗、無聊的話語容易被幼兒帶入園內傳誦,行成順口溜,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難改口語而流傳下來。因此,加強對幼兒文明語言和優良行為教育十分必要。要經常組織幼兒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應儘量考慮幼兒興趣,要有必要地對其進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開發要進行

  智力是在外界環境中鍛鍊的結果。專家認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對於平常人來講,後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心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發育與成長大部分是在幼兒階段進行的,一般可以結合如下幾個方面來開放幼兒的智力。1訓練幼兒的動作發展;2促進幼兒觀察力的提高;3豐富幼兒的語言觀念;4提高幼兒記憶力;5培養幼兒思維能力;6鼓勵幼兒的創造力。專家認為,要為幼兒提供廣泛的生活經驗和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樣的生活經驗後得到發展。

  三、藝術啟蒙要有新穎性

  上面已經提到,由於幼兒個性好動、好問、好玩等。因此不能讓其長時間地進行“讀寫”訓練,要讓孩子們多接受些藝術啟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畫畫等。是聲音的藝術,他通過美妙的聲音,生動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擬的。馬雅可夫斯基說過:“歌手的聲音喚起勇氣”。宛轉動聽的旋律可以使人興奮,給人帶來無比的喜悅,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淚。音樂能潛移默化地陶治幼兒的性情,使他們保持良好的情緒,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多些開闢音樂欣賞課,讓孩子們多接觸音樂,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一些簡單易懂的歌曲進行。

  四、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健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

  一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薰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後,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二榜樣激勵。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願洗手的壞毛病,老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講講自己對洗手的看法,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髒的小手,一張圖為乾淨的小手,然後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那隻小手?為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髒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裡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乾淨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三科學引導。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後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四強化鞏固。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覆訓練,逐步強化。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檢查中行為表現好的孩子在牆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試題庫管理系統論文
中班語言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幼兒學前教育參考論文
電大學前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方面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相關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探析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淺析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心得體會
幼兒園創新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基礎知識
幼兒園美術教育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