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君子之道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何謂君子?有人說,氣質高雅的就是君子。這沒錯。但是,風度翩翩就一定是君子?儀態端莊就一定是君子?甚至,故作矜持也能算作君子咯?

  我覺得,君子不僅是體現於外在,而是一種自然的心境。而成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點,我想在這裡談談寬容。

  記得有一個小故事——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後,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這是一種多麼寬容的無聲的教育,卻可使他受益終生。

  有時候我們就該以一種寬容的,溫和的態度去對待他人。我想這是一種君子的態度。當別人傷害到你的時候,也許你會悲哀,會憤怒。但過後轉念一想,這對你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對方只是無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呢?這隻會讓我們承擔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負,最終無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寬容?——

  有個失戀的女孩在公園裡傷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後不但沒有安慰她,還取笑她。女孩很生氣。老者說:“你不過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損失的是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比你大,你傷心做什麼,應該傷心的人是他呀。”

  永遠以一種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平靜,祥和。這樣你就能夠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過自己的人了。

  當你能夠真正擁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廣闊胸襟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寬恕的人,也會從心底裡敬佩和感激你的。

  篇二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其實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後才表現出來的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和內心。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那麼一副與世不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於人格。

  孔子有個學生,司馬牛

  司馬牛:老師,什麼叫君子呀?

  孔子:君子就是心中沒有擔憂、沒有恐懼。

  司馬牛:哦,沒有擔憂,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這也太簡單了。

  學生很不以為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麼簡單呀,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裡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做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後他很客氣地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於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你內心的仁厚。由於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於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於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

  智者不惑

  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其實我們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麼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為或者,那麼當世介面臨眾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託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於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對於我們當下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麼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

  勇者不懼

  那麼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當這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懼、恐懼、懼怕,這一切壓來的時候,我們記得老百姓的一個說法,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自己知道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那麼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說,我認為一個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內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憂、惑、懼,他說就這麼個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學生子貢就笑了,說“夫子自道爾”,您說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這樣的人,真正身體力行了,所以可以把這樣的感受說出來。其實這就是他說的君子。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麼呢?他沒有說你追緬古聖先賢,你要流芳後世,他所說的就在現世,就在此際,就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于丹心語: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所以,什麼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麼人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能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於人,少苛責於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是一種有內而外洋溢位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瞭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篇三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詩聖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們不會感到杜甫是在說大話,而是會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熾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繫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這樣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志向,不難看到孔子和《論語》的影響。

  讀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嗎?

  其實孔夫子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最大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儘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貪小便宜。孔夫子認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麼,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呢?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個人他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麼樣能夠多買一套房,我怎麼樣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計著自家的衣食居住,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麼一點點利益上,為了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當這點限制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鑽小空子,佔小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裡面潛藏著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還是拿走路來說,一看紅燈、綠燈中間閃著黃燈,趕緊跑過去吧,覺得這個事情沾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裡面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麼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麼在今天這個社會,怎樣成為一個君子?我想不妨從倡導“恆心”開始。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是缺乏“恆心”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麼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恆心”不夠。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巨集闊的境界,即使沒有達到“無恆產而有恆心”那麼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是很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標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裡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裡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麼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麼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於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裡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

讀後感作文及評語
論語六則賞析
相關知識
論語心得君子之道作文
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後感3篇
論語心得理想之道作文
于丹論語心得孝敬之道
論語心得交友之道隨筆
論語心得處世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3篇
于丹論語心得交友之道讀後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