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的俗語以及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俗語現在也是中考的考點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考常考的俗語,一起來看看吧。

  

  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發音】: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解釋】: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出自】:高陽《胭脂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壞到如此,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錯。”

  【近義詞】:滴水穿石、鐵杵磨針

  【反義詞】:淺嘗輒止

  【語法】:複句式;作主語、謂語;比喻事態的嚴重不是一時所致而是長期造成的。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發音】:bùrùhǔxué,yāndéhǔzǐ

  【解釋】:焉:怎麼。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示例】:中國人有一句老話:“~。”這句話對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毛澤東《實踐論》

  【近義詞】:親臨其境

  【反義詞】:膽小如鼠

  【語法】:複句式;作主語、分句;指只有經歷艱難才能成功

  3、吃一塹,長一智

  【發音】:chīyīqiàn,zhǎngyīzhì

  【解釋】:塹:壕溝,比喻困難、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長一分見識。

  【出自】:明·王陽明《與薛尚謙書》:“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

  【近義詞】:失敗乃成功之母、上當學乖

  【反義詞】:重蹈覆轍

  【語法】:複句式;作主語、謂語、分句;用於總結經驗教訓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發音】:chǐyóusuǒduǎn,cùnyóusuǒchánɡ

  【解釋】: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出自】: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示例】:但古人云:“~。”我們只要盡忠輔佐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近義詞】:尺短寸長

  【語法】:複句式;作分句、定語;比喻各有所長

  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解釋】你站在河塘邊,與其急切地期盼著、幻想著魚兒到手,還不如回去下功夫結好漁網,這樣就不愁得不到魚。表示與其空空羨慕,不如動手去幹。

  【出自】《史記·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辨析

  ①在目的與手段之間,有明確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現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將是空幻而不切實際的。

  ②告誡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抓住觀念、制度這個根本。

  6、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發音】:dīshuǐzhīēn,dāngyǒngquánxiāngbào

  【釋義】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應當加倍報答

  【出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採用。

  7、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發音】:qǔbùlíkǒuquánbùlíshǒu

  【解釋】: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出處】:林雨《刀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當戰士的離不開刺刀手榴彈。”

  【成語示例】:我們只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使功夫日益純熟。

  【造句】:我們學習上要做到~。

  8、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發音】:shìshàngwúnánshì,zhǐpàyǒuxīnrén

  【釋義】: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示例:教師常用“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俗語來鼓勵我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出處】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第九卷:“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9、書到用時方恨少

  【發音】:shūdàoyòngshífānghènshǎo

  【解釋】:書,知識。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時,時候。方,才。

  恨,悔恨,後悔。少,只懂那一點點。

  等到真正用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了。

  【例句】:作為學生,平時要多讀書積累,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

  【原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撰詩句

  【鑑賞】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 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宋代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說:“一 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係說得明白。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 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 “知”“行”的關係,“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

  10、眾人拾柴火焰高

  【發音】:zhòngrénshícháihuǒyàngāo

  【釋義】:眾多人都往燃燒的火裡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例句】:通過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一深刻的道理。

  【用法】:作賓語、分句、定語;指人多力量大

  11、行百里者半九十

  【發音】:xíngbǎilǐzhěbànjiǔshí

  【釋義】: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常用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12、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發音】:méiyǒuguòbùqùdèhuǒyànshān

  【釋義】:比喻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就是沒有人走不過去的路

  火焰山:因《西遊記》而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指道路艱難,很難跨越,幾乎無法從其走過。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是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可以是事業、學習、愛情、生活等等各各方面。

  這是一句積極的勵志的話,常用在鼓勵別人的話語中。

  【出處】:。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近義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例句】:天下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人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困境。

  每當我遇到困難,父親就用“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句話來鼓勵我。

  13、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讀音】:chīzhuówǎnlǐ,kànzheguōlǐ

  【意思】:比喻貪心不足。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你還哄我哩,你那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心兒,你說我不知道?”《紅樓夢》第十六回:“那薛老大也是‘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

  相關詞語:吃不服吃勞金吃板刀麵吃請吃量吃啞巴虧吃黑飯,護漆柱吃苦耐勞吃個蝨子留只腳吃晌吃花煙吃嘴吃悶吃吃吃飛利 吃口令吃肉不吐骨頭吃力裝蟒吃象癩蝦蟆想吃天鵝肉缺吃少穿好吃好喝抓拿騙吃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坐吃享福管山吃山﹐管水吃水肥吃肥喝狗吃熱尿缺吃短穿穩吃三 注嘴吃討冷飯吃軟硬不吃貪吃懶做移盤吃飯漢牛吃蟹

  14、磨刀不誤砍柴工

  【發音】módāobùwùkǎncháigōng

  【意思】“磨刀不誤砍柴工”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鈍的情況下,嚴重影響砍柴的速度與效率,在砍柴前雖然費一些時間來磨刀,並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當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與效率會大大提高,砍同樣的柴反而用時比鈍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辦成一件事,不一定要立即著手,而是先要進行一些籌劃、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步驟安排,做好充分準備,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會大大提高辦事效率。簡單說也就是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就能使工作加快。

  同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當時曹操正與袁紹作戰,袁紹號稱有百萬雄師,而且糧草充足。曹操處於明顯的劣勢。許攸 好象是,記不清了在袁紹處得不到重用,投奔曹操,曹操赤腳相迎。許攸建議曹操偷襲袁紹糧草,結果最後反敗為勝,成為一代梟雄。而曹操當時僅剩下三天的 糧草可以支用。

  【示例】今天你很想睡覺了,但是又覺得應該學習,你就應該先休息一下,等明天精神狀態好了再學。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15、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讀音】:qiánshìbùwàng,hòushìzhīshī

  【解釋】: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示例】:~,我們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爭取下次實驗成功。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 傀儡kuǐ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訊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 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 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 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 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 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 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 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 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 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鑑

  16、玉不琢,不成器:

  【讀音】:yùbùzhuó,bùchénɡqì

  1.《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謂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後以喻人不經過培養﹑鍛鍊,不能成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出自《三字經》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兌命》曰3:“念終始典於學4。”其此之謂乎!

  【註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②君:這裡的意思是統治。3兌yue命:《古文尚書》中的篇名,也作《說命》《兌命》。④念終:始終想著。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比喻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切合實際一些。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來像一張白紙,後來通過經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的。白紙什麼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儒家的學者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了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的問題。

  17、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釋義】:入鄉隨俗比喻說話辦事要以具體情況為依據。

  【例句】:有道是“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企業要延年益壽“充”好“電”,就要及時把握自身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解釋】:亦即入鄉隨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說法,指人們去辦事時不能一成不變的處理問題,要因時因地而異,靈活的去辦事

  18、大意失荊州

  【漢語拼音】dayishijingzhou

  【詞語解釋】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孫權乘虛而襲荊州,導致荊州失陷。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

  可用來勸誡他人不要“大意失荊州”;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失誤作辯解,我這是“大意失荊州”啊。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19、獨木不成林

  【讀音】:dúmùbùchénglín

  【解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出自】:漢·崔駰《達旨》:“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近義詞】:獨木不林、單絲不成線

  【語法】:複句式;作主語、分句;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20、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發音】yīyèzhàngmù,bújiàntàishān

  【解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域性或整體。

  【出處】:《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近義詞】: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典故】:

  有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子》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 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 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 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面拿取人家的貨 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裡。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後大笑起來。於是縣令把他放了,沒有治罪。

  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原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域性、主流及本質。

  【原文】:

  《楚人隱形》

  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 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同“否”?”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同 “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有關青春的諺語
腦筋急轉彎有關橋的
相關知識
中考常考的俗語以及解析
中考常用的俗語有哪些
兒童常用的謎語以及答案集錦
表示技藝高超的成語以及解釋
描寫人物動作的成語以及解釋
常用成語以及解析
關於信口胡說的成語以及解釋
帶有人名的成語以及解釋
冬天的成語以及解釋
什麼言什麼語的成語以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