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歷史的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在歷史課前,老師如果要求你作一次簡短的演講,你會講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你喜歡。

  海倫·凱勒激勵我成長

  我是來自初一8班的黃嘉蕙。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海倫·凱勒激勵我成長》。大家應該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海倫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她從小雙目失明,又失去了聽力,但她憑著超出常人的毅力,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五種語言寫作,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令無數健康的人都望塵莫及,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曾被評為美國《時代週刊》“十大偶像之一。

  同學們,如果一個人與她一樣,雙目失明,那麼就看不見美麗的大地、絢麗的彩虹;如果,一個人與她一樣,雙耳失聰,那麼就聽不見動聽的音樂、悅耳的鳥鳴;如果,一個人與她一樣,失去說話的能力,那麼就不能吐露自己的心聲。也許,失去這三樣寶貴的東西,就會自甘墮落,失去信心,失去希望。但是,海倫沒有,她以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輝煌的人生道路,用行動證明:即使斷了翅膀,心也要飛翔!

  時間是匆匆的,海倫卻抓住了它,讓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十分充實,用生命譜寫了一首不朽的樂章。她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麼今天你要看看什麼?”這句話不禁使我感慨萬分,海倫的內心對光明是多麼的嚮往啊,而我們卻擁有著美好的一切。如果我們在這思維活躍,富於想象,勇於創新的時期,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就能在將來取得比海倫更輝煌的成就。否則,只能在將來發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嘆。

  我經常問自己,海倫·凱勒的成功是因為她的天資聰穎?還是命中註定?不,我想都不是,一個人是否成功,不在於先天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是否有奮鬥的精神。海倫·凱勒依靠自己的力量,走進了成功的殿堂。生活中有些人一遇到困難就要退縮,就怨天尤人,甚至灰心喪氣,然而跟海倫·凱勒遇到的困難相比,顯得多麼的微不足道。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她認為別人能做的事,自己同樣也能做到,正是如此,使原本一片黑暗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的確,和歷史上其他名人的豐功偉業相比,海倫凱勒的事蹟也許微不足道,但從小便失去視力和聽覺的她依靠自己超人的毅力和恆心,從無知無識而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這一段艱辛的努力過程,卻深深感動了我。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有坎坷挫折,關鍵是我們怎樣去面對。如果把坎坷看做一種調味品,就會感到生活的有滋有味;如果把艱難看做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會豐富我們的閱歷和人生底蘊。要相信,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的目標,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而是創造條件,主宰自己的命運。

  成功之路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海倫·凱勒那光輝的一生就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歷史三分鐘演講稿

  提及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革,最遠可以追溯到北宋王安石變法中涉及的關於進行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這在中國1500年的封建統治下是頭一遭,然後中國封建社會經歷元,明,直至清末,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戲劇性的再次從一個農民領袖的口中提出,這是一個非官方性質的議案,最後隨起義軍的失敗而埋掩埋入沙場。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終於成為改革家們救亡圖存的手段----洋務還是維新?其中比較囂張維新派戊戌變法竟然動搖到了2000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他要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這次,維新派很成功的忽悠了光緒皇帝卻敗給了慈溪。維新失敗了。至此中國的中國資產階級改革陷入了僵局。

  孫中山生於1866年11月12日卒於1925年的北伐戰爭時期,天蠍座的他從小就擁有著堅韌不拔力意志與吃苦奈勞的精神,他是中國近代最傑出以及最有才的資產階級改革家.凡改革都是為破舊立新,相比王安石或者康有為的小打小鬧,孫中山這次可謂大張旗鼓,首先,他先剪掉了辮子,然後,他發動了一場革命,這是歷史書上第一次出現“革命”這個詞。他把近代中國落後的矛頭直指向腐朽且猥瑣的封建帝制,然後沒有任何顧及的將2000年的封建統治推翻後又踩上一腳,他建立了民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國家的建立意味著中國至此已不存在所謂的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即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還孤立且貌似堅挺的存在,但那也只是最後的苟延殘喘。

  立新方面,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這個要改革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理論,為辛亥革命以及民國的建立構建了一個理論的支柱,相對於苦大愁深的農民階級揭竿而起,叫囂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顯得比較有技術含量。他提出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其中“平均地權”撼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雖然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終是在1956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才正式消失的,但53年前的中山已經心知度明,這是一個長期艱苦且偉大的過程。雖然辛亥最後還是失敗了,但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

  他知道中國人民渴望民主,於是他提出民權主義,這是三民主義的核心,他想讓人民享有這個國家的一切,消除封建集權,人民是成為國家的主人。這個帶有稍許社會主義色彩的理想是孫中山建立民國的初衷。46歲的孫中山站立在照片中臨時大總統的位置,意氣風發,預示著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晚年的孫中山致力於捍衛革命成果的革命以及運動中,他將一生奉獻於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事業,他是中國偉大革命家與先驅者,是中國近代史上鏗鏘有力的一筆,晚年的他正襟危坐,揮斥方遒。既然革命尚未成功,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享年59歲.

  舊中國的屈辱歷史的演講稿

  條約:

  一、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 英國

  二、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8日 英國

  三、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四、望廈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五、北京條約 1860年9月21日 俄國

  六、馬關條約 1895年4月4月17日 日本

  七、辛丑條約 1901年9月9月7日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絡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蹟,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遊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係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控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鬥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感嘆時光的演講稿
感嘆不如實幹演講稿
相關知識
感嘆歷史的演講稿
感嘆時光的演講稿
關於感恩教育的演講稿
小學生感恩老師的演講稿五篇
感謝自己的演講稿
感動勵志的演講稿
關於感恩朋友的演講稿
五分鐘感恩學校的演講稿大全
關於感悟經典的演講稿
感悟經典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