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五大發展理念是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由大變強之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同志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進步指明瞭方向,也為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了中國文明和智慧。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的新認識,也包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優秀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和弘揚。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傳統文化內涵並自覺踐行,讓中國傳統文華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應始終成為我們為之不懈奮鬥的方向。

  從傳統革新精神到創新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對創新的推崇,有兩個層面:一是國家治理層面上要善於求新。三千年前的《詩經》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提出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於變革求新。《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宋朝王安石為國家改革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倡導國家、民族要發展就必須善於變通、不因循守舊、勇於創新。《易傳》提出“日新之謂盛德”,只要做到持續不斷的以新代舊,國家盛德大業就會實現。二是個人思想層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學》記載,商湯王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盤銘》寫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堅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體煥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個堅持不懈的求新過程。《尚書》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勵人們棄舊圖新,要有新想法、新作為。這些中華傳統典籍都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古人對創新精神的崇尚。當今中國堅持創新發展,有效解決了發展的動力問題,涵蓋了科技、理論、制度、文化四大方面,並結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急需進行思想和模式深刻變革的要求,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應掙脫陳規陋習的精神束縛,敢於求新、求變。創新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實和完善。

  從儒家“貴和尚中”的精神到協調發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貴和尚中”為核心,“和”即和諧,包含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協調。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則相生”,明確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和”能使萬事萬物興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應處的位置,萬物也能生長繁育了。同時儒家認為,“和”也是人際關係的根本,所以《論語》稱:禮之用,和為貴。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種善於協調的態度和方法。《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張應在保留個性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諧,學會團結合作的為人處事方式。另一方面,“和”並不是抹殺一切不同。《國語》講“和實生物”,不同性質的物體達到和諧才能生出世間的所有事物。當今堅持協調發展,目的在於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改變單一發展偏好,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達到全方位的系統、整體發展,實現均衡發展的和諧狀態。協調發展,是對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凝練和提升。

  從古代樸素自然觀到綠色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樸素自然觀思想。首先,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認為:“知其性則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莊子》主張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達到一體: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從西周時期的“天定人倫”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張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經典解說,無一不體現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張對萬物要有關愛,善待自然、善待環境。《莊子》講“愛人利物之謂仁”,要愛護自身以外的人和環境。《孟子》稱“材木不可勝用也”,勸告人們對大自然的開採要適可而止。再次,主張對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強調人事必須順應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提出自然法則不可違背,尊重萬物的存在,才能實現國泰民安。當今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和生產方式,將會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綠色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從中華民族親仁善鄰的傳統到開放發展理念。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對外經貿往來。絲綢之路的形成、鄭和下西洋就是中華民族開放發展的生動史實。在傳統文化中,開放發展思想集中於推崇多方共濟、和平相處,開放、和平的意識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一是善待其他國家和民族。《左傳》《論語》弘揚:“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俗語“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等,都表明了與人為善、與鄰國親近友好的原則。二是協同萬邦、和平相處。《尚書》講“撫綏萬方”,國家強盛根本在於安撫、團結各個邦國。古代兵書《司馬法》上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好戰好爭鬥,大國也會滅亡。《左傳》提出“止戈為武”,消滅***,停止動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這些傳統文化都對善於團結協作、爭取和平發展對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論述。當今堅持開放發展,在和平共處原則下,堅持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了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開放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愛好交流、重視和平思想的強化和延展。

  從傳統的公平正義思想到共享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公平、平等、正義思想。一方面,強調社會應充滿公平正義。《禮記》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財產公有、為政公平、推行公道。《呂氏春秋》說“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張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做到公平先行。《左傳》提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強調好東西不獨自佔有,要拿出來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論語》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擔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堅持共享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強調公平還應該儘量照顧社會上的弱者,關愛睏難群體。《禮記》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社會上的老弱病殘都能得到關心和照料,描繪了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農經濟和諧社會的圖景。當今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破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實現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理想。共享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公平思想的現代闡釋。

  篇2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科學發展理念

  理念作為思想理論的“頭”,是規律性認識的凝練與昇華。綠色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理念,是深刻體現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理念。

  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科學發展理念。科學發展理念是理性反思時代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當今中國,多年經濟高速增長鑄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奇蹟”,也積累了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同志強調,單純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對經濟大規模直接干預的增長,只治標、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汙染基礎上的增長則更難以持久。粗放型發展方式不但使我國能源、資源不堪重負,而且造成大範圍霧霾、水體汙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突出環境問題。種種情況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瓶頸制約是資源環境,最大“心頭之患”也是資源環境。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迴圈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科學把握。走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之路,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消除黨和人民“心頭之患”的必然要求,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準確把握世界生態文明發展潮流的科學發展理念。科學發展理念是準確把握時代的思想結晶,是時代精神的核心。當今時代,“環球同此涼熱”,各國已成為脣齒相依的生態命運共同體。一個時期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臭氧層破壞、化學汙染、總懸浮微粒超標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日益嚴重,全球生態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

  建設生態文明成為發展潮流所向,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共識。我們黨對此有著深刻體認。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以此為認識基點,我們黨不但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系統的頂層設計與具體部署,而且將其上升到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鮮明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在這樣的高度定位生態文明建設,並將綠色發展作為理念寫入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這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史上是第一次,在當今世界各國的執政黨中也是少見的,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的胸懷視野,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作為負責任大國執政黨的使命擔當。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經濟規則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科技交流。在最近召開的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同志向與會各國領導人介紹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與實踐,著重強調綠色發展理念,得到普遍認可和讚譽。

  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發展理念。科學發展理念建立在深入認識把握髮展規律的基礎上。黨的以來,同志立足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使命,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遷的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凝聚形成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科學揭示生態興衰決定文明興衰的發展規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與時俱進;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為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理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並從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系統論述、提出明確要求。在這些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成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理念集合體。其中,綠色發展理念與其他四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意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

銷售時應該傾聽什麼
溝通從心開始作文
相關知識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範文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範文***2***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範文***2***
關於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以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關於創新發展即興演講稿範文
大學生理想演講稿範文
優化發展環境演講稿範文
物聯網發展趨勢演講稿範文
物聯網發展趨勢演講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