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要下雨了》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介紹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老師們在教學後可以反思些什麼呢?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篇1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課文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聯絡,教給學生通過動物行為的變化來觀測天氣的方法。這既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採用兒歌的形式呈現,選取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絡,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參與到孩子們的表演朗讀中,向學生滲透了合作學習、協作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結尾處不失時機地總結和拓展了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三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講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通過觀察圖畫理解“低”的意思;通過活動教具的演示理解“直”與“彎”的相反意義;通過兩次不同的呼吸體會“悶”的感覺,理解詞義;通過動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將識字教學融於閱讀教學之中,使發展語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注意聯絡,訓練思維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絡。如:燕子為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著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溼→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機滲透

  根據課文內容,通過語言文字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小動物們互相關心的好品德,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小魚對小白兔說:“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感情。再如通過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積極去問別人,教育學生要多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五、加強朗讀訓練,注意形式多樣

  對小學生來說,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對課文中的重點句段,要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也有全篇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篇2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要下雨了》,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在讓學生理解“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因為水裡悶得很”一句中的“悶得很”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你有過‘悶’的感覺嗎?”,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回憶中,體會到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後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如自己是一條小魚,潛在水下,有什麼感覺?游到水面上,又有什麼感覺?學生紛紛說先是悶、難受,後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鬆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篇3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識字量太大。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我常常在想、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主課堂,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才能夠認識教材中的認讀字,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

  於是,在教學《要下雨了》時,我不斷地嘗試與總結,初步設計了一個“五步識字教學法”。只有當學生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就不會厭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一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式識字。現在,我的學生能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常見的識字方法識字,還能用猜一猜、編一編、聯想等自創的方法識字。在課堂上,我就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發現、去交流,於是就有了一個小小的“識字方法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他們一個個像小記者詢問著別人,也闡述著自己的發現。

  1、雙軌小火車,記憶字形,在交流過識字方法之後,學生基本記住了生字的音與形。這時候,就讓他們給生字找好朋友,即生字組詞。老師怎麼來檢查,學生怎麼來交流,於是我就設計了“雙軌小火車”這種形式。這種活動調動的學生人數多,兩列同學,一列讀字音、一列組詞,學生又一次複習了字的讀音,又在其他小夥伴的幫助下豐富了詞彙量。

  2、你說我猜,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來鞏固生字。“你”指的是學生,“我”指的是教師。這一環節,師生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學生說來考老師。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識字方法來解釋某個生字讓老師猜,也可以不出聲的讀生字讓老師根據嘴形來猜字,這樣一來,整個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和遊戲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整個一節課,教師創設了不同情境,讓生字復現──復現──再復現,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反覆和生字見面。整個識字過程,教師是在有意地組織,學生是在無意地學習,學生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識字。

  但這種教學方法與課文的融合程度還不夠緊密,包含的內容不夠全面,我會繼續實驗與探討下去。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夏夜多美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好漢查理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夏夜多美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