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菩薩兵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說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在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中,我抓住插圖、品嚐頭尾,通過對文字精巧的處理,讓學生逐漸形成對課文主線的把握能力,從而達到能自主研讀的目標。 
 
  《菩薩兵》一課,朱德那幾句話中的深義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節分析、字詞理解上,那麼這堂課將會上得很瑣碎且費時嚴重,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並不理想。因此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來提高這節課的課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問題。細細讀課文便發現本文雖在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敘事,但貫穿其中的一條暗線則是在於藏胞的情感變化。而要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從神態、動作上入手。此時,我注意到了課文中的那幅插圖,圖上藏胞們圍著朱德喜笑顏開,有種掩蓋不住的感激與幸福感。於是,我決定利用這幅圖作為突破口。在學生在對反動軍隊與紅軍部隊有了深入瞭解並知道文中菩薩兵指的就是朱德帶領的紅軍部隊後,我在第二課時的開頭這樣設計到:“同學們,好好觀察一下這幅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你看懂了什麼?”學生看著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當時的情景。我趁勢把他們引回 到文字中:“請你們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哪幾自然段描寫的是圖上的情景?”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兩個自然段。此時,我引導學生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並提問:“紅軍部隊剛到藏民居住地時,藏胞們都早早躲進了深山,不敢露面。怎麼到後來的轉變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開頭與結尾的對比上,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結構上的前後呼應,也為學生真正進入文章主體而作好了鋪墊。
 
  接著,我緊扣第1自然段中,“急壞”兩字,引導學生去尋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況下想了什麼辦法來解決難題。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體部分2-7自然段,並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兩次辦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譯去說服藏胞***沒有見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親自帶領部隊用行動來感化藏胞***終於見效***。課文的主線此時已經非常清晰,學生已經從整體上把握了全文,此時,再引導他們從具體的對話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並非難事。事實上在後來的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反應也正如我的設想,一切水到渠成。通過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字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骨眼上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就變輕鬆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字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骨眼上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就變輕鬆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
 
  範文二
 
  在語文的教學中,如果把表演帶入課堂,一改學生被動閱讀的地位,促使學生多動腦,多動手,主動參與閱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利於展示學生的才華。在教學《菩薩兵》這篇課文中我嘗試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收穫。
 
  具體體現在:
 
  1、以演代講。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喜歡的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來演一演藏民當時的所想所言,深切地體會當時藏民們的心理、神態、語言,不知不覺化解了“菩薩兵”這一難點。特別“你們是菩薩派來的吧”這一句符合人物特點的話,雖見平常,卻可見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之深。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想像,把他們對文字的理解與詮釋,通過表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如請學生演一演藏民見到紅軍會怎麼做,怎麼說,這就需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去思考,拓展思維的空間。在學生獨具匠心的表演中,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嘗試合作學習。學生的個體學習是基礎,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可以發揮課堂教學的群體功效,為學生成功學習提供幫助。在讓學生演一演時,讓學生四人小組分角色試著演,既發揮了集體的功效,又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讓一部分不善表現自己,或膽怯的學生也得到訓練。
 
  3、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表演之後,讓學生評一評演得怎麼樣,在評的過程中再一次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進一步探究學習,把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次。在愉快的評議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感悟文字的能力。
 
  範文三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尋到217000條資訊,這足以說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著長征。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資訊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說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閱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著“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著。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著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說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資訊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裡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小學英語課後反思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語文菩薩兵教學反思
北師大小學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範文3篇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期末的教學反思
語文金色花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
語文梅花魂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