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教案設計和撰寫是七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面臨的首要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李大釗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1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絡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㈡過程與方法:朗讀,理解,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說理。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味作者的豪壯情懷。

  2難點:揣摩本文比喻中蘊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具有強烈鼓動性和充滿樂觀精神的熊文。但是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距現代較為久遠,而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審美意趣非同尋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受生活經歷和認識水平所限,不容易深透理解和體味文字背後蘊含的雋永意味。在教學中要著力引導。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匯入新課

  齊唱《國歌》,同學們,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正如歌詞中所說的那樣,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 時候”創作的。她如戰鼓震撼了中國人的心,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保衛和建設自己的家園,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向前。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國處在艱難的時候,創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樣也激勵著中國人努力衝破一切困難,奮勇向前。

  二、積累運用:

  1.記住下列字詞的音、形、義,並選三個詞連詞成段。

  逼狹***xiá*** 崎嶇***qíqū*** 阻抑***yì***

  ***1*** 逼狹:狹窄。 ***2***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擋、抑制。

  ***4*** 迴環曲折:曲折環繞。 ***5***亦復如是:也是這樣。

  2.生合作聽記,並自選三個詞連詞成段。

  三、瞭解作者及背景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不光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位學者和詩人。他的詩文被魯迅譽為“革命史上的豐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釗選集》、《李大釗詩選注》。

  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後,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的破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動猖狂的反撲。社會黑暗到了極點。中華民族正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每個人該怎樣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離開,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鬥爭,循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於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李大釗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衝破險阻的必勝信心,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指名朗讀各段,每讀完一段即歸納各段內容---------研究寫了什麼、怎麼闡述

  1、歷史的道路崎嶇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衝過去。

  2、民族生命的程序就像江河的程序,是曲折坎坷的。

  3人類的歷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絕壯絕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險的美趣。

  4、中華民族的道路崎嶇險阻***國運艱難***,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賞到壯美的趣味

  5、中華民族國運艱難,需要我們發揚黃河那種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五、***三***再讀探究

  1.題目與內容:結合課文內容解讀“艱難”“雄健”,說說兩個詞分別蘊涵哪兩層含義。

  艱難: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

  ②國運:處境艱難。

  雄健:①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

  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六、小結:

  本文作者以長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華民族生命程序,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歷史征途,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七、作業: 抄寫生字

  第2課時

  一、 匯入:

  同學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每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就是要靠雄健精神;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像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那樣勇往無前。

  二、研讀與賞析

  ***一*** 李大釗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動軍閥殺害,他的身影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但歷史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當我們閱讀他的遺作,仍然能感覺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傾聽到那超越時空的激情澎湃的心聲。下面聽教師範讀。

  思考:

  A勾畫出應該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詞語。

  B文章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特點?

  C艱難的國運是怎麼樣的一種命運,請聯絡文的具體語言來回答。以

  1、出示應該掌握的詞和不理解的詞,清除閱讀障礙。

  其經歷亦復如是 固是高高興興地往前走 奇絕壯絕的境界

  老於旅途的人 以成其濁流滾滾 魄勢 阻抑

  2、初步把握語言特點。***指名回答***-----本文語言氣勢磅礴,鏗鏘有力,

  3、“艱難的國運”的含義:對二十年代的國家命運,作者在文中是怎麼樣比喻的,你瞭解當時的歷史嗎?----------瞭解寫作背景

  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 揣摩文章的語言: 語言與寫法

  ***1***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比喻說理。長江黃河過沙漠、山峽→國民在艱難境界情況裡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試再找出文中還用了哪些比喻,表現作者什麼情懷?

  ①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程序。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程序“亦復如是”。

  ②用旅行來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③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

  ④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⑤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向前發展。

  ⑥用“曲折迴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⑦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

  這些比喻表現了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

  ***2***語言品讀

  a.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b.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

  3.整體與區域性

  ***1***再從題目看“艱難”與“雄健”之間有何聯絡?兩組詞的位置可否調換?

  不能調換,它們有因果關係:艱難的國運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騎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唯有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才能鍛鍊造就國民的雄健精神。

  ***2***什麼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

  ①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鬥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3***怎樣理解課文“奇趣橫生”、“冒險的美趣”、“一種壯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這種種趣味,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後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值得回味的經歷。高爾基在《海燕》中叫做“戰鬥的歡樂”,毛澤東則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這“快樂”、這“樂”,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結尾說:“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個看法對不對?為什麼?

  中華民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於面對現實、敢於鬥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為了建造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鬥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

  ***5***你從李大釗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樣的人格風範?

  他的信念、忠誠、追求、勇氣、執著、熱血、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三***品味朗讀

  四組讀一至四節,全班齊讀第五節,注意讀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今天的中華民族,國運昌盛,聯絡國際形式來想想,我們還需要“雄健的國民”嗎?

  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設我們美好的祖國。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三、齊讀課文,感受激情

  四、總結全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偉大的靈魂,總是把自己的身家命運和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並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為終身的幸福。這些為理想而奮鬥的勇士,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裡。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奮鬥,共和國才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讓共和國的明天因為有我而更加強大和美麗!

  八、作業設計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李大釗

  艱難: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

  ②國運:處境艱難。

  雄健:①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

  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雄健的精神: ①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鬥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的“黃河頌”、民族精神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增強愛國主義心!

  不足:語言稍嫌隱晦,以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能自己通過讀句理解句子含義。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追求

  一、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追求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有句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初中的語文課文都是從浩如煙海的文章中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品。這些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文化精髓又能被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理解。這些文章並不會像磁碟拷貝一樣複製到學生的腦中,必須通過仔細的品讀才能汲取精華。一是通過朗讀,讀出文章的內涵和思想。張田若說:“學習好文章,第一是讀,第二也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閱讀對體會文章內涵的重要。“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是好文章讓人愛不釋手,經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會其中的深刻而豐富的含義。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和歷史沉澱的精品,可以說:“增之一字嫌太多,減之一字嫌太少。”這樣的文章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深意,越是能感受文章的意蘊越是喜歡朗讀,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良性迴圈。在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不厭其煩的朗讀,但閱讀水平和對文章的理解都沒有提高。這種閱讀方式就是為完成閱讀任務而閱讀,學生沒有情緒上的投入和內心的思考,反反覆覆和尚唸經一般的閱讀還不如停下來休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領會文章才能增強閱讀的效果。二是通過默讀,領會文章精華和神髓。有些語文教師重視朗讀,課堂上經常出現朗朗的讀書聲,但也免不了有些學生在朗讀中濫竽充數。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另一種閱讀方式——默讀。通過默讀細細咀嚼文章的字句,感受文章的優美。比如,默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體會作者的豪邁奔放、狂放不羈的情懷,一幅縱馬賓士出獵的動態畫卷呈現在腦海中,細品之下讓人久久不忍釋卷。朗讀和默讀是閱讀的兩種重要方式,靈活運用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水平。

  二、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的追求

  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與寫作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學生的寫作往往從模仿開始,寫作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對各種文體進行模仿。初中學生往往語文水平有限,對教材中的經典文章解讀的不夠深刻,模仿起來也只是照貓畫虎,很多文章寫得形似而神不似。如前文所述,寫作是一個傾吐的過程,就是通過筆端來傳達心中所想,在表達的時候對語言文字進行書面化的加工,讓文章能夠更加曉暢自然,讀者通過閱讀文章能夠很透徹的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的文章就可以稱作合格的作文了。初中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不知道該寫些什麼,總感覺拿著筆發呆而無話可說;二是心中有很多話要說,急的抓耳撓腮卻不知道從何說起,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區表達;三是能夠形成文章,但語言口語化談不上優美,有的甚至詞不達意。第一個問題主要是學生沒有對文章主題進行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造成下筆時腦中空空;第二個問題時由於對寫作規律的掌握不足,對範文或教材中的文章沒有經過仔細的閱讀,造成筆意滯澀;第三個問題時因為學生平時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不夠,對寫作的鍛鍊太少,造成文章的不完善。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追求之一,讓學生多想、多讀、多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語言和思想。

  三、對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的追求

  語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科目之一,對錶達能力的要求並不只停留在口頭日常用語的使用上,還應該讓學生的表達簡約、準確、完整和優美。書面語與口語表達都是學生所用具備的語文能力。書面語的表達一般通過作文的形式來實現,而口語的表達主要體現在課堂上發言和回答問題。學生在正式場合如全班同學面前發言,按照語言思維的規律一般都是先在腦中形成初稿,然後按照心中所想通過口語表達出來,讓聽眾能夠領會他所說的話的含義。教材中許多優秀的文章可以通過留白的方式來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如矛盾的《白楊禮讚》:“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那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百萬年前由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鍊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文中省略號的位置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來填上,看自己的詞語與作者的原文有哪些差異。通過這種方式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把閱讀的過程變成思考、表達、交流的過程。學生通過語言表達——說,交流讀書感受,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共同提升。

  四、小結

  語文課程的目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漢語使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在漢語氛圍下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而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來提高,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追求,也是還原語文字色後廣大教師應該正確認識的本質。

  作者:馬小穎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明珠實驗學校

  

七年級語文作業本下冊答案
初一生物輸血與血型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總結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基礎創新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目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目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目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