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希望能幫到你!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篇1

  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人們提起孔子,還總是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因為,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影響了世界,並且滲透到了每個人的心裡。

  孔子是中國人不可能繞過的一個人。每個時代,幾乎無可避免地要拿孔子來說事兒。從惶惶周遊列國到確立一家之說,從儒術獨尊,聖人師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動,孔子就被裝扮成各色人等登場,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後種種褒貶熱鬧,與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邊,單說我對孔子的態度,六個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這兩句,為因果關係,順序不可顛倒。

  孔子一生,辦成了三件大事:教書育人、傳播學說、修撰典籍。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對此有所延伸,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梁漱溟先生則說:"孔門之學乃為己之學,而己又是仁以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將整整十四年時間都花費於周遊列國,雖悽悽惶惶,席不暇暖,卻執著一念,從未畏難停步,明知難為而為之,是想以此創立一個富足和諧、文明有序的理想社會。"童年之苦寒、成長之艱辛、遊說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構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無疑是一個失意的理想主義者。然而,落空的理想並未讓孔子放棄宣揚自己的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孔子的傑出正在身處困境仍能心懷天下。從政理想這扇門被關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過,孔子卻幸運地打開了教書育人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於私人講學,有教無類。他主張士人賢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從政的道路,開戰國時期及秦以後的"布衣卿相"之局,這在中國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的那個上行階級中的先驅者。孔子立場順乎時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這樣的見解,是中肯而客觀的。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篇2

  你可曾聽說過一個人,他願意將一生都耗在宣揚一項沒有一個君王認可的學說之上;你可曾聽說過一個人,他的學問可以經受2500年的歷史洗滌,非但沒有消沉而日漸彌新,這個人就是我可親可敬的孔聖人。

  人們都說時間會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學說卻可以突破時間的捆鎖而獨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恆”的東西存在,這永恆歸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棄的精神。

  說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學識上的淵博,面對他高深的學問,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學問能讓這位孔子最欣賞,最器重的學生髮出如此深刻的感嘆。當然,孔子作為一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原來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縱然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這一份“不倦”卻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學問痴心向往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誠然,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麼硬逼著他又能有什麼大的效果呢?都說言教重於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在觀看《孔子》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們都能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次孔子面見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個大禮,這時一旁的太監就會告訴他那是周禮,現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誤……就是這樣一位極力推行周禮的“固執”的老師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禮知禮守禮的學生。

  轉眼半個學期也就過去了,《論語》選讀也就要學完了,但在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別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有多難啊,人們常說“三人成虎”,三個人說街上有虎,就會有人相信真有老虎,這是多麼荒謬的言論,但你試推想一下,當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極力推講自己的政治主張,卻無人認同,他難道不會懷疑自己的學說嗎,他難道不會陷入到矛盾與掙扎之中嗎,然而我們會敬佩他精神的頑強,卻有否體會他在掙扎中的痛楚呢,也許在2500年前的無數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質問蒼穹,也許是上天指引了他,讓他不斷的堅持了下來,縱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多麼美,多麼愜意的畫面,然而觀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過“三月之風”,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應該是再悲哀不過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滿臉縱橫的眼淚到底是哭死去的兒子孔鯉還是哭心愛的弟子顏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熱還是哭自己壯志難酬,我想我們都很難解讀清楚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實恍惚間我覺得孔子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當中,但我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些,我們可以讓孔子的仁愛播灑人間,可以讓三月的風在你我心中吹拂。***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篇3

  我去過孔子傳播思想,教育子弟的聖地——曲阜。或許由於相隔的時間太久了,我只記得孔府比皇宮還高的門檻;孔廟的滿園銀杏樹,孔林的子貢手植樹和旁邊那塊使我流淚的石碑;還有那條在樹蔭下長一華里的路,路的一邊種了73棵樹,代表孔子享年73歲,另一邊種了72棵樹,代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賢人。

  但是是我永生難忘的是那一股如煙霧般飄渺的書香,和那一片讓人不忍破壞的寧靜。我現在才明白孔子對人的教育意義絕非只在《論語》之中,還有那種好學勤奮的精神和氣沉丹田、平靜祥和的氣質。我曾經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為我認為“兼愛、非攻”比孤零零的一個“仁”字更富有血性。

  我覺得儒家學說太中庸了,有時表現出一種懦弱。隨著我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識到雖然“儒”和“懦”兩個字很相像,但他們的意思卻不可同日而語。我瞭解到,墨家思想是從儒家思想中分離出來的,它們的本質都是躲避爭端,崇尚和平,它們可以融為一體。其實儒家思想並不難理解,就看你怎麼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極,實際上儒學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大度和寬容,寬容並不等於懦弱,具體來講就是:不是爭不過,而是不喜歡爭鬥”。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遠是那個穿著布袍,拄著柺杖,頭頂上有丘的老頭;永遠是那個性格沉穩、天資聰穎、頑強固執的人。但是,他的靈魂卻穿越了亙古的長空,向我們訴說著“是謂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讀時就會想起柏拉圖的理想國,但孔子與柏拉圖畢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於丹的一句話:“孔子沒有色彩,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在我看來就是適合一切的色彩。“天下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你能想象沒有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嗎?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的人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單元作文我所瞭解的孔子
相關知識
初三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
二十年後的家鄉初三下冊第五單元作文4篇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作文我熟悉的小動物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單元作文我心中的孔子
初三下冊第一單元作文
初三下冊第六單元作文成長的歲月
初三下冊第六單元作文歲月如歌
初二下冊第五單元作文介紹家鄉的餛飩範文4篇
人教版初一上冊第五單元作文我愛我家
北師大版初二下冊第一單元作文我的童年故事範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