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變形記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心理描寫很是細膩,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時的那段描述。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裡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篇二

  我從沒有看到一部小說給我如此荒誕,卻又震撼心靈的感覺,除了卡夫卡的《變形記》之外。也許你不會相信,我在初讀了《變形記》之時,以為它是一篇寓言或者童話故事——因為它有如寓言或者童話那樣怪誕、夢幻般的情節。但當我看完了關於卡夫卡的人生簡介的時候,我就懷疑了自己的觀點,我開始試圖更深刻的解讀它,我不相信:一篇普通的寓言或者童話故事能夠如此敲響我心靈中的某一鼎鍾,而且是非常的震響,乃至我看完它之後許久都沒有回到自己的靈魂,語言也已無法道出我此刻的驚愕。

  為了回答自己的問題,我又試著再讀了一遍。之後,我在想:格里高爾變成大甲蟲之後為什麼如此出奇般的冷靜,心中想的口中唸叨的卻還是如何儘快去為資本家效力,如何賺錢養家餬口,以及不這樣做的後果問題,難道人生中碰到這樣的遭遇竟這樣令人不值一提,在這個時代這種情境之下?起碼他應該歇斯底里地發狂、哭吼,這是任何人看來都不為過的啊!

  我真當佩服卡夫卡的天才寫作能力和對生活的經典概括裡以至五體投地。他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群以及來自這些人群的複雜厚重的壓力完全濃縮在一篇僅僅三四萬字的小說裡:小說中的祕書主任即是資本家用人單位和同事的代表,父親母親以及妹妹則是家族中所有親戚朋友的代表,而三個“像是辟邪”的房客則是與己無關但又總喜歡給人以各種眼光的人群的代表,那個老媽子則是與自己似有似無關係的社會人群的代表;而他們的舉止言行則正是代表著一直以來都讓每個人心力交猝、既不重要又完全可以逼人成瘋的外在的無形壓力。他那開門見山的開頭方式顯得是如此的安靜和尋常,彷彿人類在他的世界裡就是這樣發展、變形的;還有那犀利的筆觸,看似一灣溪流,實則如一股急湍,衝進我腦海裡泛起一層一層的浪。

  我開始有些厭惡起來,厭惡這個勢力的祕書主任,他何以至無情到只因為格里高爾五年來第一次沒有準時坐上火車上班,就親自出馬來家中探問原因呢?如果是出於真正的關心尚可,然而後面的語段告訴我們事情根本沒有我們想象中這麼完美,祕書主任是來催促格里高爾上班的,以及告訴格里高爾不上班的後果,他說話的語氣是那樣的難以令人忍受啊!難道格里高爾的遭遇就沒有一點值得他或者公司同情的嗎?如卡夫卡在小說中寫到的那樣:“不知自己生就什麼命,竟落到給這樣一家公司當差,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差錯,馬上就會招來最大的懷疑!在這一個所有的職員全是無賴的公司裡,豈不是隻有他一個人忠心耿耿嗎?他早晨只佔用公司兩三個小時,不是就給良心折磨得幾乎要發瘋,真的下不了床嗎?如果確有必要來打聽他出了什麼事,派個學徒來不也夠了嗎——難道祕書主任非得親自出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無辜的一家人表示,這個可疑的情況只有他自己那樣的內行來調查才行嗎?”

  除此而外,格里高爾的父親、妹妹還有母親也是讓人生厭。尤其他的父親薩姆沙先生“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他的妹妹葛蕾特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敢於接近並關心他,給他一些食物也時常給他打掃房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利益矛盾的突出惡化,葛蕾特也變得懶惰以及厭惡起格里高爾,甚至到了最後還說“對這個怪物,我沒法開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們一定得把他弄走。我們照顧過他,對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我想誰也不能責怪我們有半分不是了”,然而就在這之前的不久也就是他死之前,格里高爾卻還在想著他就要向所有人宣佈他早就下定的要送她進音樂學院的決心呢!他的母親呢,雖然試圖關心他,但卻因為害怕而一直不敢接近,僅有的幾次看見,卻把她嚇得幾乎丟了魂;還有那三個房客和老媽子,其實格里高爾跟他們根本就沒有絲毫的關係,也並沒有妨礙著他們什麼,他們卻以各種毫無理由的依據排斥著格里高爾。

  親情在沒有金錢作為鋪墊的基礎上既是這樣不堪一擊了。

  以此,我們可想而知格里高爾活得有多麼的艱難和沒有自由,就連當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也無法顧及,時刻總想著這份“若不是為了我父母親的緣故而剋制自己的話,我早就辭職不幹了”的工作,擔心著“公司的聽差一定是在等候五點鐘那班火車,就早已回去報告他沒有趕上”,然後苦苦地思索著可以為自己辯解的原因:“說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過這將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顯得很可疑,因為他服務五年以來沒有害過一次病”,到了最後因為自己給家裡帶來了太多的麻煩和不便以及意識到來自各方面的排斥,他甚至“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這是人類應該的做法嗎?我想不是的,卡夫卡塑造的這個可悲的格里高爾完全是再現了他自己以及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的真實生活,也並沒有誇張,只是轉換了一個角色而已。這就是卡夫卡的天賦所在啊!

  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裡,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我想,龔特爾·安德爾說得不錯!

  篇三

  讀完卡夫卡的《變形記》,感覺有一塊巨石壓在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格里高爾而是我,動彈不得。

  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整部作品的灰色的主調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和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讓作品熠熠生輝,百讀不厭。

  文中甲蟲這個角色很重要,我認為這個角色其實就是人類內心的一塊傷痕,處於潰爛狀態的傷疤。傷疤達到使人痛徹骨髓的程度的時候,有知覺的、不麻木的人就會加以正視且不加掩飾地揭露它;當然揭露過程的本身是痛苦而又無奈的,作者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痛苦本質而又敢於揭露它的人。

  比較一下格里高爾和作者本人的性格可以發現,其實格里高爾就是作者本人的另類寫照。卡夫卡是猶太人——苦難、漂泊不定的一個民族中的一員。骨子裡的無歸屬感和自卑感使得他敏感、細膩而又憂傷。正視這份孤獨、這塊傷疤、這隻甲蟲,於是作者創作了《變形記》。

  那麼大甲蟲***也就是這孤獨和傷疤***代表什麼呢?我認為就是人類***尤其是西方人***在工業革命後精神家園的失落而造成的尷尬的生存狀態。人們在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豐富的物質文明中摸爬滾打、掙扎呻吟和奮鬥,卻把精神世界的閃光點***包括人性和道義***在潛移默化中一點點拋棄掉。

  由於上述諸多原因,人們先是產生了信仰危機。尼采說過:“上帝死了!”,也就是說世界——確切的講是精神世界空虛了,人們陷入了生存意義上的荒誕。就像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了甲蟲一樣,是甲蟲而非人。小說提出了殘酷的問題:生活到底是像人一樣有著真正的人的生活,還是像動物***這裡不包括人***一樣的生活呢?追求的是意義,沒有人願意自己的生活只是“荒誕”兩個字。

  當信仰危機出現後,人類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人性和道義上的危機。人們逐漸在精神的不歸途上漸行漸遠。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成為甲蟲後,家人態度是由驚恐變成淡漠,既而又變為厭惡乃至唾棄,直到格里高爾在落寞中死去。連親情都找不到歸屬了,何況愛情、友情乃至人類遠遠多於此類情感的複雜情感和關係呢?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用,如果是你,生活在那樣的世間你能不感到孤獨嗎?

  格里高爾成為甲蟲後能夠聽懂家人的談話卻不能與他們交流;格里高爾非常體諒和深愛著家人,而家人卻再也無法體諒和理解“它”;格里高爾像與家人隔著一個時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於是他成了一個異類,一個異類生活在人類之中註定是孤獨的,註定有個悲劇性的結果。

  美是痛苦痙攣之後的產物,而一部偉大的作品必定是痛苦的。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過程與其說是撫摸傷痕不如說是揭開傷疤,當然這個過程註定是痛苦之極的。我認為這次寫讀後感也應該來一次痛苦,讓我們重溫大師之心路歷程和這部經典的不朽名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作文
讀變身狗有感
相關知識
讀變形記有感
讀小豬變形記有感
讀官場現形記有感
讀官場現形記有感
簡愛讀書筆記有感
讀變身狗有感
讀變色龍有感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初中作文範文讀昆蟲記有感
讀昆蟲記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