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別牡蠣的不同種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蠔的養殖,我國分佈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牡蠣的鑑別方法。

  牡蠣的鑑別要點

  長牡蠣、近江牡蠣和大連灣牡蠣的主要特徵是:長牡蠣為長條形,長度可達35cm,鱗片堅厚呈層狀、質硬,斷面層狀潔白、味微鹹;而近江牡蠣則多呈類圓或卵圓形,鱗片呈同形環狀,層層相疊;大連灣牡蠣則為類三角形,鱗片稍堅呈水波狀。三者形狀迥異,較易區分。

  牡蠣的快速鑑別

  近江牡蠣:

  貝殼大形,堅厚,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和長形不等。殼長:左殼13~24cm,右殼12~24cm。殼高:左殼9~15cm,右殼8.5~14cm。右殼較左殼小,略扁平,殼外表環生同心狀鱗片,形狀隨年齡不同而變化,一至二年生個體鱗片扁平薄脆,有的呈遊離狀,二至數年個體鱗片平坦,有的在後緣起伏或微波狀;多年生個體鱗片完整,層層相疊,堅厚如石。殼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殼內面白色,邊緣有的具灰紫色,無齒,閉殼肌痕大,腎形或半圓形,紫黑色,位於中部背側。左殼較右殼大、厚,同心鱗片與右殼類似,但層次少。殼內面白色,有的周圍呈灰紫色。

  長牡蠣:

  殼大型、堅厚,長條形或長卵圓形,背腹緣幾乎平行,一般殼長為殼高3倍;殼長:左殼30~35cm右殼22~33cm。殼高:左殼9.5~10cm,右殼8.5~9.5cm。右殼較平如蓋,殼外面鱗片尖厚,自殼頂向後緣環生,呈波紋狀,排列稀疏,但趨向癒合,無縱褶;殼面平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面瓷白色,有脊或無;殼頂兩側無小齒。閉殼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黃色等,位於殼的後部背側。左殼稍凹或很深,殼外面鱗片較右殼更粗大,但形狀相同;殼內面頂部具寬大而長的韌帶槽,長度為寬度的2倍以上,顏色與右殼相同,無臭,味微鹹。

  牡蠣的藥物應用鑑別

  1.龍骨與牡蠣,二者功能相似,常相須為用,以治陽亢眩暈,驚悸狂躁,心煩不眠,以及各種虛弱滑脫症。但龍骨入心以鎮心安神見長,不能軟堅散結,其益陰作用也不及牡蠣,故陰虛發熱者少用;牡蠣鹹以軟堅散結,為治瘰癧痰核、脅下痞硬所常用。

  2.牡蠣與石決明,二者均貝殼類,都有平肝潛陽的功能,對於陰虛陽亢所致頭目眩暈等證,均可配伍應用。然而牡蠣益陰制陽之功效強,且有良好的軟堅散結和收斂固澀作用;石決明以益陰明目見長。

  牡蠣的名典鑑別

  《神農本草經》:“牡蠣味鹹平。一名蠣蛤,生池澤。”

  宋·蘇頌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閩中尤多。皆附石而生,魂礧相連如房,呼為蠣房。晉安人呼為壕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漸長,有至一二丈者,嶄巖如山,俗呼壕山。每一房內有肉一塊,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海入取者,皆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當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為最貴。”

  明·李時珍曰:“南海人以其蠣房砌牆,燒灰粉壁,食其肉謂蠣黃。”

  清·《本草從新》:多言功用主治,未及形態。僅言“肉名蠣黃,味美且益人,為海上品。”

  樑·《名醫別錄》曰:“牡蠣生東海池澤,採無時。”

  陶弘景曰:“今出東海,永嘉、晉安……十一月採,以大者為好。其生著石,皆以口向上。舉以腹向南視之,口斜向東,則是左顧。出廣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顧。”

  雷學攴曰:“有石牡蠣、頭邊皆大,小夾沙石,真似牡蠣,只是圓如龜殼。”

  五代·韓保升曰:“又有蜉蠣,形短,不入藥用。”

怎樣進行蛤蚧的人工繁殖
怎樣提高湖羊的產量
相關知識
怎樣鑑別牡蠣的不同種類
怎樣鑑別燒雞的質量
中藥三七怎樣鑑別好壞的方法
好的翡翠怎樣鑑別
怎樣鑑別防火牆的實際功能差異
怎樣鑑別月餅才買到質量好的月餅
怎樣鑑別珍珠項鍊的真假
怎樣去掉黑眼圈不同型別黑眼圈的消除方法
怎樣鑑別記憶體卡的好壞
怎樣鑑別甜柿苗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