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的古代防禦工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古人的智慧無窮無盡,很多真正的洪濤偉略都是來自古人,那麼是什麼呢?

  

  萬里長城是新七大奇蹟之一,也是。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釋出資料,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佈明長城調查資料,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城牆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 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臺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臺這種傳遞資訊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 資訊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 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 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資訊的辦法可以說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臺的佈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佈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臺在漢代 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 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修築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長城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裡,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瞭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

全國最長高鐵線路
青藏鐵路中最長的清水河大橋全長
相關知識
世界最長的古代防禦工程
世界最長的古代防禦工事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程是什麼意思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程是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程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事是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事是什麼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工事城市
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禦程
世界最長古代防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