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君子之道的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於丹《論語》第四章君子之道的讀後感心得,歡迎閱讀!

  篇1

  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已有10年之久,《論語》更是歷經千年,其中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論語》的經典與偉大。之前為大家分享了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心得之二:心靈之道;心得之三:處世之道,今天接著分享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做一個善良的人。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始終走的是一條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現。“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

  君子的第三個標準: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兩個人緊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與君子和小人相處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說,同“悅”。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不高興。得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就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當他用你的時候,就會求全責備。

  君子的言行,應該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他不是作為一個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某個職業存在的。孔子說:“君子不器”

  篇2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絡,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湧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為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篇3

  所以什麼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麼人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於人,少苛責於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位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瞭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其實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對於學習的論述很有意思,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一種是為君子學,一種是為小人學,難道在學習的問題上也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嗎?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實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解讀。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呢,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麼,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麼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後把它當工具,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所以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汝為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何謂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只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瞭解自己在這個座標系上的位置以後,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

  應該說這是孔子對於標準一個明確的界定。什麼是君子,君子永遠著眼於當下,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心一個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我們看到了,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孔子這裡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座標系,從眼前做起,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掛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呢,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難道我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結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麼呢?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
 


讀于丹論語君子之道有感作文
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後感
相關知識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的讀後感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讀書筆記
讀于丹論語君子之道有感作文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靈之道讀後感範文
于丹論語心靈之道讀後感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3篇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