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姓的來源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邴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1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名以外,主要分佈於山東,邴豫為得姓始祖。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邴姓起源

  前期

  始於春秋,以封地名為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後代。據《通志》載,邴是春秋時的一個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縣東。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後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也有的省文去掉邑字旁,以“丙”為姓,稱丙氏。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故邴也作丙,邴、丙姓同源。

  中期

  出自春秋時期,以封地為姓,是齊大夫邴鸀的後代。據《通志》載,邴,又名祊,是春秋時祭祀泰山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東。齊大夫邴鸀的封地就在那裡。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邴為姓,稱邴氏。在古代,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魯國***後改魯郡,亦稱魯國郡***。

  發展

  出自賜姓,漢代名將都御李陵之後。南北朝時,李廣的後代歸順魏國,魏帝在邴殿接見了他們,賜姓丙氏,因而姓丙。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所以李廣的後代也稱邴氏。

  邴姓得姓始祖

  邴豫、邴鸀、邴意茲***秉意茲***、李廣。邴姓出自春秋時代的齊國,發祥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是一個以地為姓的姓氏。最初的“邴”是齊國的一個地名。根據《穀梁傳》上記載:“鄭伯使苑來歸邴。”根據考證,當初的邴地,就在今山東省費縣東南地帶,至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另外,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邴”亦作“丙”,晉國大夫邴豫食採於邴這個,子孫以地為姓,稱為邴姓。齊國亦有邴邑,而有邴氏。望族居於魯國郡,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滋縣西。故邴姓後人尊邴豫為邴姓的得姓始祖。

  邴姓郡望堂號

  郡望

  據《姓氏考略》記載,邴氏望出魯國。《郡望百家姓》記載:邴氏望出平陽郡。

  魯 國: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

  平陽郡: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設定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

  堂號

  操尚堂:後漢邴原,尚操守***行事以節操為第一***。黃巾兵起,邴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鬱州山中。孔融想推薦他當官,他不幹,又躲到遼東。到遼東因慕他的名來的,一年裡有幾百家。後來邴原做了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邴姓名人

  邴 輔

  趙國櫟陽人。自幼喜歡讀書,長大以後多才多藝,尤其長於工藝製作。那時正處於戰亂年代,許多宮殿房屋、古代建築都被毀於戰亂之中。戰後,邴輔招募了一批有經驗的工匠,仿照舊式樣為趙國恢復建成豪華的宮殿房屋,一時名揚天下,成為當時著名的建築學家。

  邴 吉

  字少卿,西漢魯國北海人,曾官廷尉監,光武省右監。昭帝時曾任大長史。宣帝即位,代魏相為丞相。

  邴 原

  東漢名士。字根矩,北海朱虛***今臨朐東南***人,有勇略雄氣,黃巾軍起義,避居遼東,曾先後依附孔融、公孫度,後歸曹操,官至丞相徵事、五官將長史。死於隨曹操徵吳中。史評:“躬履清蹈。”

  邴 漢

  琅琊人,西漢末年以清行而見稱的名士,曾官至京兆尹及太中大夫,王莽秉政之時,他不屑與“漢賊”同流合汙,而乞骸骨歸經秀裡,保全了自己的聲譽。

  邴 舟

  西漢琅琊人,邴漢之侄。具有清操之行,邴丹養老自修,以“為官不過六百石”而不肯折腰。據說,他的名望超過了邴漢。

  邴 鬱

  邴原的曾孫,具有高名。成帝以博士徵,鬱辭疾不赴,以壽終。

  邴克莊

  字敬如。遼寧盤山人。1882年出生,曾在海城縣創辦鄉團,後舉辦初等、高等各種學校。後來考入奉天高等警察學校。不久被選為省議會議議院議員。國會解散以後,任奉天民政公署顧問,兼辦保衛團講習所。民國十一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任眾議院議員。民國17年12月,任熱河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民國20年3 月去職後不詳。
 

糜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百家姓潘姓尋根溯祖
相關知識
邴姓的來源介紹
顏姓的來源介紹
房姓的來源介紹
昝姓的來源介紹
藍姓的來源介紹
謝姓的來源介紹
龔姓的來源介紹
嵇姓的來源介紹
祝姓的來源介紹
郭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