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航天博物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位於豐臺區東高地,是目前中國航天技術最大的展示視窗,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一、 簡介

  位於豐臺區東高地,是目前中國航天技術最大的展示視窗,1992年10月落成開館。展館是一座雄偉的現代風格建築,由序廳、主體大廳、高科技應用成果廳、分類系統專業技術廳幾部分組成。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天安門以南十多公里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館內現有展出面積1萬多平方米。

  二、館藏文物

  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天安門以南十多公里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館內現有展出面積1萬多平方米。

  是展示中國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是中國航天的對外宣傳與展示視窗,曾先後被命名為"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年科普教育基地"、"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並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集體。

  共有三層展廳。一層和二層展廳為對外展廳,主要分為運載火箭、載人航天、人造衛星、月球探測、火箭發射演示、航天器、中國航天形象、航天集團綜合簡介、古代航天探測、國際合作與交流、未來航天展望等十多個展示區域。這些展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以現代的展示手段生動的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為廣大航天愛好者搭建了一個關注航天、瞭解航天、熱愛航天的平臺,從而能夠激發參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朋友努力學習航天科學知識的熱情和長大立志成才報國的決心。

  "古代航天探索"部分以製做精巧的"渾儀"、"紀限儀"、"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及在古代戰爭中曾大顯神威的"神火箭屏"、"一窩蜂"、"火龍出水"等古代"火箭"展品顯示了我國古代天文探索的成就,表明了中國是火箭的故鄉這一主題。

  主體大廳內展示著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它們曾多次將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區中排列著"風雲一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等10顆呂類衛星。大廳西部依次排放著運載火箭發動機系列,這是運載火箭的心臟。除此之外,在這裡還可以領略到自天外歸來的返回式衛星迴收艙實物的勃勃英姿,欣賞到著名的"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澳星飛行全過程模擬演示的壯觀場面。

  展廳內古代的文明與現代的輝煌交相輝映,展覽結尾,布展者獨具匠心地模擬出一幅奇妙的月球仙境,在彩燈輝映下意趣盎然,使觀眾浮想聯翩。沿扶梯而上,二層展廳展示了航天高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層展廳介紹了各分類系統的專業技術。館內還育裝置齊全的學術報告廳,經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自古以採,人類就嚮往太空,併為此做出過大量的探索。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人類遨遊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航天博物館更是以高科技手段展示人類航天曆程、開展科普教育的良好場所。

  三、發展歷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國務院直接管理。公司註冊資金90億元人民幣。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於1956年,航天管理體制先後經歷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年6月,為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議,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5個大型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化學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基礎技術研究院,2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和西安航天科技工業總公司,以及若干直屬研究所、工廠、公司等,共130多個企事業單位分佈在全國各地。共有職工11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萬人,包括1300多名研究員,21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擁有研製、發射地球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轉道、太陽同步軌道載荷運載火箭的能力,並在低溫高能燃料技術,火箭捆綁技術,一箭多星技術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研製通訊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科學實驗衛星等航天器的能力,並在衛星迴收技術、軌道控制技術、姿態控制技術等方面達到先進水平。在衛星應用系統、計算機及應用、資訊、自動控制、系統整合等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優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和試驗體系和技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機制,主要研製、生產、經營各類航天運載器、航天器、戰略戰術導彈以及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航天產品;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等多種民用產品。同時開展招標採購、對外工程承包、技術諮詢和勞務輸出等業務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下屬11個研究所、3個試製生產工廠,在美國、德國俄羅斯、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分佈有經營網點。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研究院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及再入航天飛行器研究、設計、生產基地,使中國的運載火箭鞍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華民族因此更加挺起了脊樑。改革開放以來,研究院開始進軍國民經濟主戰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貿易、高科技產品開發和資本經營等已經成為研究院新的經濟增長點。

  研究院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始終把人才資源開發培養放在戰略高度。在取得"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等輝煌成就的同時造就出十餘位兩院院士,二十幾位型號總設計師,數十位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以及一大批國家級、省部級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出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數十名,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幾百名:近6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迎著知識經濟的挑戰,踏著新世幻的曙光,研究院必將積極適應現代人力資本運作規律,實施跨世紀人才戰略,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

 

 的人還:

1.參觀博物館有感日記-參觀博物館有感16篇

2.中國航空博物館

3.中國航空博物館

4.北京週末兒童遊玩好去處

5.參觀圖書館後心得分享

6.參觀博物館有感1000字

古代後宮嬪妃怎麼生存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相關知識
中華航天博物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介紹
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介紹
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武術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竹子博物館簡介
中國西瓜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