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節日禮俗的起源***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4日

  二、習俗類

  ◆“壓歲錢”的由來

  春節拜年,一般是按輩數大小互相拜的。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壓歲錢,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

  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

  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裡,是指帶方孔的銅製錢。自紙幣代替金屬製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放爆竹的由來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因為最初的爆仗是燒竹子,故稱“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稱為“爆竿”,後來也稱為“炮仗”。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爆竹很快成為一種驅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來之前希望邪去福來,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們還用來志賀婚禮、開業以及重大的慶祝活動。

  ◆過生日吹蠟燭的由來

  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已為人們熟悉,這一習俗據說源於希臘。

  在古希臘,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慶典上,人們總要在祭壇上供放蜂蜜餅和很多點亮著的蠟燭,形成一片神聖的氣氛,以示他們對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疼愛孩子,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的孩子的生日時,也總愛在餐桌上擺上糕餅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點亮的小蠟燭,並且加進一項新的活動——吹滅這些燃亮的蠟燭。他們相信燃亮著的蠟燭具有神祕的力量,如果這時讓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願望,然後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美好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於是吹蠟燭成為生日宴上有著吉慶意義的小節目,以後逐漸地發展到不論是在孩子還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會或宴會上都有吹蠟燭這個有趣的活動。

  ◆過生日吃長壽麵的由來

  民間有生日吃壽麵的習俗,其由來可有漫長的歷史了。這個習俗源於西漢年間。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麵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麵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麵”。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抓週兒”的由來

  抓週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週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據史書記載,此風俗興於魏晉南北朝。《顏氏家訓?風操》有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

  唐宋時期,抓週兒這一風俗已很流行,民間十分重視,儀式也很隆重。《夢粱錄?育子》篇中有關南宋時杭州風俗說:“至來歲得周,名曰'週日卒’,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檔案,謂之'拈周試譁’。”

  ◆喝交杯酒的由來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婚禮時這是個十分常見的節目。

  據傳,這一習俗源於先秦時期。《禮記?昏羲》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徵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後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婦喝交杯酒時用的是兩個酒杯,先飲一半後再換杯共飲,飲完後則將酒杯一正一反擲於床下,以示婚後百年合好。清末的時候,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今天的婚儀中,“安杯於床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握手的由來

  握手最早發生在人類“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爭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

  ◆鬧洞房的由來

  中國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式”;其中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物件,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建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於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驃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新娘蒙“紅蓋頭”的由來

  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緻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只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併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矇頭代替了。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紅蓋頭只是由其演變過來的。

  ◆“接吻”的由來

  吻,在西方是較為流行的禮節。

  關於“吻”的由來,西方傳說不一。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為,吻始於古羅馬帝國。因為古羅馬嚴禁婦女飲酒,當男子外出歸來後,要先聞一聞妻子有沒有飲酒,假如妻子無酒味,丈夫就要親暱地吻上一口,這就是由“聞”到“吻”的過渡。以後相沿成習,成為夫婦見面時的第一道禮節。

  ◆訂婚戒指的來歷

  有關訂婚、結婚戒指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搶婚演繹的結果,當時,男子搶來其他部落的婦女就給她戴上枷鎖。經過多少年的演變,枷鎖變成了訂婚、結婚戒指,男子給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歸我所有。

  另一個說法,世界上第一個把戒指用作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王麥士米尼。1477年,麥士米尼在一次公開場合認識了一位叫做瑪麗的公主。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的舉止使麥士米尼為之傾倒。麥士米尼雖然知道瑪麗早已許婚於當時的法國王儲,但是為了贏得她的愛情,麥士米尼還是決定試試運氣。他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鑽石戒指,送給瑪麗。面對這隻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鑽石戒指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瑪麗終於改變了初衷,與麥士米尼幸福地結合了。從此,以鑽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便成為西方人士的一種傳統。

  ◆生孩子發紅蛋的由來

  在我國遠古時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氏族商。後來建立的商朝,就是由這個氏族發展起來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親簡狄是部族首領嚳的妻子。

  傳說有一天,簡狄到易水邊洗澡,忽然有一隻喜燕在她身邊的一株大柳樹下生了一個蛋,簡狄見後,就將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後,簡狄生下了一個眉清目秀的男孩,整個氏族的人都為此而高興,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首領嚳更是興奮,叫人煮了許多紅雞蛋,分送給大家共享。這個孩子就是“契”。契長大以後接替父親當了氏族的首領,成了商的始祖。

  從此,商這一族的人就將燕子奉為神鳥,並認為,誰家婦女只要吃燕子蛋,就會生一個聰明而又本領高強的男孩子。

  契的功績和生孩子吃紅蛋的古老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給小費的由來

  當前,世界各地的服務行業所通行的小費制度,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那時,當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擺著寫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落座後,將少量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服務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後來,這種做法演變成為感謝服務人員而付給的報酬。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tips”***即小費***。付小費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盤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務員手中,也可以將付款後找回的零錢留給服務員做小費。

  ◆“剪綵”的由來

  剪綵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剪綵起源於西歐。古代,西歐造船業比較發達,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為了防止人群擁向新船而發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離船體較遠的地方,用繩索設定一道“防線”。等新船下水典禮就緒後,主持人就剪斷繩索讓觀眾參觀。後來繩索改為綵帶,人們就給它起了“剪綵”的名稱。

  另一種傳說,剪綵最早起源於美國。1912年,美國一家大百貨商店將要開業,老闆為了討個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門開啟,並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以引人注目。可是,在離開店前不久,老闆的一個10歲的小女兒牽著一條小哈叭狗從店裡竄出來,無意中碰斷了這條布帶。頓時,在門外久等的顧客,魚貫而入,爭相購買貨物。

  不久,老闆又開一家新店,他又讓其女兒有意把布帶碰斷,果然又財源廣進。於是,人們認為小女兒碰斷布帶的做法是一個好兆頭,群起仿效,用綵帶代替布帶,用剪刀剪斷綵帶來代替小孩碰斷布帶,沿襲下來,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綵”儀式。

  ◆喝酒碰杯的由來

  人們在喝酒之前喜歡先碰一下杯,這個習慣現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一說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傳說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喝酒時,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樂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氣,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顏色,舌頭可以辨別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一享受之外。怎麼辦呢?聰明的希臘人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出的清脆響聲傳入耳中,這樣,耳朵也高興了。

  另一說碰杯起源於古羅馬。古代的羅馬崇尚武功,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習慣飲酒,以示相互勉勵之意。由於酒是事先準備好的,為了防止有些心術不正的人給對方暗放毒藥,人們想出一種防範的辦法,這就是在角力前,雙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對方的杯中傾注一下,這樣,便逐漸發展為一種碰杯的禮儀。

  ◆“理髮”的由來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髮”一詞的,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髮,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髮剃面,那時的理髮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

  宋朝理髮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髮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髮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髮,理髮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髮挑子,理髮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叫賣,給人理髮。

  由於各朝代對頭髮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理髮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髮師紛紛回國開設理髮店。

  ◆吸菸的起源

  現代捲菸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馬德雪山中一個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裡,發現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菸葉,經放射性測定證明是700年前的,可謂現代捲菸的始祖。根據民間傳說,早在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開始吸菸了。他們認為火是第一天神,煙則是人和天神之間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菸能驅邪消災。墨西哥的瑪雅人則認為,由於雨神吸菸,所以每到乾旱季節,他們便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眾人圍坐一起,點燃一堆堆樹葉,吸吮冒出的青煙,再仰面朝天,吞雲吐霧。因此墨西哥歷史學家認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學會吸菸的民族。

  ◆“男左女右”的由來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和人畜的兩大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剛強,屬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陰於右。“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

  “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在社會風俗上是劃分區別的一種秩序安排。這種“男左女右”的習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廣為傳播了。

  ◆“沐浴”的由來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節日,人們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麼“沐浴”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國沐浴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沐”指洗臉,“浴”指擦洗全身。《周禮》中也有“王之寢中有浴室”的記載。到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已開始使用專門的裝置來洗澡了。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曾著有《沐浴經》三卷,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研究洗澡的專著。

  據史書記載,公元334年,東晉石虎在鄴城蓋了“龍溫池”,這是我國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臨潼聞名中外的溫泉浴室“華清池”,則建於唐代。

  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繁榮,營業性的公共浴室應運而生。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公所在浴處,必掛壺於門”的記載,說明宋代的公共浴室還掛有招徠顧客的標誌。非但如此,當時已出現了代客擦背的專職服務人員,他們很受洗澡人的歡迎。蘇東坡曾在一首《如夢令》詞裡讚歎過他們的勞動:“寄詞擦揹人,晝夜勞君揮肘。”及至16世紀,我國的公共浴室就相當普遍了。

  ◆送花圈的由來

  送花圈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俗。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並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

  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原來,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聖法》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於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麼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裡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於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顯然,花圈原來是一種獎賞物!好人昇天堂,壞人下地獄,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勝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獎賞,難怪安琪兒就只願把有花圈的靈魂帶上天了。

  現在人們為死者送花圈,仍然屬於給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

  ◆披麻戴孝的由來

  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後,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如兒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隻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戴到腰間。據民間說,這種特別的打扮還有來歷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還總是在娘面前誇口:“等娘過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孃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閤眼,終於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裡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麼烏鴉與貓頭鷹過日子,但經老孃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的,這些小傢伙不管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還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傢伙長大以後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老孃,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麼辦?他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孃的態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孃,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

  打那以後,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黑布,於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一說始於宋朝。在北宋時的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每逢中秋之夜,人們均登高樓、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時開始進行祭月活動,所用供品有月餅、瓜果、雞冠花之類,但以月餅為主。宋代詩人蘇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那時的月餅與現在的月餅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們在中秋節吃月餅,不僅為了慶祝豐收,而且也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期盼。

  ◆給亡人燒紙的由來

  傳統上,逢年過節祭奠老人和逝去的親人時,人們尤其是老人們喜歡燒一些用紙疊成的所謂金銀元寶。那麼,給死人燒紙錢是怎麼來的呢?

  這裡還有一個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漢代,有個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沒能獲取功名。他便棄筆從商,投在大發明家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尤秀才聰明過人,很受蔡倫的器重,很快蔡倫就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給了尤秀才。

  過了幾年,蔡倫死了,尤秀才就繼承蔡倫的事業造起紙來。尤秀才比蔡倫更勝一籌,造出的紙又多又好。可是,當時用紙的人很少,造出的紙賣不出去,在庫房裡堆積如山。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漸漸地茶飯不進,臥床不起,三天沒過,竟然閉上眼睛死去了。

  家裡的人頓時哭得天昏地暗。左鄰右舍知道了訊息,都過來幫助料理喪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夥說:“家境不好,沒有什麼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

  於是,專門派一個人在尤秀才的靈前燒紙。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人們以為尤秀才還魂了,都害怕起來。尤秀才卻說:“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閻王老爺把我放回來的。”

  人們都感到十分好奇,紛紛詢問根由。尤秀才說:“是你們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紙燒化之後,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家裡人聽了,無不歡天喜地,又燒了不少紙。

  這件事傳出去之後,也有人不相信。一個有錢有勢的老員外把尤秀才找去,對他說:“我家用金銀陪葬,不是比紙值錢得多嗎?”

  尤秀才說:“員外不知。這金銀是陽間所用的,絕對帶不到陰曹地府去。不信,員外老爺可掘開祖墳,那些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動。”

  員外聽了點頭稱是,並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於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尤秀才造出的紙還供不上賣哩。

  其實,尤秀才並不是真的死而復生,只不過是為了多賣紙,和妻子商量設下的一個計策。然而,給死人燒紙的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了。

坦洋工夫茶文化的歷史
元旦黑板報創意設計***2***
相關知識
各種節日禮俗的起源***2***
各種節日活動的優秀宣傳語標語
有關各種節日的諺語有哪些
萬聖節不請客就搗亂習俗的起源是什麼
有關節日禮物的英語口語對話
各種節約用水的倡議書的範文
各種節約用水的倡議書範文
各種節約用水的倡議書
描寫節日習俗的詩歌
描寫各種節日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