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音樂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教堂音樂的早期基督教會曾沿用猶太教音樂,以唱誦《詩篇》為主,基督教本身最早的詩歌載於福音書,故稱福音頌歌,其中4 首教會沿用至今。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教堂音樂的相關資訊吧!

  教堂音樂的樂器與器樂

  早期基督教提倡苦修主義,視一切樂器為世俗化的象徵,故樂器及器樂長期被視為教會音樂的禁區,發展極為緩慢。如風琴本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產物,這兩種文化衰落以後,風琴在中東得到發展,後又傳回西方。早在6世紀,西方教堂已有風琴, 直到12世紀方正式用於彌撒。

  當時著名大教堂均有大型管風琴,14世紀出現可移動的小型風琴,供唱詩班伴奏之用,故有唱詩班風琴之稱。

  18世紀,管風琴幾乎遍及歐洲較大的教堂。現代更發展了電風琴、電子風琴、合成風琴等,但目前尚不能取代管風琴在教會崇拜儀式中的地位。器樂在巴洛克時期***1575~1750,以格調華彩複雜為特點***有較大發展,主要為非禮儀性的宗教集會之用。教堂器樂有禮拜儀式開始前的序樂、禮後的殿樂、婚禮音樂、獻堂和慶典音樂、安魂曲等。

  教堂音樂的特點總結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音樂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旋律簡單,那是為了便於傳播;另一個是合唱的和聲編配基本上都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諧和音程,這種編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特別和諧,在人的聽覺器官中可以獲得一種“共顫”的奇特效果。所以教堂音樂不是那種震撼性的音樂,而是一種滲透性的音樂。

  教堂音樂的歷史沿革

  早期

  保羅在其書信中提到:“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可見使徒時代的教會已普遍應用音樂。由於早期基督教受希臘文化影響很深,其音樂當是糅和了希伯來音樂與希臘音樂的特點。

  2世紀後

  基督教傳至地中海周圍大部分地區,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形成以頌調為主要形式的禮儀歌唱音樂。早期教會音樂大都起源於東方,主要有阿美尼亞、拜占庭、科普特和敘利亞四大禮儀頌調,其中以敘利亞頌調為代表。敘利亞教會的伊法蓮採用民間流行曲調,創制聖歌──頌調,並親自指導吟唱。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引進敘利亞唱答式頌調,創作聖禮頌調,從而確立了適應崇拜禮儀需要的聖樂體系。他還創辦學校專門培養頌調作家,為西方教會頌調之始。後凡與其古詩風格和格律相仿的頌調均被稱作安布羅斯頌調。

  中世紀

  6世紀,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改進教會音樂,主持編訂《格列高利頌歌譜》,形成音調簡樸優美的格列高利頌調,至今繼續通過於天主教會彌撒儀式中,成為天主教會音樂的典範。安布羅斯頌調與格列高利頌調在歐洲和小亞細亞流行達千餘年,影響彌深。西方教會的四大禮儀音樂除以上兩種頌調外,還有流行於西班牙的摩薩拉伯頌調***於11世紀被禁***和流行於法國的加利亞頌調***8世紀後衰落***。自格列高利頌調問世以後,教會對主禮神父在舉行聖禮時所唱的經文及禮文、唱詩班的唱答均有詳細規定。

  隨著羅馬教會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他地方性頌調也逐漸為格列高利頌調所取代。格列高利頌調這一名稱在9世紀時已廣泛流傳,12~13世紀又獲平調之稱,並泛指所有古代東西方頌調。這種頌調為吟誦式頌歌,單音無伴奏,音調簡單,無和聲,不劃分小節,節奏自由,依歌詞字音的長短唱出節拍;歌詞用拉丁文,系散文形式,無韻,一般直接選自《詩篇》。聖禮中的頌歌由教士或指定人員組成的男聲唱詩班齊聲合唱;會眾唱詩受限制。東方教會通用的拜占庭頌調與格列高利頌調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在於後者的歌詞以經文為主,用拉丁文,前者多用希臘文詩歌,優美和諧,其音樂也比西方頌調華麗。拜占庭頌調在音樂與詩歌方面均有所創新,但也只供教士吟唱,會眾不參加唱詩。

  10世紀出現復調音樂。最早者是多聲部重唱或合唱,後出現無伴奏合唱讚美詩,至16世紀發展到頂峰。中世紀教堂音樂有以下幾種形式:經文歌,為單音無伴奏齊唱;彌撒曲,包括《求主憐憫頌》、《榮耀頌》、《信經頌》、《三聖文》、《上帝羔羊頌》5個樂章, 是羅馬天主教會唯一的大型禮儀音樂***信奉新教的巴赫於1733年創作的《b 小調彌撒曲》被認為是同類音樂中最傑出的作品***;讚美詩為復調分節歌曲,用拉丁文;合唱讚美詩,為四聲部合唱聖歌,流行於德國路德宗教會,用德文。中世紀後期最有代表性的教會音樂家為帕萊斯特里那。他創作了大量無伴奏合唱曲,包括彌撒曲93部,經文歌260 餘首。其作品追求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禮儀音樂,在天主教會影響極大。
 

竹板歌的簡介
歌手關心妍的資料
相關知識
教堂音樂的簡介
獨立音樂的簡介
什麼是音素漢英音素的簡介
定音鼓的簡介
表現主義音樂的簡歷
赤峰菩善堂公司的簡介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簡介
音樂家舒曼的簡介
音樂電影的簡介
音樂劇獅子王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