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中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煉、形象、富於表現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語言材料,它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借用成語故事講清哲學道理,可收到較好的教學。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模稜兩可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蘇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9歲能文。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蘇家莊***在今大裴村、小裴村一帶******人,在《新唐書》中,唐朝宰相中有蘇味道,他屬於趙郡欒城人***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他的先祖為漢幷州刺史蘇章,其有著名後裔為蘇軾,以後有人因官居於趙郡,因此而留居下采。蘇味道的父親蘇榮,也沒有多大官位,味道自小聰穎,並以文才出名,20歲舉進士 ,因此他及第後官位雖不算十分暢通,但在武則天當政時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躋身相位。在當時強權當政時,他為避免得罪各方,而處事模稜兩可,故又有“蘇模稜”之稱。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於任所;味道弟味玄,也居官膳部員外郎。蘇味道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豔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神都洛陽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蘇味道詩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味道死後衣冠冢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後裔;妻子為一代名將裴行儉之女。味道子輩有蘇伯,膳部員外郎;蘇份;蘇倜,兗州刺史;蘇惋,職方員外郎。味玄子輩有蘇偃。味玄孫輩有,蘇油、蘇準、以及任郴州刺史的蘇湯。

  的典故

  蘇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咸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徵突厥,為書記。聖歷初官居相位,先後三度為相,深得武則天賞識。

  當狄仁傑垂垂老矣之際,武則天向他諮詢誰能接班,狄仁傑答道:“文學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宜矣。”蘇味道能夠獲得一代名相狄仁傑的賞識,自可說明他必非平庸之輩。

  可是,蘇味道任宰相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處事十分圓滑。

  有一次,一個人向蘇味道請教當官的訣竅,他得意地說:“要想當好官,必須記住一點: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決斷得清楚明白。否則一有錯誤,就必定受罰。應該像用手摸稜角那樣,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過得去,就不會出事了。”這番話傳揚開來以後,大傢俬底下都稱他為“蘇模稜”。史料記載:“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然而,蘇味道並非遇事一律模稜,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態度又鮮明得出奇。比如,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是祥瑞之兆,率領百官向武則天進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當即指出:“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還說:“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獻一頭三條腿的牛,蘇味道又帶頭上朝祝賀。蘇味道如此不顧常識,昧於事理,必然招致“舉朝嗤笑,以為口實”。但蘇味道不管這些,笑罵由爾笑罵,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宋人孔平仲的《續世說》,將他的言行編入了“奸邪”一列。

  的啟示

  有人來向他請教做官之道,他卻告訴別人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稜兩可,讓別人抓不到小辮子就行了。這故事只是用來說明成語的出處,可千萬別學這種人的處事態度,而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喔!

  的延伸

  【注音】mó léng liǎng kě

  【出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解釋】 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態度不明確

  【近義詞】不置可否、模稜兩端、含含糊糊

  【反義詞】旗幟鮮明、斬釘截鐵

  【年代】古代

  【例句】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直言不諱的成語故事
鐵石心腸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模稜兩可成語故事
模稜兩可成語接龍
模稜兩可的成語接龍
成語對對子模稜兩可
成語對對子模稜兩可
猴的成語故事兩篇精選
笑容可掬成語故事
關於人言可畏的成語故事
不可救藥成語故事
一身兩役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