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經典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四字成語是漢語的精華,它們反映了重和諧、重均衡、重勻稱、重有序的漢民族文化心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小學生經典成語故事

  :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休慼相關

  春秋時期,晉國的晉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輕的時候曾因受到族人晉厲公的排擠,不能留在國內,而客居到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單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請到自己家裡,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招待他。

  周子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時候穩穩當當,毫無輕浮的舉動;看書的時候聚精會神,目不斜視,聽人講話的時候恭恭敬敬,很有禮貌;自己說話時總是忘不了忠孝仁義;待人接物時總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雖然身在周地,可是聽說自己的祖國晉國有什麼災難時就憂心忡忡;聽說到晉國有什麼喜慶的事情時就非常興奮。所有這些表現,單襄公都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認為他將來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晉國去做個好國君。

  因此,單襄公對周子更加關心、愛護。不久,晉國國內果然發生了內亂,原來一直害怕失去權力而排擠王室公子的晉厲公被殺死了。於是,晉國大夫就派人到洛陽來,把周子接了回去,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

  :過河拆橋

  元朝的大臣徹裡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援,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裡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援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

  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適合兒童讀的成語故事
簡單兒童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相關知識
小學生經典成語故事
關於小學生經典英語故事
名家推薦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小學生經典勵志故事
小學生經典勵志故事大道理
小學生作文成語故事素材
適合小學生看的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小學生簡短成語故事
小學生看的成語故事
關於小學生經典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