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成語是語言精練的藝術,不少是從充滿寓意的寓言故事中提取出來的。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你們喜愛!

  篇1:江郎才盡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裡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篇2:腳踏實地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編撰了我國最大的一部古代編年史--《資治通鑑》。他治學嚴謹、刻苦,為編撰《資治通鑑》,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對書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時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寫成,沒有寫一個草字,剩下的廢稿把兩間屋子都堆放滿了。全書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寫了1360年的歷史。他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人們的讚揚。一次司馬光問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樣一個人?朋友答道: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這個成語形容做事認真、踏實。

  篇3:竭盡全力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篇4:金口木舌

  在銅鐘的家族中有一種稱為“鐸”的。它的式樣象鍾,但個頭很小,上有孔,裝上木柄,可以執在手中。鐸裡裝有鐸舌,搖動時鐸舌撞擊鐸壁而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以銅為舌的,稱為“金鐸”;有以木為舌的,稱為“木鐸”。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種大鈴鐺。

  鐸還有一個重要用途是用於軍中發令。按古代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的長官稱“司馬”,司馬執鐸。釋出軍令:“必奮鐸以警眾,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所以司馬又叫“振鐸”、“鳴鐸”。軍中以鼓聲為進軍之令,以金聲為退軍之令。鐸為銅鑄,為金聲,司馬以鐸聲指揮鼓手。

  “鐸”與“度”同音,有號令限度之意。古時釋出政令時須用鐸聲召集民眾。朱熹曰:“木鐸,金口木舌,施教時所振,以警眾者平。”後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鐸***代指傳教佈道之人。故爾,《論語.八修》篇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夫子自喻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時,在岐王宮中竹林內,曾用絲繞懸若干個很細小的玉片,每當風起,玉片互相碰撞發出聲音,宮中人聽見響聲便知外面起風了。因玉片聲弱,後來便在宮殿簷角懸掛若干裝有鈴舌的小銅鐘,風起而鈴響,被稱為“佔風鐸”或“風鐸”。後代高大建築尤其是塔,每層簷角上都懸有風鐸。微風乍起,一陣叮噹之聲,別有一番情趣,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中寫道:“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另一位詩人張耒也有“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寒”的傳世詩句。

  篇5:噤若寒蟬

  東漢杜密在任太守期間,秉公辦事,為政清廉,執法嚴明,對官宦子弟的違法行為,都能有罪必究。當他被革職回家鄉穎川郡後,仍愛憎分明,關心國家大事,常向當地官員推薦好人好事,揭發壞人壞事。同郡的劉勝雖也是個告官還鄉的太守,卻閉門謝客,對世事不聞不問。穎川太守王昱對杜密說:劉勝真清高。杜密回答:劉勝雖然地位很高,但他對賢士不推薦,對壞事不指責,只求保全自己,像冬天的蟬一樣不聲不響。這種人其實是社會的罪人。寒蟬:冬天的蟬。這個成語比喻人像冬天的蟬一樣不聲不響,不敢說話。

  
猜你喜歡:

1.源於寓言故事的經典成語有哪些

2.有哪些

3.寓言故事成語

4.出自寓言故事成語大全精選

5.寓言故事成語大全

寓言故事得來的成語
經典成語故事大全全集
相關知識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什麼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歷史的寓言故事的成語
歷史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自於寓言故事的成語大全
關與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之寓言故事的成語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