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中政治提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政治複習提綱是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生活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⑴價值決定價格。勞動生產率、原材料、流通→成本→價值量→價格

  ⑵供求關係影響價格。天氣、政策、市場炒作、消費心理等→供求關係→價格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2.價格變動的影響:

  ⑴影響生活***消費者、需求量***:

  ①影響商品的需求量:價格上升,減少購買;價格下降,增加購買。

  需求有彈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需求量受價格變動影響小;高檔耐用品,需求彈性大,需求量受價格變動影響大

  ②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商品價格上升,其互補商品的需求量減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商品價格下降,其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需求量減少。

  ⑵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產量。商品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會壓縮生產規模,減少產量;

  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增加,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

  ②調節生產要素分配。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某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下降,生產者就會增加其使用量;價格提高,減少其使用量。

  3.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消費水平與當前收入正相關。②未來收入預期。未來收入預期樂觀,可能預支將來收入,加大當前消費;預期未來收入減少,會節制當前消費。③收入差距影響社會總體消費水平。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收入差距縮小,總體消費水平提高。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預期,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物價穩定。

  消費心理、消費觀念影響消費行為。居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

  4.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人們會越來越追求身心愉悅和全面發展,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將逐漸增加,生存消費比重下降,恩格爾係數降低。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6.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線生產與消費的橋樑與紐帶;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7.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⑴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的物件,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⑵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8.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9.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

  10.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作用。

  ★11.企業***生產經營者***的經營發展: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適時調節生產規模。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如價格、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③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④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⑤通過企業兼併、企業聯合,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實現規模經濟,優化資源配置。⑥通過股份制融資,擴大企業規模。⑦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制,提高執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⑧通過向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拓展融資渠道。⑨合理調整分配製度,調動員工積極性、創造性。⑩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⑾運用世貿規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積極應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2.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13.擴大就業

  ⑴就業是民生之本。①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②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③勞動者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⑵黨和政府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14、勞動者要提高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①自主擇業觀 ②競爭就業觀 ③職業平等觀 ④多種方式就業觀

  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承擔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擴大就業的根本措施。

  ★15.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16.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⑴原因、意義: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①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生產發展 ②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③勞動者基本生活權益,社會穩定 ④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⑵措施: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制度保證 ②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提高,兩個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17.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18.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經濟發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19.發揮財政的作用:①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②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③巨集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執行。

  發揮財政在_______________的中作用

  20.市場經濟

  ⑴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的變化,來引導生產經營活動,調節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⑵市場經濟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⑶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弊端。如果僅由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21.規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⑴原因、意義: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⑵措施:①制定、實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②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⑶經濟活動參加者①必須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規範,又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②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22.國家巨集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手段:①經濟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巨集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2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4.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①第一要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②核心立場:以人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2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⑵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①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②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四化”***;③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⑶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

  ⑷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25.經濟全球化:

  表現: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影響: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

  應對: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26.我國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⑴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

  ⑵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

  ⑶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文化生活

  1.文化的特點: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②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義***: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之一。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⑴對經濟的影響: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①文化對經濟的服務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人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②文化自身的經濟功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⑵對政治的影響: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國內: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②國際:文化滲透、文化入侵,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要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⑶對綜合國力的影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佔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文化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對文化滲透、文化入侵、文化霸權主義,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我國的文化建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援。

  ★◇文化對人的影響:

  ⑴途徑: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 ①特定的文化環境;②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加強文化環境、文化場館的建設,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⑵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 ①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⑶特點:①潛移默化***方式上***;②深遠持久***效果上***。

  ⑷優秀文化塑造人生:①豐富精神世界;②增強精神力量;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並非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展。

  4.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5.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借鑑,求同存異。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①商業貿易 ②人口遷徙 ③教育……

  9.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資訊科技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裝置、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依託現代資訊科技,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11.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12.文化具有繼承性 體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

  13.傳統文化的特點:①相對的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②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紐帶。

  15.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⑵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促進文化的發展。⑷教育的方式與水平也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6.教育:

  ⑴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⑵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7.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18.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文化。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19.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⑴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⑵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0.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對“守舊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2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尊重外來文化。②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積極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後思想的危害。③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反對“封閉主義”與“全盤西化”、“民族虛無主義”。

  23.文化創新與借鑑、融合的關係: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4.文化創新的途徑:

  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鑑、融合,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學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堅持正確的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自覺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⑥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創新文化傳承手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

  25.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6.中華文化的特徵:

  ⑴源遠流長

  ⑵博大精深

  ⑶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幷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對傳承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28.中華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創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9.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30.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深深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①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④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⑤青年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建設者。

  32.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個人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

  33.改造或剔除落後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34.奏響主旋律

  35.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36.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以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來自於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現為對中華文化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7.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8.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39.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40.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43.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立活動。

  4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揮道德模範的榜樣作用。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

  45.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46.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廣東高一政治期末試卷及答案
福建泉州市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試卷
相關知識
廣東高中政治提綱
廣東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中考試答案
廣東高考政治試題及答案
高中政治考綱熱點梳理
廣東高考政治複習計劃
廣東高考政治答題技巧
廣東高考政治背誦熱點
廣東高考政治學習方法
廣東高一政治期末試卷及答案
廣東高二政治會考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