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黑板報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文化知識和語言學習兩者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決定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對英語學習的重要作用。而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忽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滲透,影響了大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更阻礙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因此,有必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下面是小編帶來的:

  :夏朝的文化

  :文字

  原始文字的雛形,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遺存看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河南安陽商都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為歷史上已有夏篆的記載,夏禹書、禹王碑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是夏篆。

  提到篆字,自然會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謂大篆,即指周篆;所謂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歷史上還有夏篆一說,由於人們未發現夏朝文字,所以一直對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託之偽說’在這裡夏篆被認為是‘附會’‘偽說’其根據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就還談得上夏篆了。
 

關於歷史的黑板報圖片

  夏朝文字是否存在,是否沒有流傳下來一直有爭議,由於某些歷史學家、文人如胡適、顧頡剛等否認夏朝的存在,而郭沫若則隨聲附和,引起了學術界的混亂,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也就不存在了,另外滯後的考古工作,還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挖出夏朝文字,所以在一些人眼裡,夏朝和夏朝文字,僅僅是神話傳說而已。

  :二里頭遺址

  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瞭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區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新石器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於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還在繼續探索中。

  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一種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稱為“二里頭文化”。這一文化遺存的時間,據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於夏代紀年範圍內。當前,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生產工具

  洛陽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骨角器和蚌器也還在使用,在一些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留有用木質耒耜掘土的痕跡。當時的勞動人民使用這些比較原始的工具,發揮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平治水土,發展農業生產。

  已知還沒有在夏代的遺址中發現較大的青銅器,但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有青銅鑄造的刀、錐、錛、鑿、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時還發現有鑄銅遺址,出土有陶範、銅渣和坩堝殘片。出土的銅容器系採用複合範鑄成,反映當時的鑄銅工藝已有一定規模和水平。於2006年被國務院授為“華夏第一王都”。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關於歷史的黑板報圖片

  :交通工具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夏朝的經濟

  :農業

  在夏代,農業文明有較大的發展。《論語·泰伯》載禹“盡力乎溝洫”,變水災為水利,服務農耕。其實水利技術的應用是黃河流域人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慢慢積累開發出來的,並非大禹一人所為。 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釀造酒,夏後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文化中的龍山文化就有了釀酒的習慣,到了生產力更強的夏代,釀好酒、飲好酒變成了一種權力和財力的象徵。 古文獻中記載到的“杜康造酒”、“儀狄作酒”、“太康造秫酒”、 “少康作秫酒” 等傳說都可以佐證酒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時期的酒均為度數不高的糧食酒,並不濃烈。《禮記·玉藻》中記載古人飲酒飲三爵後依然肅靜腦明。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可能是在夏代編成的。畜牧業有一定發展,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戰敗後,被貶為牧奴從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類穀物做成的粥飯。將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濃粥食用,社會上層則多食乾飯,偶食青菜。只有在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才宰牲,禮肉置於鼎內在地下儲藏。在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都有發現黍殼、稻殼的遺存 。

  :工業

  隨著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燒製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冶鑄青銅器和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分工。

  在燒製陶器方面,當時不僅廣泛使用了快輪製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質地堅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等裝飾外,還有精美而細緻的指甲紋、羽毛紋、劃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器形品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等達三十多種。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製作精湛,胎質細膩、薄如蛋殼、器表漆黑髮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備燒陶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的人才能燒製出來,故製陶業大概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在石器製造方面,以鑽孔石鏟與石刀為主。各種石器磨製精緻,幾乎沒有鑽孔損毀或重鑽的現象,表明製作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少數靠近山區的遺址中,有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來的石片則不多見。說明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製造石器的地方交換而來;還說明當時石器的專門加工和交換已經出現。

  在文獻中,有夏代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後啟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為證。如在臨汝縣煤山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了鍊銅坩堝殘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長5.3、寬4.1、厚2釐米,上面儲存有六層冶銅痕跡。鄭州牛砦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也出土過一塊鍊銅坩堝殘塊,殘塊上還粘附有銅碴與銅鏽,經化驗是屬於銅錫合金的青銅遺存。特別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銅殘片,殘寬約6.5、殘高約5.7、壁厚約0.2釐米,經化驗是包含有錫、鉛、銅合金的青銅。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銅鬹,有些學者認為,夏代已經鑄造銅器,並進入了青銅時代。此外,製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紡織和釀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畜牧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第五次中東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中國歷史黑板報
相關知識
中國歷史黑板報資料
中國歷史黑板報
初中歷史黑板報資料
抗戰歷史黑板報資料
歷史黑板報資料大全
歷史黑板報資料
有關中國夢的黑板報資料
愛國守法黑板報資料
特色國慶節黑板報資料
國慶節黑板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