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無信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言而無信,成語,作謂語、定語,指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言而無信的解析

  [釋義]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語出]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 而;不能寫作“爾”。

  [近義] 言而不信

  [反義] 一諾千金 言而有信

  [用法] 含貶義。用於不守信用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辨析] ~和“自食其言”;都有“說話不算數的意思”。“自食其言”比~更形象。

  [例句]

  ①說話辦事要講信譽;不能~。

  ②~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

  [英譯] never to keep one’s promise

  言而無信造句

  1、 別聽他的,他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2 、我們應該說到做到,不做言而無信的人。

  3 、小明是個言而無信的人。

  4 、咱們一言為定,你不要言而無信呀。

  5 、說話辦事要講信譽,不能言而無信。

  6、 我們都是好朋友,可不能言而無信。

  7 、小明說話向來都是一諾千金,不可能言而無信。

  8 、我們做人要一諾千金,不能言而無信,要說話算數,這樣才能得到別人對你的百般信任。

  9 、言而無信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
 

言而無信的典故
掩耳盜鈴的典故
相關知識
言而無信典故
言而無信的典故
言而無信一定失敗打一字是什麼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言而無信
言而無信怎麼做詞語接龍
言而有信的典故
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大全_人而無信知其可也
言而有信寓言故事_關於言而有信的寓言故事
鄂教版思想品德言而有信說課稿
關於不寒而慄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