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故事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那個動盪年代的歷史。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移民實邊

  劉敬從匈奴回來,便向劉邦報告說:“匈奴黃河以南地區的白羊、樓煩二王所統轄的部族,距離長安近的,只有七百里,他們的輕騎兵急行一天一夜的時間,就可以到達秦中地區。秦中地區剛剛經歷了戰爭,十分破敗,人民稀少,但是土地肥沃,政府可以向那裡移民,逐漸地充實它,這樣既可以恢復那裡的生產還可以增加防禦力。諸侯起兵反秦,如果不是齊國的田氏和楚國的昭、屈、景三姓領頭,根本沒有人敢於率先發難。現在,陛下雖然定都關中,但是實際上缺少人力。這裡北邊靠近匈奴,東邊有六國諸侯的後裔,他們的宗族勢力強大。一旦天下有變,您是難以高枕無憂的。因此,臣希望陛下能夠把上述的那些六國貴族後裔,以及天下的豪傑、名家都遷徙到關中。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可以依靠這些人來防備匈奴;如果諸侯國發生變亂,朝廷也足以率領他們去東征。這是強幹弱枝的辦法。”劉邦很認同這個建議,便讓劉敬去具體負責這件事情,把以上提到的那些人,總共有十餘萬,移居到了關中。這個建議確實是一個有遠見的良策,在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戰爭中,這裡都實際承擔了後勤基地的作用。

  :怨恨始生

  孝文帝時,吳王太子入京朝見。一次,他陪皇太子飲酒下棋,二人發生爭執,吳太子的態度不恭不敬。皇太子見了生氣,拿起棋盤擲擊吳太子,警告他注意檢點,沒想到失手中了吳太子的太陽穴,吳太子身子晃了晃竟然死了,事後朝廷把他的遺體送回吳國埋葬。吳王怨怒地說:“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吳王又把遺體運回長安下葬。

  自此之後,吳王逐漸違背藩臣所應遵守的禮節,稱病不肯入朝。朝廷知道他因兒子的緣故心裡有氣,才稱病不肯入朝的,就派人查問,發現吳王確實沒有病。此後吳王的使臣一到京城,就被拘禁起來問罪。吳王害怕了,更加積極策劃謀反行動。後來,吳王派人進京覲見,皇帝又詰問這個使者,使者對皇帝說:“吳王確實沒有病,朝廷拘禁懲治了好幾個使者,因此吳王就稱病不來。現今吳王剛開始假稱生病,就被朝廷察覺,遭到嚴厲地詰問,所以害怕皇上殺他,就越想隱瞞自己的行為,稱病的計謀實在是無可奈何。希望皇上捐棄前嫌,給吳王重新開始的機會。”於是天子就赦免吳國的使者讓他們回去,並賜給吳王几杖,說他老了,不能長途遠行,可以不入京朝見。吳王得以解除他的罪過,謀反的計劃也就放鬆了。然而他所在的封國因為有銅鹽的收益,百姓沒有賦稅。吳王對部下十分寬厚,愛護兵卒。吳王每年都定期問候賢良,賞賜平民。其他郡國官吏要追捕的逃犯,吳王就收容他們而不交出。如此這樣過了四十多年,吳王漸漸取得了吳地的民心,羽翼也漸漸豐滿了。

  :周丘的奇謀

  吳王親自率領大軍,還沒渡過淮河,眾多的賓客都被授了各級軍職,只有周丘沒被任用。周丘是下邳人,犯罪逃亡到吳國,喜歡喝酒,沒有德行,吳王瞧不起他,所以才沒任用。周丘拜見吳王說:“我因無能,不能在軍隊中任職。我不敢要求率領軍隊,希望得到大王一個漢朝的符節,一定能夠報答大王。”吳王思量只是給他符節而已,要求並不過分,那玩意兒自己多的是,就答應了。

  周丘得到符節,連夜驅馳進入下邳。下邳人當時聽說吳王反叛,都去守城了,反而縣令那裡沒有保護的人了。周丘到了客舍,召來下邳縣令。縣令剛一進門,周丘就讓隨從人員把他殺死。周丘又召集他的弟兄和交好的富豪、官吏,對他們說:“吳王的大軍即將到達,到時血洗下邳不過是吃頓飯的時間。現在大家先投降,家室一定能保全,有才能的人還可以封侯。”這些人出去後互相轉告,下邳人於是全部投降了。周丘一夜工夫得到三萬人,派人報告吳王后,又率領他的軍隊向北攻佔城邑。等到了城陽,他的軍隊已發展到十多萬人,還攻破了城陽的軍隊。後來他聽說吳王戰敗逃走,自己估計無法和吳王共成大事,就率領軍隊返回下邳。但他還沒到達,就背發毒瘡而死。
 

關於漢朝的歷史人物故事
出自司馬遷史記裡的故事
相關知識
司馬遷史記故事內容
關於司馬遷史記裡的故事
出自司馬遷史記裡的故事
司馬遷史記小故事概括
司馬遷寫的史記故事概括
司馬遷寫的史記故事的概括
司馬遷寫的史記故事
史記故事裡故事內容
歷史名人司馬相如的故事
史記經典故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