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我國民眾平均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處於中等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武術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武術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體系,且能全面貫徹、反映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武術文化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並深受國人的喜愛、特別是充滿活力的青少年,這為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臺、創造了有利條件。武術文化在長期實踐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並不斷展現其以技擊為本質特徵的各種價值,突出顯示了民族精神文化特色和人文教育價值。

  2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容

  任何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與它所處的文化環境分不開的,它們之間彼此相互影響與滲透,因此,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與民族文化之精華也就於無形之中潛移默化至武術文化形態裡;從而使得武術不僅肩負武術技藝的傳播功能,而且尤為重要的是載負著中國曆代人民所積累與創造燦爛文化的傳播功能。在武術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通過對中國武術文化中傳統道德思想的學習與瞭解,幫助學生加深對武術文化寶庫中的傳統美德的認識,使他們從中學會為人、處世、治學的道理,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人文素質,促進他們健全人格塑造與形成。

  崇武尚德是武術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者按它修身養心,規範舉止,品評善惡。[1]其主要內容有:***1***強調學武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安邦救國。我國曆代武將、勇士在國家危難之際,憑武藝以救國難的例子不勝列舉;如岳飛、楊家將、戚繼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英勇報國的將領,皆是我們今天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光輝榜樣。***2***除惡揚善、重義輕利。歷代武師俠士他們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為民除害,助人為樂。

  如明末著名內家拳家王徵南,他為人俠義,好打不平,但絕不隨意傷人;在當時流行“文官要錢不怕死,武官怕死又愛錢”的社會風氣下他始終廉潔自守,律己極嚴;故思想家黃宗羲在“墓誌銘”中說:“慕其才藝者,以為貧必易致,營將皆通殷勤,而徵南漠然不顧”。3***尊師重道、勤修苦練。《少林武術新戒約》中強調“凡習武之徒,必須以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武術界非常講究師徒間、朋友間的禮儀,因此拳諺有“未曾習武先明德,未曾學藝先習禮”、“失禮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學之”之說。具體而最便常見體現在武術中的“抱拳禮”,其含義為:右手握拳喻“尚武”、“以武會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來,屈左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併攏,喻四海武林同道團結,齊心發揚光大武術。[2]因而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詳細講解並經常習練“抱拳禮”有助於他們養成誠實守信、謙虛好禮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武術文化反映出的倫理型文化、重視人際關係的特殊人文精神,因此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內容,也就是武德的核心。

  3 通過對武術文化的深入瞭解,增強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養

  3.1 在教學中增加對武術文化的認識,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係以及這種道德關係的理論、原則、規範的理解和掌握[3]。只有對一定的道德關係及其道德要求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人們才能培養起良好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武之大者,莫過於德。順乎自然規律為“天德”,順應健康、和平、發展的人類社會要求為“人德”。“天人合一”就是講究科學、和諧進步的人類生存境界。德是容器,有容乃大。中華武術數千年來傳承不絕,一脈系之,以德為先。傳統太極拳論中說:“能平心靜氣,涵養功夫,令太極本體心領神會,豁然貫通,將見理明法備,受益無窮。”如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之一的太極拳家孫劍雲秉承父志,一生以太極拳為己任,不計名利,以德育人。武林人士莫不感其德技兼備,為名家風範。[4]因而,在武術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與手段對“善惡”與“得失”觀念的認識,運用哲學指導、辯證思維、整體思想來加強學生正確道德認識觀念的形成與培養。武術教育者應當將道德人格教育作為武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在安排與設計課的內容的同時,應當把道德人格的培養有目的有計劃地貫穿其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體會到好壞好壞、是非、善惡等價值觀念,讓課堂變成一個灌輸道德意識的真實情境,變成宣傳與傳播道德認識的輸出地。另外,在武術教學中還應當加強學生對於得失的取捨的認識,應讓學生認真謹慎、仔細權衡而後才能做到“明本末,知輕重,識大體”。明白道德人格在取捨中的重要意義。

  3.2通過對武術文化的瞭解,可以幫助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從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以及道德現象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的感情,它是伴隨道德認識的內心體驗。武術文化中對道德情感多有描述:少林古拳譜有《少林拳十戒》,其中規定:“武藝須傳忠誠有志之士,平易謙恭之人”,“強橫無理者不傳”。體現出了習武者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從而說明了其重要性。道德情感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在當前“一切向錢看齊”的社會中,培養道德情感更有著重要的意義。武術教學中,可以加強對學生對道德情感的認識,通過武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羞恥心和榮譽感。拳諺曰:“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武夫不講理,藝高難服眾”,“持藝逞凶,罪不容誅”。這些都是對道德情感的描述,都說明了要道德為先的道理。另外,學習武術需要堅強的毅力和意志,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因此,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人們能在習武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的愉悅,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武術教學中可以加強對學生善於思考、樂於行動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學會獨立行動,減少對教師的依賴。

  3.3 武術教學中必須加強鍛鍊學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的堅強毅力和堅持到底的精神。一個人有沒有堅毅頑強的道德意志,既是他是否具有某種道德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它能不能具有這種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意志力的強弱往往在道德活動中通過克服各種困難來表現。因此如何戰勝諸如***自然條件惡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阻擾、他人的譏諷和打擊等***外界因素和***猶豫不決、信心不足、消極的情緒、懶惰、膽怯、能力低下、缺乏知識經驗、身體不佳等***個體內部的心靈與生理障礙將是我們進行培養的重要環節;外界的不利因素將促進道德意志力的磨鍊,而個體內部的不利因素將主要通過道德意志控制來克服。在武術教學中要善於利用外在的因素注重磨鍊學生的道德意志。

  頑強的道德意志是習武者所必備的品質,它不但是考驗習武者能否成為真正的武士的標準,也是武士能否取得武功上的進步的基石。如《武士須知》中所言“吾輩研習武事,期在深造,必須持之以恆,刻苦學習,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輟業”;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等武術諺語既是習武者經驗的結晶更是磨礪道德意志的有效方法與具體手段。

  因此,在武術教學中,加強對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可以為習武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習的意志品質。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創設意境,使學生的道德意志得到鍛鍊,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下練習,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4 武術教學對青少年確立道德信念的幫助

  道德信念是人們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機結合成為個人行動的指南和原則。它在道德品質的形成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道德信念一旦形成,人們就能自覺地、堅定不移地依照這種信念來選擇行為和進行活動,並使自己的行為具有原則性、堅定性和一貫性。

  尚武崇德是武術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用武必須有武德。歷代仁人志士對於如何用武都有著高尚的信念:如孔子的“仁禮”的用武信念,墨子的“兼愛”為其用武信念,遊俠以“行俠仗義”為其用武信念,孫中山以“強國強種”為其用武信念等……。這些信念都是從公共利益出發,為了人民大眾著想,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在以經濟為主“一切向錢看”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道德信念的培養是當務之急。武術教育應以塑造與培養健全人格為自己的用武信念,所以如何在實踐中採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與手段來加強學生道德信念的培養也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堅定信念的培養。武術各個技術動作都是需要長時間反覆練習,才能達到正確熟練運用的效果,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加強對道德信念的培養,使學生有了的信念,才能使學習變得有目標,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4 結束語

  黨的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將成為新時期內的重要任務。武術文化及武術教學都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充分運用武術文化對青少年的薰陶,將成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頁帶來更多的

人口問題論文相關範文
關於加強社會主義誠信建設論文
相關知識
思想道德的論文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
談審計職業道德的論文
論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論文
關於市場經濟與道德的論文
大學生社會道德的論文
淺議市場經濟與道德的論文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論文
職業道德的論文發表
社會道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