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哲學有關的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作為現代設計和後現代設計的分水嶺波普設計的發生意義存在於這一轉型的邏輯中。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作為現代設計和後現代設計的分水嶺波普設計的發生意義存在於這一轉型的邏輯中。本文意在用哲學視角去探討這一轉型邏輯,通過引入“真實性”的概念對波普設計進行深入式批評,以闡釋波普設計生髮的意義及其它在現代設計與後現代設計轉型間的重要性。

  關鍵詞:波普設計 真實性 哲學批評 轉型意義

  首先以一個有趣的問題引入話題,“在當下社會,當你面臨一件波普式的服裝和一件以理性思維設計的服裝時,你的第一反應會選擇哪件?”這是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它從本質上反映出設計的存在和支援條件是什麼的問題。

  為回答這個問題,筆者不再從社會學和風格學出發,而轉換角度,用哲學視角去觸及設計自身的發展邏輯以解決它所面對的問題。筆者從作為現代設計和後現代設計分水嶺的波普設計入手尋找這種轉型上的內在邏輯,並分析當下設計的特點和追求目標。為便於尋求論點的建立,筆者從“真實性”入手試論。

  一 “真實性”概念的引入

  “真實”啟自20世紀美國哲學家阿瑟・C・丹託在1964年撰寫的《藝術世界》中對藝術品內涵的“真實”概念,筆者引用該概念只為尋求某種論證邏輯的建立,而不是指丹託意義上的真實。本文的“真實”是一個哲學概念,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按照海德格爾探討藝術品時認定的存在,筆者談到的相對的“存在”一是言明它的發生是建立在一種關係上,即關係的主客體之間關係的一種發生。羅素在他的摹狀詞理論中指出“其實其本質就是因為事物的缺乏性而導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現象――沒有他物,何來此物?”說明關係的發生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二是言明因主客體之間關係的存在,所以這個“存在”不是純然的靠近真理。比如對主體而言,“存在”在關係中表現的即是主體“意向性”的生髮,意向性的性質就決定存在主體身上的純然真理不能全然展示出來,而只是無限的靠近這種真理,達到一種類似真理的真實。

  真實的發生依據“真實性”而有意義,於是就引入了“真實性”這一概念。馬克思說“通過實踐創造物件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他通過講實踐的意義來闡述一個主體與客體的認知過程,“真實性”就如同此,是一種主體對客觀物件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動態關係,它既將關係網中的各種元素互動起來,同時又不斷地整合這些元素,這是合目的性的過程。因此用主客體發生過程的不斷整合來解釋真實性會更恰當,而這裡的整合因是合目的性的活動,所以它不同於“自然過程的生髮”,也不是主客二元呈現“正負相關”的關係存在,而是強調主客二元雙向互動作用的關係。這個互動過程是以“構建***結構***-解構”的方式進行,這就是一種發展邏輯的演變。

  二 波普設計帶來的轉型思考

  “波普”一詞來源於英語的“popular”,產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與當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關於它,有三個明顯現象:一是極大程度地贏得了設計市場;二是短時間內又迅速消失;三是對後設計產生巨大影響。這三個連環式的問題的解決正如同開始提到的問題一樣都需要從設計的本質和當下設計的終極目標上談起。

  波普設計的成功就在於它對當下“真實性”的真實把握,其本質不再是某種結構下的深度,而是主體間溝通下的“深度”。對於這個“真實”和“深度”的認識可從以下幾點談起。

  1、波普設計追求的“真實性”的限度――對“設計融入生活”重新詮釋

  普遍認為波普設計滿足了人們在物質世界中消費的心理訴求,因為人們把消費符號作為身份的象徵,其實這內在的原因是人們希望能實現自己存在的現實性。在原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提到被壓迫階級勞動的過程其實是自身異化的過程。由此可見,作為普通大眾,在長期的身份或者存在異化的過程中,從心理上就有一種本能的願望――肯定自己存在的“真實性”。在長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尤其隨著現在物質的膨脹,這種願望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經過長期的進化,人在身體內部物理性的結構上完成了最高度的進化。無論男女老少共同分享著相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有著同步的進化,這就決定人內在的心理訴求是相同的。這種共同性就表現在對自身存在的現實的把握。自身存在的現實,一是人本身內在的原始的共同的意識,即人的真實性,是人作為人的本身存在;二是肯定在生活的世界中自己的存在、生活的現實。於此就與生活建立起聯絡,而波普設計與生活聯絡的真實性表現之一是將物質世界存在的物質納入設計形式作為物質消費與人們的生活建立起聯絡***例如波普設計中的直接拼貼和模仿設計、對幻想性的設計,將生活中存在的物質直接與人聯絡起來,為人所用,或者使人在現實上直接與物發生對話,這就實現了這種真實性的存在***。

  波普設計正好完成了對此種“真實性”的把握,它通過將設計作為一種實現“真實性”的手段,將設計產品作為實現“真實性”的載體,使得產品直接以現實本身來說話,即現實具有表現的直接性,這是它先前的設計不曾達到的高度。

  其實把這個“真實性”本質化就是“設計融入了生活”。何謂生活,生活的完成需要人和物質通過某種關係建立起一種聯絡。在這個聯絡中,人與物質其實就存在一個二元對立的狀態。仔細分析波普設計之前的設計,沒有一種設計真正消除了人與物質的二元對立,因為它沒有實現人與物質主動性的交融和統一。那麼在這點上怎能說“設計融入了生活呢”?所以筆者認為以前在理論界所謂的“設計融入生活”***與生活方式結合,產品設計還是以理性為主***其實是一種謬論,是沒有真正把握住設計存在的本質。而波譜設計通過“真實性”來消除人與物質的二元對立,解構了長期結構起來的人與物質存在的對立。這一解構使得波普設計完成了以下轉型。

  2、視覺上的轉型――以視覺的真實解構視覺思維的真實性

  波普設計對真實性的把握首先在視覺上完成了轉型,它解構了以前設計以求視覺思維的真實性***現代設計除外***,反過來強調視覺上的真實。人的真實性既要表達身份又要最大程度的與生活現實接近。按照英國心理學家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的邏輯方式思考,主體在對“客體”本質***現實***把握或認知時,最受歡迎的境界乃是把距離最大限度地縮小,而又不至於使其消失的境界***如下圖***。布洛指出的把距離最大限度地縮小其實是指一個向前發展流變的過程,是“真實”從最大的距離發展到最小的距離,無限地接近真理本質,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型。   在追求視覺上的真實,波普設計的改變主要是在於強調大眾的視覺經驗機制,對於消費者而言,他的真實性主要是指實現視覺體驗的現實和參與的真實。

  消費者視覺上對真實的獲取上主要是抓住“即時感覺”,使自己的心境和眼光始終處在一種“當下狀態”,主要是以純樸的感性風貌構成“心中的真實”,因此“心中的真實”就保持了“新鮮性”。而波普設計隨意的材料、形式和新鮮的視覺刺激和樣式的多變等都能使人感受到當下性的真實。

  消費者參與的真實主要體現為它材料的具象性,直接以生活中的物品為題材,消除人與物品的對立。不僅如此,關鍵還在於產品的消費特點,實現了人在創造財富的時候也在消耗才富,將以前人異化的本質解構掉,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真實性。

  3、時間與空間上完成的設計轉型

  波普設計在時間上有一個主要的特點是“當下性”,意義在於突出真實本身而消解現代性主體的絕對地位。它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由之前“設計者――設計產品”實現的真實轉化為“設計者――設計產品――消費者”的真實,這是對設計者中心地位的解構。例如,設計師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直觀經驗通過產品設計傳達一種真實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由消費者來感受,然後希望共同生成結果的意願表達。在這個傳達與接收的過程中設計才真正完成,這種過程就打開了“真實性”的存在,使得真實性不再塵封在單一主體與認知物件封閉的系統中,這其實就完成了設計在時間上的轉化。而它的時間性的深度就在於這個結果傳達和被定義的過程中,但設計者不知道真實的發展方向與結果,而這卻是由消費者來決定。

  空間上,波普設計在縮小主體與物件相互作用的真實,強調一種近距離性,主要表現為對真實自身的還原:一方面使當下性的真實自身呈現;另一方面是對真實自身結構的解構。這兩方面在設計師、設計產品和消費者的共同作用中實現:設計師意向性的抒發更接近真實,而不是扭曲真實的接近,這是說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沒有預設結構,使產品的真實自身呈現,設計師與產品共享著幻覺。在這樣的真實中消費者是在實踐著這種真實性,在這樣一個由“物”所控制的世界,產品抽象的形式任務就是表現社會關係的真實。如波普設計將人與現實生活直接對話***人與物二元對立的消除***,在設計中將人與生活的世界聯絡起來,因此在它的設計產品中會呈現出一種活潑荒誕的風格。

  其次,波普設計的全然空間化。因人都有共同的心理訴求,在現代文化多元的影響下,人們會在心理上本能性的靠近自身的真實。所以在消費上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這種更接近現實***真實***的設計,這就是人們一種最根本的消費心理文化。在這個環境下,設計者的思維空間化了,這種空間化是指排出了深層觀念的文字純表面的之間的捉摸不定的關係、對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的那種關係。

  4、設計“人性化”的重新詮釋

  由上述論述可知波普設計恢復了真實自身的純然性,是一種沒有任何結構性束縛的純然發生的狀態。由於對這種真實性的實現,波普設計在外觀表現上看起來體現的是一種“淺薄、缺乏深度”的設計,但是這隻看到了表面部分現象,是一種非本質不完整的認識。如果把消費者的維度納入進去,可知這種“淺薄、缺乏深度”的設計正是在實現消費者、設計者和設計產品共同作用的真實性上達到了最高度,是必然走向,這屬於一種人性化的設計。這種人性化也不是理論界所認為的“人在生理和心理***關注人的情感***上的共同訴求”。

  三 波普設計的侷限性

  波普設計的真實性有它的侷限性,它在面臨著“產品該如何表現真實性”,那種“淺薄、缺乏深度”的設計應該如何把握等難題。如果產品只關乎自己的形象,用形象去表達它的真實性,那麼設計就會變成形象設計;假如形象是短暫的,侷限於現在,是單純的“商品造型”,那麼設計就成了抽象的,被困在時尚中,成為“生產商品”。這都是設計師應該避免的設計出的產品的脆弱和淺薄,這就是設計偏離了真實性的表現。

  波普設計在開始的發展上是抓住了“真實性”,但發展中導致發展為由無意識的暗示到有意識的策略,例如設計師在面對上述的困惑時通過為產品新增“符號”來表達所謂的真實***如後波普設計或者材料浪費使用就是為了新增一種現實性符號***,最後達到的機制就是偏離了現實的表現與呈現,以至導致強烈的商業化的行為,在此基礎上波普設計走向滅亡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四 波普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比較

  波普設計在轉型上是成功的,這種成功性可從它與現代設計的比較中得到具體認知。

  首先,現代設計也是將視覺轉化成一種文化,強調“視覺上的真實”,但是設計師在設計時符合一種主體切身感受真實的內在邏輯。這個邏輯具有某種深度,一種追求物質最小元素的共同真實性的深度,是一種被預先設定的深度,因此在它的設計中感受到的是強調理性和功能性。如此,現代設計其實沒有做到與真實直接對話。同時它自身發展中主體極與客體極的相對強度依次經過“弱――平衡――強”這樣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又造成它單一化的設計形式,使其設計呈現一種“移動式的變化”。

  其次,波普設計還原人的本性,解構以前對人的預先設定的結構,解放了人們內心保留的陳規。為了達到這個高度,設計師重視產品在感官方面的印象,忽視深層次的邏輯思維,不再通過邏輯、歷史的論證來探究真實性的存在,而是在人自身存在意義的追求中,不斷敞開存在。所以波普設計不帶有任何思辨性的東西,是對現代設計師邏輯思維的解構。

  可見,波普設計比現代設計更融入生活,它的實用性不是原來強調的功能上的使用,更多的是融入生活現實中的實用,實現設計人性化和設計融入生活的轉變,從這點上說波普設計在轉型上是成功的。

  五 總結

  由上分析,不能說波普設計對於健康的消費者和大眾文化來說是一種病態的魅力,反之它完成了設計在現代和後現代上一種轉型,割斷了現代設計與當下生活的脫離,引導後現代設計向“真實性”靠近***後現代設計的共同特徵***,這是進步的。雖然波普設計由於自身存在的侷限性匆匆消逝,但是根據它的本質和現代社會的需要,筆者相信,波普設計的形式並不是過時的,它只是短暫的消失,它還會出現,同樣它也不會長期存在,因為它自身存在的侷限性在現代社會制度的體系下不可消解。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哲學的論文選題
中國哲學論文題目
相關知識
與哲學有關的畢業論文
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畢業論文
與市場營銷有關的畢業論文範文
美術教育油畫專業有關的畢業論文
與哲學有關的寓言故事
與哲學有關的故事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
與哲學有關的文章
與哲學有關的文章
與教育心理學有關的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