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軍事高技術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軍事技術是指人們為了武裝鬥爭的需要,在社會生產和軍事實踐活動中,運用自然規律創造的軍事物質手段和有關知識、技能的總和,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現代軍事技術異化解析

  在學術界關於技術異化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視角具有不同的內涵。通常而言技術異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從技術價值論的角度出發,技術異化指的是技術或者技術應用價值的負向實現。二是從目的性角度出發,技術異化指的是技術或者技術應用出現了與最初的願望***目的***截然不同的結果。三是指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勞動異化。軍事技術的異化主要是從價值論和目的論的角度理解的,指的是軍事技術在研發過程中出現了惡或者負的價值或者軍事應用的結果與初衷相悖的現象。事實上,作為技術大家族中一員的軍事技術,也必然會遇到技術的異化問題。只有正確地認識軍事技術的異化問題,並客觀地理解軍事技術的技術本性及其在戰爭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地發揮軍事技術在改善作戰效果和提高作戰效率中的作用。

  一、從戰鬥力構成要素到軍事領域的意識形態

  所謂軍事技術,是指人們為了武裝鬥爭的需要,在社會生產和軍事實踐活動中,運用自然規律創造的軍事物質手段和有關知識、技能的總和,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器裝備系統。作為技術的特殊部分,軍事技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是戰鬥力構成要素,它的應用能夠大幅度提高戰鬥力。以現代電子戰技術為例,據有關統計資料對不同干擾強度條件下的計算,電子戰參戰後的兵力倍增係數為9倍以上,也就是說在達到相同戰果的條件下,運用電子戰後可減少攻擊兵力至1/9,或使傷亡人數減少至1/9。現代軍事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影響如同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種衝擊也是一種控制,而當這種控制使人已經能夠自覺地接受,那麼也就形成了一種意識形態。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屬性,是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的前提和基礎。同樣道理,軍事技術之所以成為軍事領域的意識形態,是因為軍事技術重要的戰鬥力生成作用。“戰爭手段的優越可能增加戰爭勝利的機會,雖然武器本身並不能夠獲得勝利,但它卻是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軍事技術的對抗性源自軍事活動的對抗性,作為人們從事戰爭的手段,軍事技術的發展使用不在於能夠創造多少價值,關鍵是要對對手產生重要的影響,達到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目的。

  國家和軍隊都會認識到軍事技術的價值所在,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他們會不惜成本地開展軍事技術研究和應用轉化,軍隊更是將提高戰鬥力建立在裝備高新武器技術的基礎之上,從而在社會上營造了一種社會景觀——即軍事活動的“技術化”和戰爭實踐的“空殼化”。正如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技術統治論”把本屬於政治領域的議題轉移到非政治領域變成普通的技術問題,“技術決定論者”也傾向於把軍事領域的作戰實踐轉移為軍事技術研究和發展問題,把技術合理性當成實踐合理性,把軍事領域的對抗行為簡化理解為單純的技術研發、裝備和應用過程,用直線管理方式來建構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已經概念化並轉化為一種理性,它貫穿於圍繞人的目的所展開的技術實踐活動中,是旨在控制和操作物件的效用邏輯,實質是人類技術理性的無限膨脹,“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則是為一種擴張的主體精神所主宰,以工具理性為核心思維方式,或者稱之為一種絕對的理性主義支配”。

  軍事技術之所以成為意識形態,也源於戰爭實踐的缺失。人們通常用“善假於物”來描述技術活動,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技術並不是物,而是那個“假於物”的過程。技術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發揮功能,也才稱之為技術。“功能不能從技術客體的應用的語境中孤立開來,它正是在這個語境中定義的。”然而,與普通的社會活動不同,軍事活動具有較大的破壞性和風險性,因此軍事技術的應用與普通技術具有很大的不同。在長時間沒有戰爭實踐的情況下,人們容易將軍事技術密封於象牙塔之內,沉迷於技術性能指標。“在任何其他重要的職業和機構中,都不會像在軍隊裡那樣,整整一代人都不經過專業技術、工作表現或業務能力的實績考核。但在那樣長的時間裡,竟沒有實戰的經驗來印證需要試驗的武器。”對軍事技術的過分追捧必然導致對軍事理論的冷落,在戰鬥力生成模式中把重心偏向物的因素。這樣所導致的後果也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人們需要充分認清軍事技術在軍事實踐中的地位,而不是對其盲目地崇拜。戰爭史清楚地表明,先進的武器技術決不是取得勝利的充分條件,恰恰相反,過分強調技術領先往往導致戰爭的失敗。

  消解軍事技術意識形態化需要正確認識戰爭以及軍事技術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物件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技術***工業***是人的創造物,其本質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軍事技術也是如此,它也只是人在軍事領域意志的體現,而不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戰爭中的主導者是人而不是技術。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迷霧”,使得戰爭向透明化、精確化和可控化發展,但是戰爭的暴烈性、對抗性本質沒有變,戰爭活動依然充滿了藝術性特徵。而藝術性恰恰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戰爭的主導仍然是人而不是先進的軍事技術。從一定意義上而言,軍事技術所強調的精確計算與戰爭活動的藝術蓋然是相矛盾的。關於二者的關係,海德格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計算的一切可計算的東西在總是由計算所算出的總數和產品之前已經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的統一性歸屬於不可計算的東西,後者及其陰沉狀態是計算所不能掌握的,……這種思想的成果不僅不是計算,而且根本上是從存在者以外的東西那裡被規定的”。當然,所謂的不可認知只是相對的,在人們認識能力和手段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模糊和蓋然的程度不斷降低,而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充滿能動性的戰爭實踐過程。正如列寧所說:“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因此,軍事技術只是戰爭中人的工具和手段,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如果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認真研究探索與軍事技術應用有關的作戰方式、編制體制以及軍事理論。

  二、從作戰的工具到對社會

  自然 環境的破壞

  從人類 社會產生真正的戰爭時起,體現作戰手段特性的軍事技術也就應運而生。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對暴力的無限追求,促進了軍事技術的不斷 發展,軍事技術史就是一個殺傷力和破壞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杜普伊認為:“戰爭的歷史,就是一些集團的人們,通過比敵方更為有效地使用兵器, 或換言之,充分發揮或者接近發揮兵器的最大殺傷力,力圖將其意志強加於另一些集團的人們所採用的方法的回顧。”當軍事技術進入火器階段以後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冷兵器主要是傳遞人的體能實現接觸性殺傷,而火器則通過轉換化學能實現點、面殺傷。這種破壞力不僅體現在對戰場上的敵人、無辜的平民的殺傷,甚至對自然資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在戰爭中,河堤決口、空氣汙染、森林被毀等現象,已司空見慣,不勝列舉。特別是隨著核武器、生化武器的出現,戰爭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程度愈來愈烈、範圍愈來愈廣,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嚴重威脅,水資源、動植物資源、土地、礦藏以及空氣等資源都會受到嚴重的破壞。”

  軍事技術的殺傷力和破壞性之所以能夠不斷提高,是因為它與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緊密聯姻。現代軍事技術已經脫離了純粹工藝製造和單純實用技術階段,科學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從20世紀尤其是“二戰”以來,人們不斷將科學的理論成果 應用於武器的發展,軍事技術已經從依靠 實踐進步轉變到了依靠科學理論進步上來。“如果說過去的軍事技術更多的是 經驗的創造,二次大戰以來的軍事技術則是科學和經驗的結合物,特別是科學的物化。”科學理論是對自然現象和規律的探索,具有原創性優勢,其物化為實用的技術後也能居於領先地位。也正因如此,軍事技術在效能指標上能夠越攀越高。到了核武器時代,破壞力的施展已經達到了飽和的程度,任何全面戰爭都不再是戰略與戰術、行進與反方向行進、突破與包圍的表演場所,而成為了整個人類毀滅的劫難。

  消除軍事技術的功能異化關鍵是正確認識其價值所在,並建立合理的規範約束機制。人們關於核武器的認識和使用規則的演變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核武器的出現將軍事技術的破壞力推到了極致,針對新出現的超級武器,人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審視和定位了核武器的戰略戰術以及相關的體制機制。“最初,當核武器的數量相對來說較少時,軍事科學認為它僅僅是增強軍隊戰場火力的可靠手段。後來,當其數量增多時,它被認為是在核戰爭中進行武裝鬥爭和保障達成戰略與軍事 政治目的的獨立手段。之後,人們開始徹底明白了,根本不能使用核武器,而只能把它作為對外推行強權政治和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軍事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並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但是人們卻往往容易進入無限追求殺傷和破壞的誤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關於規範戰爭行為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完善,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軍事技術的功能異化。

  消解異化現象應當堅持軍事技術發展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現象學的技術 哲學強調要注重對各種型別、各個層次人工系統、人工物系統的內部結構、執行過程和價值形成機制等方面的規範性、描述性和批判性研究,應該關注技術的設計、生產、改造、創新等微觀機制。技術設計並非由技術的內在“效率”標準唯一地決定,而是由具體語境下的政治、 經濟、 文化、宗教等多種標準共同決定的。在技術設計階段,對技術發展感興趣的各種社會行動者如業主、技術專家、消費者、政治領袖等都以各自的方式進行參與。因此,“一項技術發明,只有當它不僅揭示和展現了發明和創造者所生活的世界,而且還聚集和反映了使用者所生活的世界時,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軍事技術的發展也要受到軍事領域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確切地說軍事技術的發展是軍事領域各種因素建構的結果,這些因素既包括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和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等巨集觀層面的東西,也包括軍人文化素質、身體狀況等微觀層面的因素。所以,軍事技術的研發不能僅僅關注技術物理領域效能指標,單純追求高、精、尖,更要把各種軍事社會因素納入技術發展的範疇,在軍事戰略大背景下謀求技術發展。軍事技術是為軍事戰略服務的,是實現戰爭目的的基本手段,其發展要受到軍事戰略的指導和制約。

  三、從服務政治需求到消耗大量社會資源

  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而武器是戰爭的基本工具,因此軍事技術擔負著重大的政治功能。恩格斯關於火器的政治價值曾有過精闢的論述:“火器的採用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軍事技術的政治性也與日俱增,統治者越來越關注軍事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典型的事例是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的相互對抗。有專家認為,美國的“星球大戰 計劃”並不僅僅是建立全球性導彈防禦系統,它還作為“技術一經濟戰”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擔負起拖垮蘇聯的重任。為了應對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蘇聯不得不花費數百億美元從零開始發展某些科技工業設施,並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直到解體。“當今世界上,一國的軍事改革能一貫處於領先地位並不是偶然的。這不是哪個種族具有特殊的軍事才能,而是它的政治機構發揮作用的結果。這種政治機構跟科研機構和工業部門都有著正確一致的科學觀點。”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和美國的曼哈頓工程以及阿波羅計劃都是政府採用大科學模式耗費巨資開展軍事技術研究,而這背後是巨大的政治意義。

  在承擔重大政治功能的同時,軍事技術研發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社會經濟資源。早在19世紀,恩格斯

  批評軍備競賽時說:“現代的軍艦不但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而且同時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面上的工廠,——的確,主要是浪費大量金錢的工廠”。“據有關資料統計,1983年世界軍費總額約為6 228億美元,是1960年的4倍;1991年度,世界軍費總額已經超過一萬億美元以上;而到了2003年,僅美國的軍費就高達3 790億美元,後因伊拉克戰爭又追加了近800億美元。”軍費開支主要用於軍事技術研發應用,用於裝備高技術含量的武器系統。如果政府將大量的資源用於國防建設,那麼肯定會影響到其經濟建設。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生動地說明這一點:1架現代化重型轟炸機的代價等於:

  在30個以上的城市裡各建1所現代化磚木結構學校;

  建設2座各能供應6萬人口城市用電的發電廠;

  建設2所擁有全套醫療裝置的先進醫院;

  鋪通大約50英里長的混凝土公路。

  軍事技術研發生產高消耗主要是因為現代軍事技術具有系統化、體系化、複雜性特徵,在效果方面的體現為殺傷力越來越強,打擊精度越來越高。從體能到化學能,再到核能,武器本身進化的歷史便是能級不斷提高的過程。在不斷應用和認識的過程中,控制力才能不斷加強,打擊精度才能不斷提高。“因此,初始殺傷力的提高必然伴隨著打擊精度的退化,在更高的邏輯起點上,打擊精度將會逐漸提高;而打擊精確化往往又能進一步提高殺傷力,軍事技術的複雜性在這兩個方面的進化中得到增強。”當然,隨著軍事技術複雜性不斷增加,其功能越來越完善,構成越來越龐大,研發需要的經費也就越來越多。另外,較長的投資週期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出現的機率,難以量化的投資收益也使得這一過程更加難以控制。從專案的立項到研製,直到科研成果的轉化,軍事技術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面臨技術、需求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正是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使研發進度拖延、費用超支,或者達不到預先規劃的技戰術指標,甚至會導致軍事技術專案中途夭折。另外,軍事技術研發不能用一般的“投入一產出”模式來分析研究,因此在投資決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科學性與精確性就難以控制。正因為投資收益較難量化,軍事技術研究也就難以有效建立競爭、評價、監督等控制機制。

  現代軍事技術消耗大量的社會經濟資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然而,如果科學合理規劃就能有效減少消耗,或者進行成果轉化產生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某項軍事技術的價值通常用武器裝備的效能除以其全壽命費用來表示。全壽命費用通常包括研製費用、生產費用、維護使用費用和退役處置費用等。武器裝備的效能是指武器裝備在規定的條件下,達到某個或某些任務目標的能力的大小。在選擇發展軍事技術時,不僅需要考慮武器裝備的效能,更要考量其研發費用,也就是追求較高的效費比,實現較大的價值。對於軍事技術整體而言,合理的效費比是確保國防工業健康發展的前提。需要提高軍事技術的經濟效果,不同的投資方案不僅投資金額不同,而且戰鬥能力輸出量也不同,通過對比不同方案投入差與產出差就可以判斷出軍事經濟效果的高低。由於現代軍事技術研究發展具有高投入、高消耗的特點,如何有效實行軍民相容,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已經成為國防科技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採用技術轉移、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互動以及國防科研投資的市場化等方法,來提高軍事技術經濟效果。如美國航天技術就是在“阿波羅登月計劃”推動下發展起來的,遍佈世界的因特網是由美國國防科研部門的內部區域網發展起來的。“阿波羅”計劃,由於重視了技術轉移,每投入1美元就能產生14美元的效益。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當代資訊科技論文
當代的資訊科技論文
相關知識
當代軍事高技術論文
軍事高技術論文怎麼寫
軍事高技術論文
近代混凝土技術論文
軍事技術論文
軍事技術論文發表
軍事鐳射技術論文
軍事航天技術論文
軍事光纖通訊技術論文
軍事光電子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