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成功人物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創業要想創業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堅持到底。看看那些餐飲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信念。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四川南充80後夫妻通宵粉創業,年入50萬探索連鎖之路

  一碗香噴噴的米粉,在四川南充人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對於粉哥、粉嫂而言,與之更有著難解之緣。2011年至今,這對80後夫妻在南充輾轉開店,通過艱苦打拼,依靠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勤勞的雙手,讓十餘平方米的鋪面成了食客經常光顧的小店。

  分享這對80後小夫妻的創業故事:

  80後夫妻創業 不畏辛苦開“通宵粉”

  “粉哥,給我冒碗粉,外加一個油幹。”2015年10月25日凌晨,市人民南路的一家粉館依然燈火通明,前來吃粉的食客絡繹不絕。這是一家通宵粉館,老闆便是80後夫妻黃韶浩及林薇。由於夫婦倆熱情、健談,與不少食客都成為了好朋友,大家都習慣親切稱呼他們為粉哥、粉嫂。

  此時,林薇正在粉館的閣樓上休息,黃韶浩則與服務員一起守在店裡。“老婆也休息不了多久,一會兒就要起床炒臊子了。”黃韶浩笑笑說,一開始,當聽說他們準備開通宵粉館,不少親朋好友都勸誡他們:“開粉館本就辛苦,何況是通宵粉館,你們可要想清楚了!”然而,他們依然義無反顧選擇了這條創業之路。

  “年輕人,怕什麼辛苦!只要我們夫妻齊心,將生意做起來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黃韶浩說,這是老婆林薇當初回答所有人的話,讓他十分感動。

  嚐遍南充米粉 粉嫂冒粉三天手磨起繭

  黃韶浩是廣東韶關人,出生於1985年的他,曾在家鄉從事通訊行業工作。因為工作原因,他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南充姑娘林薇。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了婚,2010年,黃韶浩隨妻子來到南充創業。

  做過蔬菜批發、服裝銷售、汽配品牌代理……夫妻二人一起探索創業之路,卻“只有搞蔬菜批發那年,掙了十萬塊錢。”黃韶浩告訴記者,記得那時候,他們也是每天起早貪黑,進貨發貨,十分辛苦。後來,有親戚提議合夥開粉館,他們經過商量,決定試一試。

  “一開始,我們合夥在果山公園開,後來我和老婆就獨自出來開店,相繼轉至西門壩街,人民南路。”黃韶浩說,為了學習技術,他和林薇吃遍了南充大大小小的粉館,也學遍了南充粉館。“冒粉三天,老婆右手手指就被磨破了皮,又生了很厚的繭。”黃韶浩說,林薇曾很少做家務,自從開了粉館之後,做起來卻樣樣不差。

  年入五十萬欲走連鎖路

  “記得第一次清洗肥腸,一百多斤的肥腸堆積成山,老婆戴著口罩一根一根地清洗,卻仍被臭味薰得忍不住作嘔,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黃韶浩告訴記者,“說不辛苦是假的,但這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

  “做生意,一定要捨得付出,貴在堅持。”黃韶浩說,最近兩年競爭十分激烈,他們的粉館經營曾舉步維艱。但他與妻子都堅持下來了。“我們的經營理念是,哪怕提高成本,也一定要保證最優良的品質和口味。”黃韶浩說,他們的粉館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除了賣粉之外,他們還新增加了稀飯包子、蒸餃、冷盤、套飯等,受到食客的喜愛。他們的付出也得到了收穫,粉哥笑著說,2014年月均收入4萬元左右,年入五十萬元,這讓他們感到辛苦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

  對於未來,黃韶浩和林薇都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米粉連鎖之路,在做出高質量、好味道的同時,打造高階、精品“通宵粉”。

  二

  50平的小飯館年賺120萬的餐飲創業成功祕籍

  一、少即是多——“我的小飯店只賣25種菜”

  在他那個農貿市場,類似的小餐館有十幾家,每一家的小炒也即菜品都在50樣以上,多的甚至達到百八十種,而他家,只有25樣。

  為什麼只做25個菜?其中的緣由是:

  1.這25個菜基本覆蓋了周邊消費者平常80%的點菜種類,把菜品縮小不僅方便採購,而且還能因為量大獲得額外的優惠。

  2.對於廚師來說,炒菜也更輕鬆,總是炒這25個菜,時間長了自然熟能生巧,不僅炒出來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

  3.這25個菜都是些西紅柿雞蛋、醋溜土豆絲、小炒肉、木須肉等同一個階層的菜,檔次劃一讓每一位進店的人沒有任何壓力。

  原材料的“規模採購”讓他的店每一樣菜都能比周邊的店便宜一兩塊錢,因此翻檯次數也遠遠高出周邊的小店。

  二、免費——“免費只是誘餌,要有舍才有得”

  在菜品比其它小店更便宜的同時,店內還有其它店沒有的免費食品——一小碟醃蘿蔔、一小碟炸花生米、以及可以免費盛用的小米粥、雞蛋湯。

  這些免費的食品每天下來只要30多塊錢,但是給顧客帶來的感覺卻異常的好:一份錢還沒花,桌上就已經擺上兩小碟、兩大碗,好像佔了天大的便宜似的,而實際上,這30多塊錢,只要多來三四個用餐者,就足夠撈回本了。

  三、兜售體驗——“面子比天大,一定要給足”

  雖然經營的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但是走進飯店的每一個顧客都是上帝。“我不僅要給他們便宜可口的飯菜、免費的食品,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足夠的面子。”

  是怎麼給面子的呢?除了熱情嘴甜、眼疾手快之外,還有兩大法寶:

  一種情況是,在過了飯點、進店人員稀稀拉拉的時候給他們發煙。他的大口袋裡通常會裝3種煙——5塊錢左右的白沙、10塊錢左右的紅雙喜、以及15塊錢左右的利群。他已經練成了只要瞄一眼,就能夠判斷該給眼前的人哪個檔次的煙,而且動作極為自然。

  另外一種情況是,每當有熟人請客吃飯時,都會要麼送上兩瓶啤酒,要麼送一碟冷盤或者一份炒菜,花的錢不多,但是卻給了做東的顧客足夠的面子,這些請客者以後每每請客,店都成為了重要的選擇。

  四、快速響應——數字化管理客戶

  1.為了增加營業收入,店從一開始就有外賣送餐服務,只要點夠30元,在方圓2公里都可以免費送餐。

  2.小地方訂餐的人雖然不算多,但是頻率卻比較高,為了提升送餐的速度,按照顧客消費的頻次和金額,把顧客按照1——N的方式進行了編號,每一個編號對應著這個顧客的姓名、電話和常用的送餐地址。與此同時,菜品也進行了1~25的編號,米飯則預設一個菜一碗飯。

  3.“把一切編號化、數字化,不僅可以減少溝通中的差錯,而且還能夠提升送餐的效率。”他解釋說。

  4.微信取代了電話成為了店裡叫餐的主要工具。顧客只要在群裡說,“16號,訂餐3、9。”店裡的員工就知道是要送給誰,送到哪裡去,以及要的是3號菜西紅柿雞蛋和9號菜木須肉。

  5.一定要把這些陌生的人加在一個組裡,因為吃飯會跟風,一個人點了,就會好多人都跟著點。這就是“激發需求”,和開發商僱傭民工排隊買房的場景一樣。

  五、增值服務——“既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餐館旁邊有兩個不小的小區和一個幼兒園,幼兒園一般下午4點就放學了,但是小縣城的人一般要5點才下班,這中間一個多小時的斷檔,成為不少家長的煩惱。

  為此,特意在飯店二層客廳開闢出一塊地方來,佈置得像“翻鬥樂”似的,可以讓那些小朋友在裡面玩鬧,但是又不會摔傷,只要時不時去樓上看一眼就行。

  店長的熱情,受到了許多家長的歡迎,如今不少周邊的居民,有事時經常會把小孩擱在店裡一小時兩小時的。

  “這些小孩都白看麼,收不收費?”

  “不收費,都是舉手之勞,而且很多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就順便把晚飯也吃了,或者直接打包,有的即使不想在外吃飯,但是時間久了,都會多多少少消費一點。”

  一直以來暢談網際網路思維的大有人在,可是真正能運用到實踐當中幫企業創造出收益的簡直是“鳳毛麟角”,像他那種小地方,像他那樣的小店,經營好的一般一年能賺四五十萬,少數的能達到七八十萬,不過像他那樣子能超過100萬的,還是寥寥無幾。

  或許這個實踐案例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為什麼小餐廳反而能把這些創新思維運用到實踐當中,反而是越大得傳統餐飲企業望而止步?這其中的緣由,不禁讓人深思……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餐飲行業創業人物故事
天氣漸冷發給朋友的問候語
相關知識
餐飲創業成功人物故事
餐飲創業致富人物故事
自主創業成功人物故事
餐飲創業成功人士的故事
創業成功人物的事蹟
創業成功人士故事採訪
創業成功人的故事
創業成功人士故事經歷
中國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故事
中國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