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閱讀危機”並非是個噱頭,迴歸閱讀也是一種自我救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習題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原文閱讀

  ①當今社會,有關“閱讀率”的調查不時見諸報端,“閱讀危機”可謂老生常談。據英國《鏡報》刊載的一項調查發現,25%的英國成人以為超人故事出自聖經,同時卻不知亞當夏娃的故事出自何處——這似乎成為“不讀書沒文化”的又一佐證。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現代人只是閱讀方式發生變化,不用杞人憂天。電子終端簡易便攜、網路傳播迅捷快速,極大延伸了閱讀,個體每天接受的資訊量遠非昔日可比。那麼,僅僅是不“讀書”而已,並不意味著閱讀量下降。

  ②媒介形態日益豐富,從時空上極大拓展了個人視野,理固宜然。但在傳播快時代,資訊從不足變得過剩,公眾所缺的不再是內容資源,而是閱讀的一份寧靜與耐心。人們的瀏覽行為越來越多,真正的閱讀卻越來越少。但接觸資訊無法替代沉靜思考,畢竟,在觸控式螢幕滑動指尖,與手撫簡篇、感受墨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傳統閱讀的過程,既是追隨作者的筆觸,其實也是在思索中與另一個自己對話。

  ③有鑑於此,加拿大學者約翰·米德專門出書倡導“慢閱讀”,強調拉近讀者和所讀資訊之間的距離。美國籃網隊著名後衛肖恩·利文斯頓接受採訪時就曾談到,他通過閱讀赫爾曼·黑塞的名著《席特哈爾塔》激勵自己找回了狀態。巴克萊中心球館更衣室的一本藍色小書,蘊含著讓人度過危機的精神動能,這正是“慢閱讀”的魅力。

  ④去年,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的文章《不閱讀的中國人》在網路熱傳,並被一些報刊轉載。這位印度人觀察發現,中國人空閒時間愛玩iPad,卻很少安靜看書,不免擔心“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儘管觀點存在爭議,但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釋出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週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同期韓國、美國、法國國民年人均閱讀量都在8本以上。從資料上看,中國人確實落後了。

  ⑤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家喻戶曉,中國人篤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梁啟超讀書,分“鳥瞰”“解剖”“會通”三遍;馮友蘭則把“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奉為讀書經驗。然而,不論秉持何種讀書觀,倘若止步於瀏覽速讀,不能做到在書海沉潛,也就談不上體悟文字真諦,又遑論採擷智慧精華?索契冬奧會開幕之際,接受俄電視臺專訪時表示,讀書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尚能做到經常讀書,言如黃鐘大呂,催人省思。

  ⑥“世界讀書日”自1995年設立以來,每逢“4·23”就成了人們反思緣何不讀書的節日。透過閱讀危機表象,不難窺見社會人文精神消解,也折射出現代文明面臨的文化困境。當傳統閱讀由大眾趨向小眾,人類離精神危機也就相距不遠了。從這個意義出發,“閱讀危機”並非是個噱頭,迴歸閱讀也是一種自我救贖。

  ***選自 2014年4月20日 《人民日報》,有刪改***

  《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閱讀習題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選文第①段指出了有關閱讀的哪兩種觀點?

  3.選文第③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4.作為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尚能做到經常讀書。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參考答案:

  1.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

  2.一是當今社會出現閱讀危機,二是當今社會僅僅是不“讀書”而已,並不意味著閱讀量下降。

  3.舉例論證;列舉肖恩?利文斯頓通過閱讀名著激勵自己找回了狀態的事例,真實具體地論述了“慢閱讀”的巨大魅力,增加了論證的說服力。

  4.示例:我常常以功課多、學習任務重、沒時間作為不讀書的藉口、託辭,為我們做了表率,我應向學習,抽點滴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從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榮譽閱讀短文答案
王恭從會稽還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迴歸閱讀是自我救贖閱讀答案
在領導力災難之後自我救贖
自我性格測試答案
求職英語個人自我評價閱讀
動物的自我意識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學生英語的自我評價閱讀
年終個人工作自我鑑定閱讀
共青團員的優秀自我評議閱讀
大學生優秀團員的自我評議閱讀
黨員的優秀自我鑑定閱讀